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27年国民党清党(中国共产党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随后宁汉合流,在全国境内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然而,蒋介石实行一党专政、一人专政,孙中山遗孀宋庆龄也与之决裂,投身国民党左派。1930年代处于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罕见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南京十年。
当时,国民政府大力推行“民族复兴运动”,即政治上以蒋介石为中心的一党领袖独裁,经济上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文化上的“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以及社会生活上的“新生活运动”。以《独立评论》为中心的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建国问题”[1]、“国难”[2]问题产生了不同看法。[3]
论战双方都曾经是留学英、美,历来主张中国要实行英美式民主制度的知识分子。[4]双方代表人物是蒋廷黻和胡适。1933年,发生福建事变,引发对中国将再度分裂的担忧。[5]1933年12月,蒋廷黻在80号《独立评论》(胡适、丁文江、蒋廷黻、翁文灏等人主办[4])上发表了《革命与专制》。蒋认为,按照英国、法国和俄国都曾经历过绝对主义君主专制的经验,中国必须经过一个不可逾越的“专制建国”阶段,方能实现现代化。在蒋看来,维护南京政府的绝对权威先于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先于推行民主。[6]
随后,胡适在《独立评论》81和82号上发表两篇驳斥文。胡适主张渐进地改良一党专政的国民党,以期废除党治,实行宪政。胡适在1933年前就屡次在不同场合表达过这种观点,将蒋廷黻的《革命与专制》视作对自己不点名的批评。胡文发表后不久,吴景超在84号《独立评论》发表《革命与建国》一文,附和蒋廷黻《革命与专制》中的观点。钱端升也在保守主义的《东方杂志》第三十一卷第一号上撰文《民主政治乎?极权国家乎?》为独裁申辩。[6]
1934年年底,胡适受邀为《东方杂志》撰写《一年来关于民治与独裁的讨论》,回顾了过去一年的这场民主与独裁论战。不久,丁文江在1934年12月18日《大公报》上发表《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批评胡适的民主政治理想幼稚,又说中国人文化素质太低,文盲率太高(当时约四分之三以上),应实行“新式独裁”。[7]1935年1月20日,丁文江又发表《再论民治与独裁》,说胡适无视中国的政治现实。[6]
此外,张君劢主张民主与独裁之间的“第三条道路”。[8] 有学者认为,论战中,陈之迈借用英国政治学者巴塞特 (R. Bassett)的“民主”概念和美国政治学者罗杰士 (Lindsay Rogers)的“危机政府” (Crisis Government)理论,为作为自由主义者的“独裁论”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加速了论战的结束。 [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