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军营淮军义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軍營淮軍義塚map

22.357607°N 120.605108°E / 22.357607; 120.605108

Quick Facts 白军营淮军义冢, 基本信息 ...
白军营淮军义冢
Thumb
基本信息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屏东县枋寮乡隆山村
主神白军营公
建立时间同治十五年(1876年)
地图
Thumb
Close

白军营淮军义冢,又名枋寮昭忠祠,是位于台湾屏东县枋寮乡隆山村的忠烈祠,祭祀“白军营公”,即一群在台湾去世的淮军士兵。

历史

同治末年,为建造恒春县城并使原住民(当地属排湾族归顺,清廷必须打通枋寮恒春陆路交通[1]。同治十三年(1874年),福建提督唐定奎淮军万人前往驻守[2]。虽然清廷称:“转战夺险,连下番社,易兽为人,是为台湾生番服化之始。”,但提督王德成、张光亮、李常孚,总兵胡国恒、福建候补道员田勤生等文官武将及士兵二千多人,战死或得传染病去世,也包括狮头社事件阵亡的清军[3]

凤山县采访册》记载亡故的淮军分葬在枋寮的淮军义冢及凤山县城外北门的武洛塘山。此冢与凤山县的淮军昭忠祠(今高雄市凤山区北门万姓公妈庙)一样,皆购买田产给祠丁佃种,不对他们收佃租,而是要他们将田产收入作祭祀费用及管理、查修祠冢。福建省安徽会馆会同凤山县遴派司事一名,在春秋两季要前往枋寮淮军义冢祭祀,并补贴交通费六元;但若领钱却没前往祭祀,查获则革职并追回款项。[2]

Thumb
凤山北门万姓公妈庙

该冢埋葬人数,《凤山县采访册[2]、福建巡抚丁日昌奏折[1]都是写七百六十九员;不过收录于《台湾文献丛刊》的〈淮军病故员弁请恤片〉写有官兵二百六十五员[1]

1999年《联合报》报导,枋寮本地人很少人知道淮军义冢的由来,当成“将军庙”祭拜,并提供签诗,却无历史解说牌[3]。2003年,记者呼吁在枋寮乡隆山村的此冢设立解说牌,让旅客了解相关历史[4]。原先枋寮乡公所网页的历史介绍有误,在2010年4月23日由林顺隆指证后已更改,补上《台湾文献丛刊》记载[5]

地方人士认为是文化资产,可成为旅游景点[3]

图片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