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
位于中国山东省的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古名岱山,又称岱宗、天孙[参2],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境内,矗立在鲁中群山间;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参3]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0年3月30日) |
泰山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且符合世界遗产10种评定标准中的7种,和澳洲的塔斯曼尼亚荒野并列为符合最多标准的世界遗产。
公元前1831年[参4]或公元前1652年[参5]泰山地区发生一场地震[参4][参5][参6],又称泰山震,最早见于《今本竹书纪年》[参7],目前被大多数学者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被记录的地震。[参8][参9]
自然地理
泰山原名岱山、亦名岱宗。位于济南、长清、肥城、泰安之间。其南麓始于泰安城,北麓止于济南市,方圆426平方公里。主峰位于泰安市境内的玉皇顶,海拔1545米。相对高差约1300米。
泰山约形成于3000万年前新生代中期。泰山区域地层古老,主要由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及各种片麻岩等几种古老岩石构成,距今约24-25亿年,属于太古代岩类。鲁西地区(包括泰山)曾是巨大的沉降带或海漕。造山运动使沉降带上的岩层褶皱隆起为古陆,形成规模巨大的山系,经历长达20亿年风化剥蚀,地势逐渐平缓。距今6亿年前左右,泰山再次沉入大海,大约又经历1亿多年,整个地区再次抬升为陆地,古泰山隆起为一个较为低矮的荒丘。距今约1亿年前的中生代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挤压和俯冲,泰山在燕山运动的影响下,地层发生广泛褶皱和断裂。在频繁的地壳运动中,泰山山体快速抬升,距今约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中期,今天的泰山轮廓基本成型。
泰山因其高度,气候也呈垂直变化,山下为暖温带,山顶为中温带。山上多云雾,年均降水量为1132mm,而山下只有750mm。泰山植被覆盖率90%以上,山麓上依次可见落叶林、阔叶针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木草丛,林带垂直界线分明,植被景观各异。泰山现有植物总计1858种,其中,低等植物446种;苔藓植物41科94属,242种5变种3亚种;蕨类植物13科19属38种2变种;种子植物120科532属1012种89变种12亚种9变形。泰山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07科401属762种,其中裸子植物2科3属4种,被子植物105科308属762种。[参10]
泰山顶部最大年降水量1847.9毫米,出现在1964年;最大日降水量为201.8毫米,出现在1958年。泰山顶降雪年平均27.3天,平均初日10月23日,终日4月24日。最早初雪日为9月23日,出现在1979年;最晚终雪日为次年5月22日,出现在1958年。年平均降雪量90.3毫米。泰山顶降水量比泰安市区明显偏多,其中,降雪日数为泰安市区的3倍。[参11]
泰山气象数据(平均数据自1971年统计至2000年,极端数据自1954年统计至2000年)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12.4 (54.3) |
15.2 (59.4) |
17.9 (64.2) |
22.6 (72.7) |
26.0 (78.8) |
27.6 (81.7) |
28.6 (83.5) |
26.5 (79.7) |
23.6 (74.5) |
23.5 (74.3) |
16.3 (61.3) |
11.7 (53.1) |
28.6 (83.5) |
平均高温 °C(°F) | −4.3 (24.3) |
−2.7 (27.1) |
2.4 (36.3) |
9.9 (49.8) |
15.3 (59.5) |
19.2 (66.6) |
20.5 (68.9) |
19.8 (67.6) |
16.0 (60.8) |
10.7 (51.3) |
3.7 (38.7) |
−1.8 (28.8) |
9.1 (48.3) |
日均气温 °C(°F) | −7.8 (18.0) |
−6.3 (20.7) |
−1.3 (29.7) |
6.0 (42.8) |
11.5 (52.7) |
15.7 (60.3) |
17.8 (64.0) |
17.0 (62.6) |
12.7 (54.9) |
7.1 (44.8) |
0.2 (32.4) |
−5.4 (22.3) |
5.6 (42.1) |
平均低温 °C(°F) | −10.8 (12.6) |
−9.2 (15.4) |
−4.6 (23.7) |
2.5 (36.5) |
8.2 (46.8) |
