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琛号防护巡洋舰是清朝末期订购的一艘防护巡洋舰,为海容级巡洋舰三号舰。辛亥革命后本舰参加革命,加入民国海军,经历了军阀混战的动荡时代,最终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在江阴要塞附近自沉。
海琛 Hai Chen | |
---|---|
概观 | |
舰种 | 防护巡洋舰 |
拥有国 | 大清 中华民国 |
舰级 | 海容级巡洋舰 |
制造厂 | 德国伏尔铿造船厂 |
下订 | 1896年10月 |
动工 | 1896或1897年 |
下水 | 1898年2月12日 |
服役 | 1898年9月21日[1] |
结局 | 1937年9月25日江阴附近自沉 |
技术数据 | |
标准排水量 | 2950吨 |
全长 | 全长:100米 |
全宽 | 12.5米 |
吃水 | 4.877米 |
燃料 | 燃煤:580吨 |
锅炉 | 圆形锅炉4座 |
动力 | 4缸三胀往复蒸汽机两座 2轴推进 |
功率 | 设计:7,500匹马力(5,600千瓦特) 实际:8,400匹马力(6,300千瓦特) |
最高速度 | 设计:19.5节(36.1千米每小时) 实际:20.75节(38.43千米每小时) |
续航距离 | 2,100海里(3,900千米)/10节(19千米每小时)[2] |
乘员 | 263人[3] |
武器装备 | 克虏伯40倍径单装150毫米速射炮3门 克虏伯40倍径单装105毫米速射炮8门 哈乞开斯37毫米单管机关炮6门 马克沁8毫米机枪6挺 刷次考甫450毫米单装鱼雷发射管3具 |
装甲 | 装甲甲板倾斜部分:56毫米 水平部分:40毫米 轮机舱:76毫米 炮盾:25毫米 司令塔:50毫米 |
清末总理衙门主持海军建设时期,所购军舰均以“海”字开头。本舰作为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后海军重建时期新购主力军舰之一,舰名寓意“成果昭著”。[4]
甲午战后,中国谋求重建海军,伏尔铿方面为中方提供数个前无畏舰方案之余,也设计了一款辅助主力舰伴随作战的防护巡洋舰[5]。本舰全长100米、宽12.5米、吃水4.877米。外观上最大的特征是4个巨大的送风筒。舰上安装4座圆形锅炉,为两台四缸三胀往复蒸汽机提供蒸汽。设计动力7,500匹马力(5,600千瓦特),19.5节(36.1千米每小时);实际达到8,400匹马力(6,300千瓦特),德国海试时达到20.75节(38.43千米每小时)的好成绩,不过中方接收时因为路途遥远,尚未进行彻底维护,航速稍有衰减,为20.25节(37.50千米每小时)[6]。
武器方面,主炮为三门克虏伯40倍径150毫米速射炮,艏楼两门并排布置,艉楼一门。副炮为8门克虏伯40倍径105毫米速射炮,全部分布在左右两舷,其中靠近艏艉楼的4门安装在舷侧耳台。轻武器为哈乞开斯37毫米机关炮6门,前后飞桥两侧各配备一门,另两门位置不详。6挺马克沁8毫米机枪全安装在作战桅盘上,前后桅各3挺。另有一门21倍径60毫米舢板炮一门。鱼雷方面,共装备3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舰艏水下一具,左右舷各一具。[6]
防护方面,装甲甲板倾斜部分为56毫米,轮机舱部分加强到76毫米;水平部分40毫米。主副炮炮盾为25毫米,司令塔50毫米。[6]
1895年甲午战争刚结束不久,清政府就开始了海军重建计划。1896年10月中旬,清廷与德国伏尔铿造船厂签订了购买3艘防护巡洋舰的合同[2]。1898年2月12日海琛号下水[7],7月4日海试,7月22日回国,9月21日抵达大沽口,正是慈禧太后临朝听政的同一天。
