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澳大利亚政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澳大利亚工党(英语:Australian Labor Party),简称工党(ALP),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政治立场中间偏左。工党是澳大利亚两大政党之一,其长期竞争对手是中间偏右的保守派自由党-国家党联盟。工党建党于1891年,为进步联盟成员[4]。自2019年5月起至今,该党领袖是众议院议员安东尼·阿尔巴尼斯,副领袖为众议院议员理查德·马尔斯。该党是澳大利亚当下的执政党(自2022年5月始),党领袖安东尼·阿尔巴内塞和副领袖理查德·马尔斯目前是联邦政府的正、副总理。
澳大利亚工党 Australian Labor Party | |
---|---|
简称 | ALP |
领袖 | 党魁:安东尼·阿尔巴尼斯议员 副党魁:理查德·马尔斯议员 |
主席 | 韦恩·斯旺 |
秘书长 | 保罗·埃里克森(Paul Erickson) |
成立 | 1891年(最早的党组织) 1901年5月8日(联邦议会党团) |
总部 | 澳大利亚首都领地巴顿区悉尼大道9号5室,邮编2600 |
党员 | 60,085(2020年)[1] |
意识形态 | 社会民主主义[2] 民主社会主义[3] 社会自由主义[3] 第三条道路[2] 进步主义 |
政治立场 | 中间偏左 |
国际组织 | 进步联盟 |
官方色彩 | 红色 |
众议院 | 77 / 151 (51%) |
参议院 | 26 / 76 (34%) |
官方网站 | |
www | |
澳大利亚政治 政党 · 选举 |
澳大利亚工党被认为是澳大利亚劳工阶层的代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从1891年开始劳工运动组织在澳大利亚的各英属殖民地建立的政党组织,比澳大利亚联邦成立还要早10年,是澳大利亚现有政党中历史最悠久的。澳大利亚工党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的工党,自1904年首次在联邦政府执政后屡次执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关键历史时刻领导了澳大利亚。20世纪最长的执政时期在1983-1996年,亦即鲍勃·霍克及保罗·基廷执政时期,执政长达13年。
进入21世纪后,工党曾于2007至2013年在联邦层面执政,彼时陆克文和朱莉亚·吉拉德分别出任过党首及联邦总理,朱莉亚·吉拉德更是成为了该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性总理及政党领袖。2013年,工党在联邦大选中被联盟党击败,下野成为反对党。2022年,在联邦大选中击败联盟党,再度上台成为执政党至今。
类似其他左翼政党,工党的党组织由全国执行委员会领导,全国执委会的首脑是工党主席(英语:President),下设两个副主席,一个书记。全国执委会和党主席、副主席的实际职责主要在党组织方面,而党在联邦或州层面的政治决策则由当选该级政府议员的党员组成的议会党团决定。议会党团选出的首脑是党魁,是工党的实际政治领袖,并出任总理或州长(执政时)或反对党领袖(在野时)。
工党的党章将其定义为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但近年的实际政策更偏向于社会民主主义理念。现在的工党自定义为“包括改革分子、进步分子、社会自由主义者、社会民主主义者、民主社会主义者的联盟,由对社会不公平的批判、对更公正和公平的社会以及用民主手段达到此目的的承诺团结在一起。”
截至2024年9月,在澳大利亚的六个州和两个领地中,除了塔斯马尼亚州(自由党)和北领地(乡村自由党)以外,其余的州级和领地政府均由工党执政。
