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薔薇科李屬的多年生落葉喬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梅(学名:Prunus mume),是蔷薇科李属的多年生落叶乔木,其果实称为梅子,其花称为梅花。起源于中国大陆南部,最早在长江流域驯化栽培,后来传入韩国、台湾、日本、越南等地。
![]() |
梅![]() | |
---|---|
![]() | |
人工栽培的重瓣梅花 | |
科学分类 ![]()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蔷薇类植物 Rosids |
目: | 蔷薇目 Rosales |
科: | 蔷薇科 Rosaceae |
属: | 李属 Prunus |
亚属: | 李亚属 P. subg. Prunus |
组: | 杏组 P. sect. Armeniaca |
种: | 梅 P. mume
|
二名法 | |
Prunus mume | |
异名[2] | |
|
梅在东亚地区的文化、艺术、文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每年春节左右绽放的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象征不畏严寒的坚韧品格。在中国、日本、韩国及越南的饮食文化中,腌制或干燥加工后的梅子被广泛用于制作饮品、酒类、零食、调味料、渍物等。
在蔷薇科李属中,与梅相似的其它物种有杏、中国李等,尤其在无成熟果实时可能较难分辨其植株,但其他种的花普遍不具梅花的香气,其花梗等部位的形态特征也可用于区分。此外,樟目腊梅科的蜡梅的花期及名称与梅相似,但形态和分类上都有较大差别,后者花黄色,果实成熟时干质,呈瘦纺锤型。
形态特征

落叶小乔木,树高4一10米。树冠开展,树干呈褐紫色或淡灰色,多纵驳纹。小枝细长,枝端尖,皮色绿或以绿为底色,常具刺,无毛。
梅的花期一般为晚冬至早春,先花后叶。每茎节开1~2朵,无梗或具短梗,花萼上有短柔毛,基部愈合为钟状的筒,上端分裂为五瓣,每枚裂片卵形。每朵花有花瓣5枚,原种呈淡粉红或白色,栽培品种则有紫、红、彩斑至淡黄等花色;雄蕊多数、雌蕊离生,子房密被柔毛。野生型的花五瓣,直径1~3厘米,花瓣白色。人工变种的花瓣可多于5枚(重瓣),花色有浅粉、玫瑰红、深红、紫色、浅绿色等。中国西南地区花期为12月至次年1月,华中地区2至3月,华北地区3至4月开花。初花至盛花4~7日,至终花15~20日。
叶在花落之后很快抽出。单叶互生,宽卵形或卵形,边缘有细锯齿,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阔楔形,幼时或在沿叶脉处有短柔毛。叶柄长约1厘米,近顶端(即靠近叶面的位置)有两枚凸起的腺体。叶柄与茎的连接处具托叶,常早落。
果实于初夏成熟(4~6月),类型为核果,近球形,直径约1~3厘米,自柄至尖部有一道浅槽。果皮绿色,密被短柔毛,树上或摘下成熟后皮和果肉转黄或微红,亦有部分品种成熟后依然为绿色。因果实成熟时期恰逢中国江南及邻近地域的雨季,因而此时期又被称为梅雨季节。
用途
梅的果实(梅子)味道较酸,较少直接食用,但广泛用于制作梅干、果酱、话梅、梅酒、果脯、茶饮等。
梅在中国的食用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后期。1959年,江苏吴江梅堰袁家埭村落遗址中发现了5000年前的梅核。1975年,河南安阳商朝墓葬中出土的铜鼎内发现了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梅核[3]。先秦时代的《尚书·说命下》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意为美味的羹汤要靠盐和梅子来调味[4]。
话梅在中国是很受欢迎的零食,是将梅子与糖、盐、甘草等配料一起腌制后晒干而成,还可以用来二次加工成糖果等食品。与此类似的还有将未熟的青梅熏制成的乌梅,既可入药也可用于熬制酸梅汤等饮品。
梅酒在日本和韩国广受欢迎,味道甘甜醇厚,通常用未熟的青梅酿制。与此类似的是将青梅用糖慢或用紫苏叶包裹腌渍得来的甘露梅,被认为起源于江户时代。
熟透的梅子可用于制作粤菜中的苏梅酱,一般用来搭配烧腊。在日本,熟透的梅子一般加盐腌成酸梅(也称梅干、梅渍),是日本常见的渍物,但也有用未成熟的小梅子制成的变体(カリカリ梅)。酸梅常配白米饭食用,也有饭团、茶泡饭等食法,同时可用来二次加工为各种调味品、糖果、零食等产品。腌制梅干过程中的副产物汁液可制成梅醋。
韩国有将梅花晒干后用热水沏成梅花茶的饮法。
夏季果实将熟时采下,用火炕焙2~3昼夜,再闷2~3天至色变黑,就成了中药里的乌梅,又称作乌梅肉、乌梅炭,其味酸涩。中医学认为它长于收敛,能敛肺止咳,可治肺虚久咳不止,又能涩肠止泻,治疗脾虚久泻。中医学认为乌梅可安蛔止痛,蛔虫病多见于小儿,虫多时,常扭结成团,阻塞肠道,这时患儿腹中剧痛难忍,弯腰屈膝,辗转不安,严重的还可引发肠梗阻。然而,蛔虫有“遇酸则伏”(指暂时安伏下来)的特性,而乌梅酸味笃重,实为安蛔的良药,故遇到小儿腹痛欲绝,以前又有便蛔、吐蛔者,可急投乌梅煎成浓汤候温服,往往能为家长、医生和病儿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