1899年,清朝重新组建北洋水师,以原北洋将领、提督衔补用总兵叶祖珪任统领,萨镇冰任帮统。海琛号成为新北洋水师主力舰之一。[8]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军舰云集大沽口外。当时北洋舰队正在山东一带驻扎,时任山东巡抚袁世凯为保存军舰计,不经中央批准而是自行作出决定,要求北洋舰队南下上海暂避。海琛号在旗舰海天号带领下避往长江,在江阴要塞附近逗留了大概一年时间。[9][10]
1904-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陆续有俄国舰艇突围至中国港口接受扣留。1905年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接近的时候,海圻、海容、海筹、海琛4舰均在上海进行巡逻,防止扣押的俄舰出逃。双方签订停战协议后,中国海军方才交还俄国军舰。同年秋,中国订购的7台马可尼无线电台全部到达国内,3台由陆军使用,4台安装在当时的4艘巡洋舰(海圻、海容、海筹、海琛)上。[11]
1908年10月30日,美国大白舰队环球航行途中,应邀派出一支分舰队访问厦门。海圻、海筹、海容、海琛全部前往参加接待。[12]
1909年,因清政府希望在浙江新建一处军港,海琛号奉命进行勘测。[13]
1910年4月13日,长沙发生暴动,14日民众捣毁巡抚衙门、焚烧教堂和领事馆。海筹号、海琛号紧急奉调前往当地控制局势。[14]
1911年,海琛号代表清廷出访南洋。[14]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海军立即动员起来参加对革命军作战。海琛号因备航状态较好,率先响应萨镇冰的号召,10月17日抵达阳逻江面,协助清军对革命军的作战。18日6时,萨镇冰率领海琛号在铁路沿线的江边炮击革命军。15时,革命军攻占刘家庙车站,海琛号等舰遂向革命军后方阵地炮击。交战中海琛号受到数发小口径炮弹命中,但没有爆炸,并未对海琛号造成太大影响。[15]
10月下旬,海容号、海筹号等舰也陆续到达阳逻,加入对革命军的作战。为加强对海军各舰的控制,萨镇冰改旗舰为海容号,长江舰队统领沈寿堃则以海琛号为座舰,同时限制各舰人员往来。但此时三舰依然有不少军官依靠无线电进行联络,并且在各自舰内宣传革命思想[16]。10月26日,海容、海筹、海琛三舰向造纸厂附近的革命军阵地进行炮击,对守军步兵第二协造成严重伤亡,守军被迫撤出阵地。10月27日,海容、海筹、海琛三舰从革命军侧翼炮击,迫使革命军退往大智门一带。28日06:30左右,三舰以及长江舰队各舰一起对武汉的革命军的炮击。双方的命中率都不高,海军炮弹无一命中目标,自身一艘军舰受到革命军火炮击中。20分钟后海军退出战斗[17]。15:20,三舰向汉口对岸武昌青山的革命军炮兵阵地开火,舰炮对革命军的57毫米行营炮造成强大的火力压制,在海军支援下清军成功占领汉口玉带门一带市区[18]。
海军各舰中级军官多同情革命军,因此经常下令炮手故意瞄偏射击[19][注 1]。随着革命的进行以及倾向革命的官兵的宣传,三舰官兵渐渐不愿与革命军作战,但也没能说服萨镇冰起义,于是以水位下降、补给不足等为借口,11月12日三舰早上离开武汉准备返回上海。出航不久,海琛号见习士官阳明撤下龙旗,改悬白旗,其余两舰见状也换上了白旗[20]。13日中午三舰悬白旗进入九江,与九江军政分府取得联系,并请领国旗。15日,武汉方面派徐明达、李作栋到达九江接收,三舰正式加入革命军[21]。此时武汉战事紧迫,安徽也动荡不已,在九江起义的海军舰艇决定分为两支,第一舰队以海筹号管带黄锺瑛为司令,包括海筹、江贞、湖隼三舰,前往安庆;第二舰队以汤芗铭为司令,包括海容、海琛、湖鹗三舰,返回武汉支援作战[22]。