澳大利亚工党的拼写采用美式英语的labor而非英式英语的labour,这是因为十九世纪的澳大利亚劳工运动深受美国出版物的影响,而且美式拼写象征着与英国传统的决裂。这一拼写于1912年正式确立,此前两种拼写方式曾经交替使用。[5]
19世纪末,随着澳大利亚劳工运动的发展,劳工运动组织开始醖酿组党参政。根据工党的传统说法,1891年昆士兰的剪羊毛工人罢工时,在一棵桉树下开会成立了工党,这棵树后来被称为“智慧树”。此后,工党在澳大利亚的各殖民地建立了党部,并开始参加议会选举。
1891年,工党在新南威尔士和南澳大利亚州分别成立了最早的殖民地级议会党团,1893年在昆士兰也组成议会党团。工党参加的第一次选举是1891年的新南威尔士立法院选举,工党(新南威尔士工党时称“新南威尔士劳工选举同盟”)夺得141席中的35席。同年在南澳大利亚州,南澳工党(时称“联合工党”)夺得立法局3席,1892年再夺得立法院一席。1899年工党首次组阁,在昆士兰组建少数政府,但仅维持一周就由于保守党派的联合反对总辞。
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后,联邦工党开始政治活动并参与联邦大选。1901年5月8日,入选第一届联邦议会的工党议员在墨尔本国会大厦(当时的联邦议会驻地)召开第一次议会党团会议,联邦工党正式成立(不过联邦党组织要在此后数年内才逐渐建立),工党成为澳大利亚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政党。
联邦初建时工党是国会内的第三大党,大致支持执政的保护主义党,反对主要在野党自由贸易党。1904年,工党在克里斯·沃森领导下,组建了一届少数派政府,虽然这届政府只维持了4个月,但成为了澳大利亚乃至世界第一个执政的工党政府。随后在1908-09年,新任工党领袖安德鲁·费希尔也组建了一届少数政府。在1910年大选中,工党成为了澳大利亚史上第一个在联邦议会取得一个议院中的绝对多数席位的政党,成功组阁成为澳大利亚的第一届多数政府。此后的几年内工党也在除维多利亚州以外的其他各州赢得大选组成多数政府。这样的选战成绩在当时是各国的社会民主党所望尘莫及的。其后工党在联邦持续执政直到1916年,工党在征兵问题上发生分裂,时任总理的党魁比利·休斯被开除党籍,而使工党丧失执政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受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工党中对社会主义的支持越来越多,以及受费边社影响,工会和工党的政治理念更加倾向费边社会主义。1921年全澳总工会决议呼吁“将工业、生产、经销和交易社会主义化”,次年工党联邦大会也将“社会主义目标”写入党章。
此后工党曾于1929-32年短暂执政。二战爆发后,工党终于迎来了一个机会。1941年,通过两名独立议员的倒戈支持下,工党领袖约翰·柯廷在不信任案中击溃亚瑟·法登的政府,成为新总理。柯廷领导澳大利亚成功度过了多年的太平洋战争,并对促成对战后澳大利亚产生深远影响的澳美联盟做出很大的贡献。而工党因此在1943年的大选中取得历史性胜利,一举控制众议院三分之二多数,柯廷也成为了澳大利亚历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总理之一。1945年7月,在二战欧洲战场盟军胜利后、战胜日本指日可待的时候,积劳成疾的柯廷在总理任上逝世。班·奇夫利当选为新任工党领袖,并接任总理。在1946年的大选中,奇夫利带领工党顺利保位。1947年,奇夫利政府第一次尝试将工党的社会主义目标付诸实现,政府宣布将通过强制收购把银行业国有化,但相关法律在实行前就被澳大利亚高等法院宣判违宪。在这次尝试之后,工党虽然继续支持国家建立和经营国有产业(例如国有银行、航空、电讯公司等),但未再尝试将整个行业国有化,并在70年代惠特拉姆领导政府起工党就放弃了国有化政策。在1949年大选中,工党被击败,开始长达23年的在野时期。
下野后工党党内发生了分裂。随着冷战开始,澳大利亚社会和工党内部都在对共产主义的态度上发生分裂。