乌梅生津止渴的功效是人所共知的,消渴(糖尿病)病人口燥咽干、烦渴多饮者,中医学认为可用乌梅、淡豆豉各10克,煎汤代茶饮用,可起到生津润燥的效果。另一款[5]是取黄耆50克,乌梅20克,用水煎肠,当茶饮用,每天一剂。持续一周,可逹较好的降糖功效。另外,中医学认为将乌梅炒炭,还可以止血。
中医以梅芳香怡人、酸涩平和的特性,用于疏肝和胃、调畅气机,治疗因肝胃气滞引起的胃脘疼痛、腹胀、纳食不香等。平日在羹汤中加入几朵梅花,可开胃醒脾,理气消食。
在化学层面,乌梅含有苹果酸成分,能够达到稳定血糖作用,尤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有很好的效果。另外,其蕴含柠檬酸,这两种酸皆有降血压﹑安眠等功效。[5]
分布

《本草纲目》引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记载:“梅实生汉中山谷”,而“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现有的资料显示,野梅在中国西南海拔1300-2600米的山区广有分布,尤其是四川、云南两省;在东延至鄂西地区的低海拔山地(300-1000米),西延至西藏的波密、通麦等地(海拔2100-3300米)一带也有野梅的分布,均为野梅的分布中心。在沿鄂南、赣北、皖南、浙西的山区一带分布的野梅,可以称为野梅分布的次中心。此外,广东,福建、以及台湾中部及北部的山区,也发现有野梅。
在中国以外,梅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梅自古代从中国传入日本及韩国后,便作为赏花、产果树种被广泛种植,众多新品种也被培育出来,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包括由梅和杏杂交培育成的日本品种‘丰后’,出产的果实质量高,且其紫花型(‘小花丰后’等)因花呈粉红色或深红色而主要作为赏花树种[6]。台湾的梅树以南投县的信义乡及国姓乡最多。
在西方,梅除了新西兰略有分布外少有种植。[来源请求]
栽培
梅及其品种在中国各地,尤其是长江流域有着3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育种、应用历史达2000年以上[7]。用于观赏的品系与果梅的分化时间被推测约为西汉初叶[8]。《西京杂记》卷一载:“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梅七:朱梅、紫叶梅、紫华梅、同心梅、丽枝梅、燕梅、猴梅。”宋代范成大所著《范村梅谱》中记录了12个品系的观赏梅,包括江梅型、宫粉型、朱砂型、玉碟型、黄香型等,并介绍了其繁殖栽培的方法,或为最早的梅花品种名录之一。尽管文化作品中常描绘梅花为迎风雪绽放的形象,实际上大多梅花品种性喜温暖,尽管能耐受一定低温,却无法在长江以北地区室外越冬。然而20世纪中期以来,也有陈俊愉、张启翔等人培育出‘北京小梅’、‘北京玉蝶’、‘燕杏’等数十个耐寒品种,可耐零下19至35摄氏度的低温[9][4]。
梅对土壤要求并不严格,但土质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为佳,不喜大肥,在生长期只需施少量稀薄肥水。幼苗可用园土或腐叶土培植。梅花对水分敏感,虽喜湿润但怕涝。若盆土长期过湿会导致落叶黄叶。
梅花的人工扩繁手段以无性繁殖为主,以保持品种的纯度,其中以嫁接最为常用,砧木以实生梅苗或杏、桃为主;压条、扦插也可。部分品种的梅雄蕊花粉量少或不具花粉,或者自交不亲和,因此有时需要栽种至少两个品种才能结实。有时即便在同一植株内, 不同花的花柱长度也有变异, 存在长柱型、短柱型和雄花型(雌蕊败育)三种花型, 以长柱型为母本的坐果率显著高于短柱型为母本的坐果率,但各花型花粉的雄性功能在坐果率上没有显著差异[10]。
梅花的病害包括黄单胞菌造成的梅花细菌性穿孔病、毛盘孢属真菌造成的炭疽病、白粉病、枯枝流胶病、干腐流胶病等。蚜虫对梅花常有危害,但使用乐果杀虫可能对梅花产生药害,导致落叶。
文化

东亚有“梅雨”一词,因为在梅子成熟之际,江南及气候相似的邻近地区正值雨季。
东亚民间常用“梅”字作女子名。
“摽梅”指女子已到出嫁年龄,出自《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该文被解读为借“梅”与“媒”的谐音隐喻女子求爱[13]。
在传统汉文化中,梅与兰、竹、菊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一起称为“岁寒三友”,也与兰、荷、菊并称四季名花。梅因常在晚冬至早春的寒冷时节开放,历史上被作为许多东亚诗词、歌曲中的意象,用于寄托对坚韧人格的歌颂。