11月18日第二舰队离浔返汉。19日11时,第二舰队三舰从青山向刘家庙一带清军进行炮击[22]。同月22日,海容号、海琛号奉鄂军都督黎元洪命令,在武汉谌家矶江面炮击清军阵地,掩护革命军第三协渡江作战。清军三道桥附近的炮兵阵地进行回击。清军装备有100毫米以上火炮,对海容号、海琛号给予一定的打击,两舰各受炮弹命中,共伤亡十余人。海容号右舷、后桅、烟囱等受损,海琛号鱼雷舱附近中弹。两舰的炮击则杀伤清军第四镇400多人[23]。23日,海容号、海琛号掩护革命军一部从青山渡江,向刘家庙进攻。清军腹背受敌,退至二道桥。24日清军发起反击,革命军伤亡惨重,退回青山。25日早上,革命军再次由海军掩护,在阳逻登陆,然而依旧无法建立稳固的阵地,只能撤回江对岸[24]。
同年12月7日,长江水位下降,革命军各巡洋舰退至九江。12月18日南北议和,各舰返回上海休整。[25]
1912年1月,民国临时政府下令进行北伐。海容、海筹、海琛三舰组成北伐舰队,以海军次长汤芗铭为司令。1912年1月16日三舰抵达已经宣布独立的烟台。[26]
辛亥革命后,海容、海筹、海琛进行改装,拆除了后桅战斗桅盘以降低重心,基座依旧保留,作为维护平台用。[27]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7、8月间,沪宁各地讨袁军相继起事,动乱中海军站在了北洋政府一边。7月16日上海讨袁军起事,北洋军由海军总司令李鼎新、海军警卫队总执事郑汝成率领,抵挡讨袁军的进攻。7月23日,讨袁军、原松江镇守使钮永建率先进攻江南制造局,北洋军在海筹、海琛、应瑞、肇和、镜清等多艘军舰支援下固守,击退讨袁军多次进攻,并摧毁讨袁军的炮队营。26日海圻号、海琛号、联鲸号炮击吴淞炮台,交战中联鲸号中弹投降,海圻号、海琛号于是退去。8月2日起,海军连续多次攻击炮台,战斗中海圻号、海琛号多有中弹。占领吴淞炮台的讨袁军寡不敌众,且后继乏力,在北洋军的海陆联合攻势面前被迫弃守渡江撤退[28]。上海战事稍平,海军立即投入到对宁作战中去。8月25日,海军总长刘冠雄派出海琛、应瑞、楚同三舰前往大胜关,截断南京守军和芜湖之间的联系。26日,永丰号与海琛号等会合,各舰掩护北洋援军渡江,同时对清凉山、仪凤门及南京城西南一带进行炮击。27日北洋军发起总攻,据守南京的讨袁军全军覆没[29]。
在不晚于护法舰队南下时期,海琛号等的舰艏龙纹拆除,另为降低军舰重心,将前桅一人高的战斗桅盘改为胸墙式样。[30]
1917年5月21日,时任中华民国总统黎元洪下令免去时任国务总理段祺瑞之职,段祺瑞立即以下属督军宣告进行抗衡。为调停府院之争,双方邀请长江巡阅使张勋进京调停。张勋随即解散国会进行复辟。在混乱中,1917年7月6日,应瑞号奉程璧光命令护送孙中山南下广东,10日抵达汕头。然而应瑞号在接获冯国璋电报后即自行北返,孙中山只好转乘先期到达的海琛号,在17日抵达广州[31]。7月22日,海军总司令程璧光、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率领海军7艘舰艇南下广州护法,连同驻在广州的海琛号等各舰,组成护法舰队[32]。9月10日,军政府成立。随即桂系广东督军莫荣新与孙中山一方的矛盾加剧。军政府方面因无财税收入,财政紧张,而桂系向海军承诺每月助饷10万元,成功得到了海军的支持[33]。
1918年1月3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下令豫章号、同安号两舰炮击督军署。程璧光下令海琛号试图前往阻止两舰开炮。事后豫章号、同安号两舰舰长受罚。[33]
