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吻蟒属(学名:Leiopython)是蛇亚目蟒科下的一个单型属,属下只有白吻蟒(L. albertisii)一种无毒蟒蛇,主要分布于新几内亚。白吻蟒亦称白唇蟒[2],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3]在分类学上,白吻蟒首次被发现时,多被认为是介乎岩蟒属与环纹蟒属的一个独立蛇种。[4]另外,白吻蟒的学名“albertisii”是源自意大利籍博物学者D·艾拔提斯(Luigi D'Albertis),因此亦被称为“D·艾拔提斯蟒”。[5]
白吻蟒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爬行纲 Reptilia |
目: | 有鳞目 Squamata |
亚目: | 蛇亚目 Serpentes |
科: | 蟒蛇科 Pythonidae |
属: | 白吻蟒属 Leiopython Hubrecht,1879 |
种: | 白吻蟒 L. albertisii
|
二名法 | |
Leiopython albertisii Peters & Doria,1878
| |
异名 | |
|
成年的白吻蟒身体平均约有213公分长,除了唇部鳞片的浅白纹理及颜色外,它们的身体没有其它班纹。[2]白吻蟒的头部明显比颈部粗阔,尖端位置(即嘴鼻位置)呈三角形,鼻孔以上头额带的鳞片多数是偏黑色的暗色系,唇部及以下位置的鳞片则主要是由白色及少量黑色的交错而形成纹理。身体的颜色在成长的过程中亦有所转变,大多是由棕紫色褪成暗黄色,或者由深蓝色褪成灰色。身体鳞片质地光滑,在日光的直接照射下会反射出斑斓的彩色。口内长有近150颗牙齿,是蟒科中拥有最多牙齿的蟒蛇。[6]
白吻蟒主要分布于新几内亚境内低于海拔1200米的地区,包括附近一些岛屿与及托雷斯海峡一带的小岛。标本产地约为印尼一带的区域。[1]白吻蟒多栖息于雨林、矮木林地与及沼泽地区,而且通常都贴近水源,以便当受到威胁时可以迅速逃逸到水中。
白吻蟒会进食广泛体型中小的鸟类及哺乳类动物[2],幼蛇亦会进食蜥蜴。另外,白吻蟒是卵生动物,雌蛇每次生产平诞下约12枚蛇卵。母蛇在产卵后会把蛇卵集中紧凑起来,以身体包围着它们作保护及孵育。经两个月后幼蛇便会孵化,平均体长约为38公分。[2]
在2000年时学者荷莎(Hoser)曾发表一个隶属白吻蟒属的新品种“荷氏白吻蟒(L. hoserae)”,与及两个隶属白吻蟒的新亚种“L. albertisii barkeri”和“L. a. bennetti”。[7] [8]可是,直至目前为止,由其提出的新品种仍未被正式确认,因为当中的分类方式仍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未能得到充份的证据支持。[9][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