魏晋南北朝时期起,随着栽培梅树的目的由采收梅果逐渐扩大到赏花,梅作为文学意象开始被广泛应用于诗词歌赋和书画创作中。全宋诗二十余万首诗歌中有咏梅诗4700首,而全宋词及补辑的2200余首咏花词中,咏梅词便有1200余首[4]。晋代陆凯在其赠友人范晔诗中道:“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寄托其友情于摘下的一枝梅花。东晋时桓伊为王徽之创作笛曲《梅花三弄》,此曲后来被改编为古琴曲并流传至今[15]。北宋王安石《梅花》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借描写梅花的姿态喻示孤傲高洁的人格;与此类似的是南宋陆游所作《卜算子·咏梅》,以梅花咏怀了自身遭遇排挤坚贞自守的心境(“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元代王冕所著题画诗《墨梅》道:“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被解读为是借用墨笔描绘的梅花形象比喻不求他人赞赏,只愿在世间留下清香的高尚情操。元代乔吉亦著有《水仙子·寻梅》一曲,以梅花借代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里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近现代则有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所作词同名,但刻意“反其意而用之”(“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现代歌曲中,亦有关正杰作曲演唱的《咏梅》、费玉清演唱的《一剪梅》等。
汉族文化中的梅花妆(又称落梅妆)指女子额头眉间贴一梅花形图案的妆饰,最早可能起源于宋朝寿阳公主。北宋初年《太平御览》云:“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中国唐宋时期出产,用以盛放花或酒的梅瓶因其“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而得名。
-
日本的梅桩盆景
元朝末期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有“望梅止渴”、“煮酒论英雄”等与梅子相关的典故(“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前者也作为成语,比喻以不切实际的空想自我宽慰。
-
中国上海植物园梅花盛开


梅花极具观赏性和文化象征含义。每年梅花开放时,中国各产梅地都能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据历史诗文记载,赏梅最早兴起于汉朝,出现时间远晚于种植、食用梅的习俗。汉代《西京杂记》可能是最早关于梅树观赏用途的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汉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
中国境内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古梅树。其中有代表的是晋梅、隋梅、唐梅和宋梅,其中多数主干已枯,现开花枝条多为自基部重新生出或人工嫁接而成。
晋梅在湖北黄梅县江心寺内。据传为东晋名僧支遁和尚亲手所栽,距今已有1,600余年。冬末春初梅开两度,人称“二度梅”(还有一个说法,因整个花期历冬春两季而得二度梅的之名)。主干已枯[16],现存活枝为近年新发[17]。
隋梅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内。相传为佛教天台寺创始人智者大师的弟子灌顶法师所种[18],距今已有1400多年[19],现存为原木的分木。
唐梅现存两棵并称。一在浙江超山大明堂院内,相传种于唐朝开元年间(713-741年)[20]。另一株在云南昆明黑水祠内,相传为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道安和尚手植。其主干于1923年自然死去,现今留下的仅为四分之一枝干。[21]
宋梅现有两棵并称。一在浙江超山报慈寺,相传其原为六瓣花,但原本的梅树现已枯死,后由园林技术人员嫁接上重瓣品种,仍以“宋梅”称之,相传可能为宋代塘栖镇福王藩苑的遗物[22]。另一在广东梅州潮塘岗顶,国家一级古树,编号为“〇八〇三〇〇二六”,属真梅系直梅类宫粉花梅,据专家考证为“宋梅”,被“梅国际登陆年报”定名为“潮塘宫粉”,为梅花专一品种。潮塘古梅树高约十米,冠幅十六米,主干直径七十五厘米,距地面五十厘米处分成双干,两干直径分别为四十九厘米和三十一厘米,为原木成长,故尤为珍贵;花色粉红、重瓣、馨香,花期为每年十二月中旬至次年一月中旬。[23]

中华民国行政院于1964年7月21日举行的院会上,决议将梅花订为中华民国国花,主要理由为:
- 梅花的三蕾五瓣代表三民主义及五权宪法。
- 梅花象征土地、坚贞、刚毅、圣洁,代表中华民族之精神。
- 梅开五瓣,象征五族共和,具有敦五伦、重五常、敷五教的意义。
- 梅花“枝横”、“影斜”、“曳疏”、“傲雪”同时亦代表易经“元”、“亨”、“利”、“贞”四种高尚德行。
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梅花与牡丹齐被视为最具竞争力的国花候选花种。
1970年代,台湾词曲作者刘家昌借梅花之于中华民国的象征创作、演唱歌曲《梅花》,借梅花坚韧不屈的品格赞颂了中国人顽强的毅力和民族精神,该曲后来也由邓丽君等歌手演唱。
台湾的航空公司中华航空于1995年起使用以粉红色调水墨画梅花像做为公司的企业标志,称为“红梅扬姿”,并同时运用在机队的新涂装上。由于中华航空具有国营背景,此次更改企业标志后,机队同时不再于机身上标示国旗,改以梅花做为国花的象征意义下,隐晦的延续以往载旗航空公司的功能。[原创研究?]
