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櫟社

创立于1902年,与瀛社南社同为台湾日治时期三大诗社,在三大诗社中最具批判性格与抗议精神[1],由台湾中部的古典诗人所组成,并与台湾文化协会皆以雾峰林家做为活动中心。该社由林痴仙创社,傅复澄拓展规模,林献堂聚结文友,三人贡献尤大。栎社的集会所之一“瑾园”建筑尚伫立在台中市东区大智路忠孝路口附近。[2]

事实速览 表记, 汉字 ...
栎社
Thumb
栎社己未(1919)雅集纪念合影。
表记
汉字 櫟社
白话字 Le̍k-siā
台语罗马字Li̍k-siā
关闭

缘起

大日本帝国在镇抚武装反日运动的同时,对于具有汉民族主义思想的文人,台湾总督府举行扬文会飨老典等活动,藉以尊重汉文化手段,笼络台湾士绅,又允许成立诗社,成为诗人寄托心曲的场所,而栎社则是其中最著名者。

社名

1902年傅复澄林痴仙林幼春赖绍尧等人成立栎社,社名取意:“学非世用,是为弃材;心若死灰,是为朽木。今夫,不材之木也,吾以为帜焉。”[3]

沿革

Thumb
林子瑾故居瑾园,曾是栎社的集会所
Thumb
栎社二十年题名碑(台中市雾峰区林家宅园)

1902年雾峰林痴仙(俊堂)、林南强(幼春)、燕雾大庄(于燕雾上堡赖悔之(绍尧)三子始结诗社,名之曰栎;嗣而同声相应者,有苑里蔡启运(振丰)、房里陈沧玉(瑚)、三角仔吕厚庵(敦礼)、鹿港庆昌陈槐庭(怀澄)、牛骂头陈基六(锡金)诸子。春秋佳日,会集一堂;击钵分笺,互相酬倡。3月4日蔡启运、吕厚庵、赖悔之、陈沧玉、林痴仙、陈槐庭、林南强及雾峰林壶隐(仲衡)、校栗林傅鹤亭(锡祺)等9人集于台中林季商瑞轩,撮影以为纪念;后以来会者为创立者,定栎社规则17条。[4]

1910年4月23日庚戌春会在台中举行,出席包括社员20人、全台各地文人30余位。[5]

1911年林子瑾加盟为栎社社友。同年粤东名士梁任公(启超)、汤觉顿(叡)、启超之女梁令娴女士等游台,栎社开会欢迎他们。4月2日会于瑞轩,社友12人、来宾12人,社友为启运、灌园、南强、伊若、槐庭、旭东、悔之、卿淇、联玉、大智、子材、蕴白、少舲、沧玉、痴仙、望洋、雅堂、笃轩、升三、鹤亭等于台中公园物产陈列馆前摄影留念;梁启超并题字赠予林子瑾。[3]

1918年基六、惠如与其乡友创吟社鳌西吟社,惠如倡开栎、鳌联合会。9月20日,会于鳌峰惠如之伯仲楼,栎社社友11人,即基六、卿淇、沧玉、少舲、联玉、望洋、南强、伊若、槐庭、鹤亭及主人惠如等;是会决议四项,作决议录,席上惠如深慨汉文将绝于本岛,倡议设法维持。(按台湾文社之设立,即胚胎于此会)[6]

1919年6月14日至15日,栎社会于台中大智之瑾园[注 1],先是台湾文社成立,基六、沧玉、灌园、南强、惠如、槐庭、少舲、联玉、伊若、大智、望洋、鹤亭等12人以创立者而为理事,本日即栎社总会兼台湾文社理事会;栎社改社则18条为26条,作会议录,选任南强、槐庭、灌园、少舲、沧玉、大智等6名为栎社理事,颁会则及会议录于诸社友。[6]

1920年1月31日至2月2日,立春七日莱园红梅正开,栎社开观梅会,来会者:升三、卿淇、沧玉、少舲、沁园、大智、南强、壶隐、太岳、望洋、豁轩、肖峰、子昭、子材、鹤亭及主人灌园等16人;击钵吟因元赏题为“空气枕”,次“折梅”、次“火山”,次分咏格诗钟“写真”、“马”;2月1日纪念撮影。[6]

1920年9月27日栎社会于台中大智之瑾园,社友出席者:升三、卿淇、莲溪、守拙、枕山、壶隐、少舲、灌园、太岳、豁轩、南强、肖峰、子昭、大智、鹤亭等15人,鹤亭报告自1月至8月之收支决算后,即商议辛酉二十周年祝贺及纪念事,议决右开四项:第一,辛酉秋季开成立二十周年祝贺会。第二,选刊社员诗集。第三,发行社员纪念章。第四,立纪念碑于雾峰之莱园[6];事务分担亦议定:林子瑾负责办理纪念章及纪年碑文书字。

1921年6月18日至20日栎社会于台中大智之瑾园,出席者社友13人,即基六、升三、笏山、少舲、沁园、子材、大智、南强、太岳、灌园、豁轩、望洋、子昭等;来宾为王石鹏、王竹修、王达德、黄尔璿、蔡梓舟诸氏。诗题有“啖荔枝”、“瑾园听雨”等。先是,各交宿题之“田横”咏史诗,选取后,乃击钵。越二十日,散会。[6]

1922年10月8日午后4时栎社在雾峰莱园题名碑前举行“栎社二十年题名碑”落成典礼。碑为南强撰记、大智书石。[6]

会员

  1. 林痴仙,名朝崧,创社人。
  2. 林幼春,名资修,字南强,创社人。
  3. 赖绍尧[7]创社人。
  4. 吕敦礼,1906年正式成立的九人之一,也是最早过世的社员。
  5. 连雅堂[8]。后因作《台湾阿片特许问题》,鼓吹鸦片益处,并说先民靠着吸鸦片抵抗瘟疫,被开除会员资格。
  6. 傅复澄,字锡祺,社长,拓展规模
  7. 林献堂,名朝琛,号灌园,协助聚结文友。
  8. 蔡子昭
  9. 陈沧玉
  10. 陈联玉
  11. 陈怀澄[9]
  12. 蔡惠如[10]
  13. 张丽俊[11]
  14. 林子瑾1911年加入栎社,曾任理事、公选干事,后因与同姓女子结婚,1930年被认作退社。
  15. 吴子瑜[12]
  16. 王学潜
  17. 蔡启运[13]

诗社出版书目

1924年,该社整理诗友32人,617首作品,出版《栎社第一集》。[14]

1931年《栎社沿革志略》出版。[15]

1933年《无闷草堂诗存》出版并至林痴仙墓前举行“墓告礼”。[16]

1943年,该社编《栎社第二集》遭日本统治当局以“内容多与现下非常时局不合”而禁止发行。

引用来源

注释

资料取材

延伸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