12.5 (54.5) |
15.2 (59.4) |
14.6 (58.3) |
10.0 (50.0) |
4.3 (39.7) |
−2.8 (27.0) |
−8.4 (16.9) |
2.6 (36.7) |
历史最低温 °C(°F) | −27.5 (−17.5) |
−23.4 (−10.1) |
−20.4 (−4.7) |
−13.9 (7.0) |
−5.5 (22.1) |
0.9 (33.6) |
7.6 (45.7) |
4.7 (40.5) |
−0.7 (30.7) |
−9.1 (15.6) |
−21.4 (−6.5) |
−24.1 (−11.4) |
−27.5 (−17.5)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12.6 (0.50) |
17.8 (0.70) |
26.3 (1.04) |
38.8 (1.53) |
75.4 (2.97) |
133.0 (5.24) |
297.3 (11.70) |
229.3 (9.03) |
101.2 (3.98) |
70.9 (2.79) |
27.3 (1.07) |
12.8 (0.50) |
1,042.7 (41.05) |
平均降水天数(≥ 0.1 mm) | 4.4 | 5.1 | 6.9 | 6.5 | 8.3 | 10.2 | 16.7 | 13.2 | 8.4 | 6.4 | 5.1 | 4.0 | 95.2 |
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 |
文化
泰山山体雄伟壮观,景色秀丽。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死后,头部化为泰山[参12]。《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参13] 据《史记集解》所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古人形容“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古代传统文化认为,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因其气势之磅礴为五岳之首[参14],故示出这一带早期的人类活动。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也反映出早期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动状况。战国时期,齐国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进入秦汉之后,泰山逐渐成为政权的象征。
几千年来泰山自然景观融入了帝王封禅、诗文渲染、工匠艺术以及科学考察等因素,构成了泰山风景。风景区内形成了以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三重空间(以岱庙为中心的泰安城,城西南蒿里山的“阴曹地府”,南天门以上的“仙界天府”)、一条轴线(连接这三重空间的景观带,主要是岱庙中轴线北延直到玉皇顶)的景观格局。从海拔150余米的山麓泰安市区,至中天门海拔847米,南天门1460米,玉皇顶1545米,层层迭起,构成泰山的独特景观。
历经几千年文化积淀,泰山上存有许多人文景观。泰山是齐鲁文化的中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据中国古代各朝代文献记载,此山经常是皇帝设坛祭祀祈求国泰民安和举行封禅大典之地。相传远古时代就有72位首领来此巡狩祭祀。自秦以来,中国古代有12位帝王来此封禅朝拜。第一个在此举行大规模封禅仪式的是秦始皇,留下五大夫松的传说;一说汉武帝八登泰山,惊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参15]。在泰山封禅祭祀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极其隆重的旷世大典。被人认为凡是异姓而起或功高显德的帝王,天神必将赐予吉祥的“符瑞”,他便有资格到泰山报告成功,答谢受命于天之恩,这便形成泰山大典的历代传统。
“封”是在泰山极顶聚土筑圆坛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于天;“禅”是在山下小山丘积土筑方台坛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之情。圆坛方台表示天圆地方。一代帝王若登封泰山即视为天下太平、国家兴旺的标志。而皇帝本人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真龙天子。所以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白虎通封禅篇》中说:“王者异性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报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该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所以必于泰山何?