1951年,总理罗伯特·孟席斯为了炒作共产党议题,推出取缔共产党的宪法修正案,工党在时任领袖、前联合国大会主席H.V.伊瓦特领导下对如此妨碍公民权的修正案予以坚决反对,最后修正案在全民公决中被否决。但不久工党内部的容共、反共势力的矛盾也愈发激烈。1955年党魁伊瓦特与天主教背景的极端反共派系决裂,后者从工党分裂创建“民主工党”。此后民主工党在选举中拨票给自由党-乡村党联盟,造成被此削弱的工党被迫长期在野。
直到1967年,新任党领袖惠特拉姆积极对工党进行改革,1972年惠特拉姆终于领导工党获胜成为总理,而工党经历23年在野后重新执政。惠特拉姆推行多项新政策,并在其任内促成中国大陆与澳大利亚建交。但由于工党在参议院未过半,无法与保守派联盟控制的参议院达成通过预算案协议,最终引发了1975年的宪政危机,惠特拉姆被总督罢职,在接下来的大选中,工党未能取得胜利,重新成为反对党。
直到1983年临近到大选时,鲍勃·霍克成为党首,并在随后进行的大选中获胜,从此开始了至今持续最长的13年工党执政时期。而霍克本人也成为任期最长的工党党籍总理,也是澳大利亚史上任期第三长的总理。霍克任内工党作为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在当时主导了几乎不可想像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包括汇率浮动改革、金融改革、以及国有企业私有化,这些改革奠定了此后澳大利亚经济从1992年开始的无衰退的奇迹。但是短期内澳大利亚经济并没有逃过1990年代初期全球经济倒退的影响。1990年,于霍克三度连任后,政府民调下滑,而且经济问题也不断困扰着政府,财政部长基廷两度挑战霍克后,终于成为新任工党领袖。基廷政府继续霍克政府的改革政策,从根本上转变了澳大利亚的经济,并使工党继续执政。但1996年在时任总理基廷领导下工党在大选中大败,丧失31席,终被霍华德领导的右翼保守派联盟击败,结束13年执政。
1996年工党下野结束13年执政后,工党相继换过3位领袖,但在大选中都不敌霍华德。期间仅在1998年大选中,霍华德提前大选,比兹利领导的工党在普选票上击败保守派联盟,保守派联盟仍然胜出选举,但议席减少。及后霍华德因领导保守派联盟转向保守主义及经济自由主义政策,加入美国总统小布什领导的反恐战争,支持度上升,并在2001年及2004年连续两次大选击败工党,成功单独控制参议院。
2006年12月4日,时任工党议员,影子外交及贸易部长陆克文宣布挑战领袖地位,并以49:39票成为新一任工党领袖,朱莉雅·吉拉德则接任工党副领袖。随后凭借新人上位、民调上升,加上霍华德领导的保守派联盟政府已执政十一年半,陆克文成功领导工党赢得2007年澳大利亚大选,一举增加了23席,甚至使总理霍华德以及其他五名内阁部长都落选议员,成功结束了霍华德长达十二年的执政。工党重夺执政权,陆克文在同年12月3日接任联邦总理。陆克文上台后,开始推动多项新政策,包括代表政府签署“京都议定书”,并向“被偷走的一代”的原住民道歉,在金融海啸中通过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澳大利亚成为极少数避免了经济危机的发达国家。
2010年6月24日,在民调一直高企的陆克文出现支持率下滑的现象,吉拉德挑战陆克文的党魁地位,陆克文由于失去议会党团支持宣布弃选党魁及下野,无法完成三年任期,吉拉德自动当选党首,随后出任新总理,她也因此成为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随后在吉拉德带领下,因部分工党选民不满工党领导层,在新一届的联邦大选中选票大幅下降,席次大减,出现悬峙国会,最后在3名独立议员及1位澳大利亚绿党议员的支持下,才勉强组成少数派政府,保住工党的执政党地位。吉拉德连任后,提出推行碳税,及通过推行备受争议的矿产资源租赁税来替代在陆克文政府时的资源超额利润税,由于要平衡陆克文派系的不满情绪,故任命陆克文为外交部长。但此后民调中,吉拉德领导的工党成绩长期低迷,且在工党党魁的民调上长期落后于陆克文,2012年2月陆克文在党内部分派系的支持下,挑战吉拉德的领导地位,不过吉拉德在党内议员党团投票中以71对31票成功保住党领袖及总理一职。此后2013年3月原属吉拉德派的前党魁西蒙·克林意图推举陆克文再度挑战党魁地位,但陆克文拒绝应战,吉拉德在无挑战情况下自动获胜。但由于工党民调低迷,党内继续不稳定,2013年6月26日吉拉德被迫再次召集议会党团进行领导权表决,陆克文应战并胜出,第二度成为工党领袖。
