神灭论论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简述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齐永明七年(489年),笃好浮屠教的竟陵王萧子良司徒邀请了众多名僧在其所设的宴席上讲解佛理,当时浮屠教十分盛行,在这场宴席上,这些名僧基本上都在谈论因果应报这个概念,并且声称在座的权贵都是因在上一辈子努力修福一事而得以在这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此时,向来颇为反对浮屠教的中书侍朗范缜朝请突然在宴席上发表了对于浮屠教所认可的因菄论的批驳意见,并且提出了精魂必将灭散这个说法,萧子良问范缜说 如果他不信有因果应报,那么他如何解释世间有贫富贵贱这个现象,范缜回答说以落叶为比喻,富人就像落在茵席上的树叶,穷人就像落在茅坑里的树叶,一切都是出于偶然,故知没有所谓的因果应报,萧子良无法对此作出批驳,随后范缜据此进一步写成〈神灭论〉[1]。范缜所撰写的〈神灭论〉一文宣称人的形躯是实在的,世人所说的识神其实不是独立自存的实体,而只是形躯所产生的作用,如同刀剑的锋利度一样,一旦离开了刀剑,也就没有所谓的锋利度,因此识神实际上是神识,它是从属于形躯的,因为范缜声称人死后神识便会散灭,故知没有所谓永存不灭的神魄,所以范缜希望世人不要陷入迷信之中。
此文一出,在其后数年间,发生了关于“神灭”的论战。由于梁武帝笃信佛敎,因此他撰写了〈敕答臣下神灭论〉一文,命令范缜放弃观点,并且组织了僧俗六十多人发文,围攻范缜,但众人终究无法驳斥神灭说。王琰痛斥范缜:“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范缜则回击说:“呜呼王子!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1]论辩最终在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结束。虽然范缜忤逆上意,但是梁武帝并未为难他,而且让他官居原职,也未禁毁〈神灭论〉一文。
宗教界观点
中传佛教的一些信奉者认为由于在范缜所身处的时期,小乘佛教的许多信奉者并不认可无我论 而是认可离蕴我论,其认为心蕴是离色蕴而存在的离蕴我,而范缜本人也不了解佛教教义,事实上佛教不认为有离肉躯而存在的灵魄,因此范缜所批驳的关于魂魄的说法事实上与佛教所提出的关于魂神的说法不同,中传佛教的这些信奉者也认为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故此范缜不应该否认因果存在[2]。
学术界观点
有学者认为参与论战的双方均误解了佛教教义,佛教本来就否认有常住不变的神我,故此神灭说没能被用来准确地抨击佛教教义,另一方面,以为佛教认为众生有所谓的心我的神不灭说事实上也不是建基于佛教教义之上,而是在中华传统观念影响下的产物[3]。
著名佛学家吕澂院长在其著作《中国佛学源流略讲》提及了范缜所提出的神灭说,他声称神灭说很有说服力,但他也声称虽然神灭说远胜于以往的许多相关说法,但是范缜在与曹思文之间的争论中仍然犯了错误,因为范缜对“相即”的理解不够正确,所以他接受了曹思文所提出的神形合用说,导致神灭说面临不少难题,吕澂院长也声称由于流行于佛教教内的相关理论有颇多种,如关于补特伽罗我及佛性等等的理论,而且它们较为复杂,而范缜所提出的神灭说过于简单,因此范缜没能完全驳斥佛教所认可的相关理论[4]。
一些佛学研究人认为范缜所作的〈神灭论〉的内容的论理性颇强,其所使用的论据所具有的说服力远比当时以儒教典籍内容、古老神话故事及个人特殊经历等等为论据来抨击〈神灭论〉的佛僧所提出的说法所具有的说服力强大得多,其足以证明小乘佛教所提出的神不灭说是有颇多漏洞的,然而,这些佛学研究人从大乘佛教的角度出发,认为范缜终究无法完全证明自己所提出的神灭说是正确的,原因是这是关于始基的问题,而范缜无法通过自己所使用的理则来圆满地解答这个问题,此外,这些佛学研究人认为许多英美哲学家所使用的经典论理有着不少缺陷,由于世界上很多事物之间的分界线都不是绝对明确的,它们彼此都有着一部分构成对方的要素,因此它们往往不可以被完全区分开来,故此这些佛学研究人认为很多信奉大乘佛教的佛学家所使用的模糊论理更加能够揭示真相,他们称这些佛学家所使用的论证方式为般若之光论证方式[5]。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附加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