1921年4月26日夜,护法舰队非闽籍军官高层举行会议,决定清洗舰队内的闽籍官兵,夺取各舰控制权。孙中山委任鱼雷局局长温树德为临时总指挥,长洲要塞司令陈策为副总指挥[34]。27日,行动开始,行动队迅速控制了海圻号和肇和号,随后以两舰的舰炮指向海琛号,迫使海琛号投降。至16时,全舰队11艘军舰均被非闽籍官兵夺取,闽籍官兵死亡20多人、伤30多人;后大部遣散回福建[35]。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部发动叛乱,炮击总统府。此时温树德等与陈炯明议和,24日通电要求孙中山下野。7月8日,海圻号、海琛号、肇和号等表态跟随温树德一派。7月底北伐军因粤军第一师阵前倒戈而败退。8月9日孙中山撤离永丰号,前往上海,所有仍效忠孙中山的舰艇其后尽归温树德接收。[36]
1923年1月1日,滇、桂、粤联军会师,共同发动讨陈战争,1月16日攻入广州。此时温树德骑墙不定,一直在陈炯明、孙中山和北京政府之间摇摆[37]。12月18日,温树德率领海圻号、海琛号、肇和号等7舰北上,护法舰队解散[38]。
1924年1月,温树德率领舰队抵达青岛。同年3月22日,海圻号、海琛号、肇和号等6舰组成渤海舰队,由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直接管辖。[38]
1925年10月19日,原直军陆军检阅使兼第十一师师长、新任第三军军长冯玉祥倒戈,直军败退。渤海舰队依旧留在青岛,奉系直鲁联军张宗昌占领了山东后,海琛号在内的渤海舰队投奔了张宗昌。[39]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1927年3月14日,杨树庄通电参加革命,闽系控制的中央海军归附国民革命军[40]。此后奉系控制的渤海舰队与闽系中央海军长期对峙。
1927年6月,奉系海军正式吞并渤海舰队,随即进行改组,原渤海舰队改为第二舰队[41]。8月4日,海琛号、肇和号两舰的山东籍水兵哗变,海圻号、镇海号、定海号赶到青岛协助镇压了兵变[42]。
1928年12月东北易帜,第一、第二舰队名称互换[43]。因此海琛号编制也随之变成第一舰队[44]。
在20年代末期,东北海军为海琛号加装了4门型号不详的75毫米炮,两门高射炮,以及4门机关炮。舷侧鱼雷管则因缺乏鱼雷库存而拆除。[45]
1932年,日军发动热河作战。东北海军为防日军从天津内河攻入,决定拆除镇海号、定海号等舰的火炮,舰上满载砂石水泥,随时准备自沉封江,各舰拆卸下来的火炮改装在大沽口外的临时炮台上。海圻、海琛、肇和三舰在烟台、龙口一带待命,准备作战。1933年5月中日签署《塘沽协定》,布防行动解除。[46]
1933年6月25日发生薛家岛事件,海圻、海琛、肇和三舰叛离东北海军,投靠陈济棠[47]。7月,三舰抵粤,编为粤海舰队,司令江西园。[48]
1935年4月,粤海舰队撤销,原三舰并入第一集团军舰队。三舰官兵对此极为不满[48]。6月15日,海圻号、海琛号与粤军不和,再次叛逃,6月19日进入香港以躲避粤军飞机空袭。21日下午,两舰离开香港时,遇到在外海封锁的中央海军第一舰队。陈季良下令旗舰宁海号开炮威吓,迫使两舰退回香港。当晚,宁海号、海容号、海筹号等进入香港,要求两舰交出炮闩,跟随中央海军北上;两舰拒绝。双方僵持到6月底,最终达成妥协,中央海军先行,海圻号、海琛号两舰稍后单独前往上海,因与闽系不和,两舰名义上编入第三舰队,但实际上由南京直辖,不受海军部节制[49]。
1937年初,中日关系日趋紧张,海军部调集主要军舰在南京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备战演习。海圻号、海琛号两舰因旧隙并未参加[50]。9月20日,军委会下令组建第二道封锁线。25日海圻、海琛、海筹、海容四舰执行命令自沉。海圻号、海琛号两舰同样因故,未在海军相关文件中留下拆卸的记录[51]。
1964年,上海打捞工程局打捞起海琛号,其后拆解炼钢,无任何附属物保留下来。[5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