重新上任后的陆克文开始整顿党内的派系问题:由大工会把持的派系政治交易影响了党内民主并造成了近年的一系列贪污丑闻,因而引起党内基层和党外选民的不满。陆克文首先拿名声最差的新南威尔士党部开刀:2013年7月4日,陆克文宣布工党联邦执委会接管新南威尔士党部30天,协助新州总书记和助理书记对州党部进行全面调查和改革。此外,陆克文还宣布禁止房地产开发商作为工党候选人参选公职。[6]作为党内改革的另一部分,陆克文又在7月8日提出改变党领袖的选举方法,由联邦议会党团选举改为议会党团表决和个人党员投票各占50%比重的方法选举,并且提高撤换领袖的门槛。[7]此外,为阻止之前的工党党魁改选重现,他亦把之后的工党党魁选举加入党员直选的比例,从此党员可以直选党魁。
在2013年9月7日举行的2013年澳大利亚联邦大选中,陆克文领导的工党败选,结束工党6年执政地位。[8]当晚陆克文在宣布接受大选失败的同时宣布辞去党魁职位。虽然工党败选,但根据事后公布的工党内部民调,陆克文的临危受命为工党拯救了至少15个国会席位,保住超过三分之一的议席,根据吉拉德在位时的民调,这些选区都会倒向联盟党,但陆克文出山后这些选区的选局立即改善,最终工党保住这些席位,使得工党能够保存实力,他日再战。[9]
陆克文辞职后,领袖职位由克理斯·宝文代理,同时经过一个月的党内推选过程后,比尔·萧藤击败安东尼·阿尔巴尼西当选党魁。
2016年澳大利亚联邦大选,工党取得69席,议席差距与保守派联盟大幅收窄,这次大选是自1987年以来首次全面改选参众两院全部议席。在此后的2019年澳大利亚联邦大选中工党再次落败,这一结果与选前民调预期相左,出乎政界和媒体的预期。大选后萧藤辞去党魁职务,阿尔巴尼西赢得党内选举继任。
2022年5月,阿尔巴尼斯领导的工党在联邦大选中击败时任总理斯科特·莫里森领导的自由-国家联盟取得执政地位,结束了九年的在野生涯。
工党通常被称为社会民主主义政党,而其党章将其定义为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和其他民主社会主义政党类似,工党参加的国际组织是进步联盟(2014年以前是社会党国际)[10],其代表色是红色。但近年工党的实际政策更偏向于社会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理念。现在的工党自定义为“包括改革分子、激进分子、进步分子、社会民主主义者和民主社会主义者的联盟,团结在对社会不公平的批判、对更公正和公平的社会以及用民主手段达到此目的的承诺。”
工党是由劳工运动创建的,因此其政治立场根本上是代表劳工运动的立场和利益的。因此劳工运动内的政治诉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党的实际政策。历史上,在1972年前,工党曾支持高关税、强制兵役、白澳政策、产业国有化和孤立主义,1972年后,工党放弃白澳政策,转为支持自由贸易、低关税、多元文化主义、私有化和国际主义。不变的是工党支持福利国家,保护劳工阶级及提高大众生活水平的信条。1949年时任党魁、总理奇夫利这样解释劳工运动的涵义:
“ | (一个)伟大目标——山上的明灯——是我们为了人类的进步力求达到的...(工党要)为人民带来更好的东西、更高的生活水平,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幸福。 | ” |
——班· 奇夫利 |
