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清会典详细的编纂了清朝中央政府的编制、职权、官员品级、统属关系以及各项办事制度,也是当时处理公务的法律依据。[1]
有部分学者认为,《大清会典》属于清代官方编纂的史料汇编,而非现实行用的法律。[2] 另有多位学者将《大清会典》归于行政法典。[3] [4] [5][6][7]
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认可《大清会典》是清代国家的根本法,规定国家最基本的制度,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位阶。[8] 比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就已 “以官统事,以事隶官,则实万古之大经,莫能易也。”来形容《会典》。[9] 《康熙会典·御制序》中,自称“大经大法”,“大中之轨”,“一代之治法”。[10] 《雍正会典》中,自称“大经大猷”,“规型之尽善 ,仪典之大成 ”。[11] 《乾隆会典》中,自称 “国家大经大法,官司所守,朝野所遵。”[12]
清代多次在全国颁行《会典》,前期主要通行于高级官员,而后期范围更广,各级官员都能阅读《会典》。清政府还不定期颁行《会典》中某些方面的专条汇编。中央和地方官员在处理军政、民政、刑政事务时,常查询《会典》。而《会典》的最终解释,由皇帝钦定。[8]
《大清会典》一共有五部,分五次编修:
朝 | 撰者 | 始修 | 告成 | 所述起讫 | 标题 | 函 | 卷册 | |
---|---|---|---|---|---|---|---|---|
第一部 | 康熙朝 | 伊桑阿奉欶撰 | 康熙二十三年 | 康熙二十九年 | 崇德元年至康熙二十五年 | 大清会典 | 10函 | 80册(首1册;正文79册162卷) |
第二部 | 雍正朝 | 尹泰等奉敕撰 | 雍正二年 | 雍正十年 | 康熙二十六年至雍正五年 | 大清会典 | 14函 | 100册(首1册;正文99册250卷) |
第三部 | 乾隆朝 | 允祹等奉敕撰 | 乾隆十二年 | 乾隆二十九年 | 雍正六年至乾隆二十三年[注 1] | 钦定大清会典 | 100卷 | |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 180卷 | |||||||
第四部 | 嘉庆朝 | 托津等奉敕撰 | 嘉庆六年 | 嘉庆二十三年 | 乾隆二十三年至嘉庆十七年 | 钦定大清会典 | 10函 | 40册(首1册含正文卷一,合正文80卷) |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 72函 | 360册(首4册;正文356册920卷) | ||||||
钦定大清会典图 | 10函 | 40册(首1册;正文39册132卷) | ||||||
第五部 | 光绪朝 | 昆冈等奉敕撰 | 光绪十二年 | 光绪二十五年 | 嘉庆十八年至光绪二十二年 | 钦定大清会典 | 6函 | 36册(首1册;正文35册100卷) |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 64函 | 384册(首2册8卷;正文382册1220卷) | ||||||
钦定大清会典图 | 12函 | 73册(首1册卷首一卷;正文72册270卷) |
《大清会典》的体例习自前代的《大明会典》,与历代会典类似,以政府机构来分类,下叙各项法条政事,因此分类随各代政府机构不同而有所改变。康熙雍正时的两部会典,把事例附在典条下,但乾隆时的会典,把大量的事例分开编辑,另撰《大清会典则例》共180卷,嘉庆时延续此制,但将“则例”改名“事例”,共920卷,又有“图说”132卷,光绪会典延续嘉庆会典,有事例1220卷,图270卷。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