万物之始,交代之处也。”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泰山各类文物古迹遭遇空前浩劫[参17][参18][参19]。冯骥才认为,文革对泰山的破坏应是历史上最为暴烈与惨重的[参18]。1966年8月25日“破四旧”期间,泰城红卫兵见像就砸,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砸毁王母池、斗母宫等地的近百作座神像[参20]。同日,泰安水校、农学院等校学生前往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岱庙,将大殿内的泰山像拉倒,继而把陈列在殿中的“泰山展览”也砸了,其中将展品唐摩崖册页拓本撕毁[参20];红卫兵造反派用刷笔蘸墨汁在岱庙大殿东北墙壁画下部,书写上了“砸烂旧世界”大字标语,并在西墙壁画人物稠密之处用铁锹横竖铲划,致使壁画大受损伤[参20];岱庙太尉殿被拆除,正阳门改为水泥新式大门[参17],岱庙配天门、仁安门两侧建起水泥结构平顶展馆建筑[参21],后石坞大铜钟和岱庙所存明代铜器被砸烂21吨[参17]。此外,科学山遭锤打炮轰、三年毁石万余方,特别是地处蒿里山与扇子崖之间开阔地带的著名风景名胜点“擂鼓石”被毁,西汉末年赤眉农民起义在泰山的古遗址遭严重破坏[参17]。
文革期间,泰山上各类自然景观也遭到严重破坏[参19]。1970年2月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就中央《文化大革命信访简报》第四期反映泰山砍伐树林、乱打山石的人民来信,作了亲笔批阅,中共山东省革委核心领导小组接到批示后,于2月11日发出了《关于认真做文物古迹、山林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参16]。此后,省组织调查的情况是[参16]:
泰山滥伐山林,乱打山石的情况极为严重。“王母池”东南、“虎山新村”西坡的风景林树被砍光,护坡石被起走。“普照寺”和“大众桥”附近的20余棵高大风景树,全被砍掉。“对松山”和“后石坞”风景区的古松亦被砍掉三十余棵。岱顶、普照寺、虎山水库等处的自然风景石,亦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岱庙内有九块汉画像石,一块断为数截,一块当了过门石,其余七块弃置在“炳灵门”附近;一块魏墓志铭,当了“台级石”。当时的泰安地革委把“泰山管理处”和泰前公安派出所给撤销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滥伐山林、乱打山石的现象。
数千年来泰山自然景观被融入帝王封禅、宗教神话、书画意境、诗文渲染、工匠艺术等文化因素,构成了庞大的泰山美学文化。孔子、杜甫等名人雅士更曾到访此山,并留下诗句。孔子的名言是“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诗歌望岳;姚鼐的散文登泰山记等等。
历代帝王到泰山祭天告地,儒家释道、传道、受经,文化名士登攀览胜,留下了琳琅满目的碑刻、摩崖、楹联石刻,而泰山的摩崖石刻也是名山之最。
泰山石刻现存1800余处,其中碑碣800余块,摩崖石刻1000余处,分布为岱庙157块、岱麓215处、登山东路576处,岱顶258处,岱西80余处,岱阴44处,灵岩寺400余处,神通寺100余处;主要包括历代帝王封禅告祭文、寺庙创建重修记、石经墓铭、颂岱诗文、提景及楹联等5类,大部分为自然石刻。
旅游景点
遥参亭、正阳门、唐槐院、东御座、秦泰山刻石、铜亭、岱庙坊、汉柏、天贶殿、大众桥、冯玉祥墓、普照寺、岱宗坊、虎山公园、王母池、三叠瀑布、醉心石、对松山、中天门、孔子登临处、望人松、斗母宫、望仙楼、五大夫松、十八盘、壶天阁、舍身崖、天下第一山、白云洞、象鼻峰、无字碑、宋摩崖、丈人峰、月观峰、仙人桥、五岳独尊、孔子庙、天街、玉皇顶、碧霞祠、南天门、拱北石、唐摩崖、北天门、大/小天烛峰、望天门、尧观顶、姊妹松、元君庙、三折瀑、天烛瀑、玉泉寺、后石坞、青桐涧、竹林寺、无极庙、天胜寨、长寿桥、白龙池、傲徕峰、扇子崖、黑龙潭、彩石溪、钓鱼台、海眼、元君庙。
位于日观峰,是中国第一个永久性高山气象站。它由中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选址于泰山,并于1935年建成。该气象站的碑文由著名教育学家、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撰写。这座气象站屹立在泰山之巅已经82年,见证了风云变幻。日观峰气象站是泰山的一处景点,也是中国气象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
登山道
-
南天门
-
仙人桥
-
从瞻鲁台观察到的日出
-
位于日观峰的泰山气象站
-
泰山天街牌楼
-
五岳独尊
-
山高望远
-
泰山孔子庙
-
泰山极顶
-
万仙楼
-
谢恩处
-
泰山元君殿
-
泰山三官庙
-
子母宫
-
泰山奇石
-
泰山壶天阁
-
泰山财神庙
-
泰山缆车
-
泰山未了轩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相关条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