工党的政策指引是党的纲领,每三年由党的全国大会审订。现行纲领表示“工党的传统价值会始终是澳大利亚人可以信赖的不变数”。虽然工党完全承诺支持市场经济,但“工党相信,全国政府作为所有澳大利亚人真正拥有并通过选举权控制的唯一机构,应扮演更大的角色”。工党“不会让变革的得利在越来越少的手中积累,或只在拥有特权的社区里存在。得利必须由所有澳大利亚人和所有地区分享”。此外,纲领还表示工党“信仰所有人应得的尊严和尊重都是平等的,并应当得到平等机会来实现他们的潜能。”工党认为“政府在确保公平上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确保平等机会、消除无理的歧视、将财富、收入和地位更公平的分配。”纲领的其他部分还指出工党支持平等、人权、劳工权利和民主。
纲领是指导性文件,工党政府施政时在纲领下有相当的政策自由度,但政府不能推行和纲领直接矛盾的政策。例如霍克政府推行私有化改革时,当时的纲领是支持国有化、反对私有化的,所以必须先召开全国大会特别会议审议修改纲领,然后政府才得以推行私有化政策。
在澳大利亚国体和共和议题上,工党意见不一,多数派是支持澳大利亚从英国完全独立、支持共和的,这在现行纲领中也得到反映。工党还有拒绝王家封赏的传统。历年的工党总理都拒绝王室按照惯例给予总理的英国或王室勋位,1996年卸任的总理基廷甚至拒绝了女王提出的澳大利亚勋位制度下的勋位。
澳大利亚工党自称为“民主联盟”制政党,指的是其成员由个人党员和作为集体党员的关联工会组织组成。个人党员和集体党员一起决定党的总纲领、选举党的领导并决定代表党竞逐选举的候选人。澳大利亚多数的工会都是工党的关联工会组织,他们按照自身的会员数缴纳党费。工会缴纳的党费是工党收入的一大部分。任何澳大利亚居民都可以成为个人党员。个人党员的党费则按照收入比例缴纳。工党现有约35,000个人党员,但党员人数会依工党在选举中的表现浮动。[11]
地域组织上,工党有六个州党部和两个领地党部,分别对应澳大利亚的州和大陆领地,各州级党部下辖地方支部。个人党员参加地方支部。一般个人党员须要一年参加至少一次地方支部会议,不过各党部的规定有所不同。实际定期参加地方支部会议的只有一小部分特别活跃的党员,多数党员只有选举期间才会参加党务活动。
工党的党组织由全国执行委员会领导,各州级党部有州级执行委员会。全国执委会的首脑是工党主席(英语:President),2003年以来的制度是由全国个人党员直接选举由三人组成的主席和副主席团队,任期三年(2003年以前主席由全国大会选举产生)。[12]此外各州级党部有州级主席和州级縂书记。2018年当选的现任全国主席是韦恩·斯旺,[13],副主席是马克·巴特勒和米希-艾尔·迈尔斯(英语:Mich-Elle Myers)。现任工党全国书记是诺亚·卡洛(英语:Noah Carroll)。全国执委会和党主席、副主席的实际职责主要在党组织方面,并负责调停内部纠纷。选举主席、书记,纲领政策决策和候选人提名都不由党领导组织负责。全国书记和各州级总书记是各级党部的实际负责人,负责党内纪律,竞选时担任竞选主任。党主席、书记等也一般不会兼任议员、部长等政治职务,更不会兼任政府文官制内的公务员。
工党全国大会大约每三年召开一次,最近一次是2023年,出席党员是代表各州党部的个人党员和工会代表。大会决定了党在接下去三年内的纲领和政策,并选举产生全国执委会及书记和其他领导。
工党的领导组织只负责党务,在纲领和长期政策框架下的政治决策则由当选相应级别政府议员的党员组成的议会党团决定。各级议会党团选举政治领袖,也称“党魁”或“党首”。党魁是工党在相应层级的实际政治领袖,一般是下议院议员。工党执政时,党魁出任总理或州长,在野时则担任反对党领袖。由于党魁是工党的实际政治领袖,因此一般所称“工党领袖”指的是联邦工党党魁,不是全国主席或书记。目前的工党党魁是安东尼·阿尔巴尼西。现任副党魁是理查德·马尔斯。此外各级议会党团在参议院和众议院各有一名党团领袖,负责组织调度党团在该议院的活动。工党当前在参议院的领袖是黄英贤。阿尔巴尼西、马尔斯和黄英贤因此是联邦工党的三大政治领袖。
党的各级政治领袖往常都是由各级议会的议会党团表决产生,并可通过议会党团表决罢免。如果被罢免的领袖时任总理(州长),按照惯例被罢免后该领袖应立即辞去政府首脑职位。由于2010年及2013年工党相继更换了两任时任总理的领袖,这造成了党内的分裂和部分基层党员及大众的不满,因此2013年党魁陆克文提出新的联邦党魁任免规则。根据新规则,联邦党魁由议会党团和基层党员各占50%比重的表决产生,候选人必须是联邦议会党团成员并获得议会党团20%议员支持方可获提名。工党执政时,除非党魁辞职,必须有议会党团75%的议员请愿,以党魁败坏党的声誉的理由要求撤换,方可进行党魁选举。工党若失去执政权,则在大选失败后立即进行党魁选举。工党在野时,如有议会党团60%的议员请愿,即进行党魁选举。这项改革旨在增强联邦工党领导层的稳定性,更加尊重选民在大选中做出的选择(选出的总理不会轻易被撤换),及增强基层党员参与决定党的领袖。同时,除总理之外的内阁部长的任免权也由总理独断改为议会党团表决,作为对议会党团失去的权利的部分补偿。[14]2013年9-10月的党魁选举已照新规则进行。[15]
工党参加澳大利亚联邦和州及领地的选举,和部分州的地方政府选举(在工党不参加选举的地方,会允许党员作为非政党提名候选人参选)。推举提名候选人称为“预选”。各州和领地党部对预选候选人的制度有不同的规定,有些由党员投票决定,有些由州党代会推举的委员会或顾问团推举,有些则两种方法兼用。被提名的候选人必须签署宣誓:若当选,在议会内投票必须遵守党的纲领和议会党团的决定。此外当选的党员有时会被要求将工资的一部分捐作党费,但近年由于公币资助政党制度的施行一般不会有这样的要求。
工党内部一直有民主社会主义的左翼和相对偏右的倾向社会自由主义的右翼之分,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党内开始组成有名称、有组织的正式派系,党员可以选择加入,有些还须缴纳党费之外的派系费。现在规模最大的两个派系是“工党右派”(右翼),和“社会主义左派”(左翼)。工党右派(在各州党部也有称作“工党团结派”、“中间团结派”)一般支持自由市场经济政策和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在部分社会议题上保守(部分工党的右派议员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意识形态总体趋向于社会民主主义。工党内部最偏右的派系仍然属于广义左派领域之内的社会自由主义的支持者,虽然不会强烈支持混合经济、产业民主、民主宏观调控、累进税、立法增加基本工资,但是会支持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坚持福利国家的基本底线,工党右派仍然比自由党与国家党的右派偏左。
社会主义左派虽然不常公然鼓吹社会主义,但一般较赞同国家介入市场经济,在社会议题上较激进,如强烈的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及放宽堕胎限制,意识形态总体趋向于社会民主主义。两大派系都是由在各州党部内活跃的分派系组成,在某些州党部还会有同属一个大派系的多个分派系,这些分派系的政治立场各自稍有不同。因此在全国层面上,两大派系也会依照州籍或其他不同分作分派系。
工党的关联工会组织也按照派系站队。两大派系各有大工会支持,最大的几个工会一般支持右派,而党内自20世纪后半页以来右派也总体趋于上锋。各大工会不时会改变所支持的派系,而工会的州级机构有时会支持同全国组织不同的派系。在有些议题上,特别是劳资关系法规问题上,所有的工会都会合作,在党内成为统一的派别。
推举提名候选人的预选投票中党员一般会依照派系投票,但有时无派系候选人会得到特殊照顾。各派系通常会内定把稳得议席分摊,但部分选区仍会有激烈的预选竞争,且经常会有一个派系指控另一派系作弊。有纠纷时,全国执委会负责进行仲裁。
工党的青少年组织是澳大利亚工党青年团(英语:Australian Young Labor)。所有26岁以下的工党党员都自动成为工党青年团团员。青年团的组织比照党组织,设团全国执委会、团主席、团书记,在各州和领地设团部,设团部主席和书记。青年团最重要的职责是在大选时期组织团员协助竞选活动。此外青年团团部的学生部负责联络各大学的工党俱乐部。
粗体者为曾任总理的党魁。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