- 中国大陆:南京市市花(198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依照市人大八届二次会议决议颁订)、武汉市市花(1984年颁订)、无锡市双市花之一(另一为杜鹃)、淮北市双市花之一(另一为月季)、 丹江口市市花、鄂州市市花、泰州市市花、梅州市市花。
- 台湾:南投县(县花)。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
梅纹是梅花图案化的日本家纹,在奈良时代已作为纹样使用。图案有“
因菅原道真喜爱梅花,天满宫用作其神纹,其中太宰府天满宫使用“梅”、北野天满宫使用“星梅钵”。武家以菅原氏的末裔、美浓斋藤氏一族基于天神信仰而使用,主要有筒井氏的“梅钵”、加贺前田氏的“加贺梅钵”、相良氏的“相良梅钵”等。
-
梅・梅花
-
梅钵
-
加贺梅钵
-
星梅钵
-
里梅
-
八重里梅
-
梅鹤
变种
梅这一物种分为三个自然变种:
- Prunus mume var. cernua Franch. —— 长梗梅
- Prunus mume var. mume (原变种)
梅(原变种)的异名
- Armeniaca mume f. pendula (Siebold) H.Ohba & S.Akiyama
- Armeniaca mume var. alba Carrière
- Armeniaca mume var. alphandii Carrière
- Armeniaca mume var. pubicaulina C.Z.Qiao & H.M.Shen
- Prunus anomala Koehne
- Prunus makinoensis H.Lév.
- * Prunus makinoensis Lév.
- Prunus mume f. alba (Carrière) Rehder
- Prunus mume f. alboplena (L.H.Bailey) Rehder
- Prunus mume f. alphandii (Carrière) Rehder
- Prunus mume subsp. formosana Masam. ex Kudô & Masam.
- Prunus mume subsp. microcarpa Makino
- Prunus mume var. tonsa Rehder
- Prunus mume var. alboplena L.H.Bailey
- Prunus mume var. formosana Masam.
- Prunus mume var. laciniata Maxim.
- Prunus mume var. microcarpa Makino
- Prunus mume var. pendula Siebold
- Prunus mume var. rosea Ingram
品种
人工培育的梅花品种在东亚多地有种植,仅观花品种便多达300种以上。
2009年,陈俊愉和陈瑞丹在《园艺学报》期刊中正式发布了一版对中国有栽培的梅花品种群的分类方案,该版本在可供利用二叉式检索表鉴定识别各品种的同时,又符合当时的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将所有园艺起源上以梅为主要亲本的品种分为真梅、杏梅和樱李梅三个主要种系,其中真梅种系为梅种内的各品系杂交选育而来,而后两者为梅与同属(李属)的其他物种杂交选育而来,三者的共同特征为内果皮(果核)表面有蜂窝状点穴。杏梅和樱李梅两个种间杂交而来的种系均具有较好的抗寒性,显现杂种优势,可在北方地区露地越冬存活、开花,但花基本不具香味,仅杏梅与真梅种系回交后的部分品种(如‘香瑞白’)有香气;此外,杏梅和樱李梅的果实表面均有毛。[26]
真梅种系下,依照枝条姿态和花部特征(花瓣、萼形色)又可分为9个品种群(见下方列表[26]),需注意的是,由于梅品种繁多,育种历史复杂,该品种分类体系下的各类别基本仅按形态归分,因此同种系下形态相似或同一类/型的品种亲缘关系不一定最近[6]。
枝条直上或斜出者(又可称“直枝梅类”[27]):
1. 单瓣品种群(Single Flowered Group / P. mume ‘Simpliciflora’),又称“江梅品种群”:花单瓣,呈红、粉、白等单色,花萼不为纯绿。代表品种有‘江梅’、‘单粉’、‘白梅’、‘小玉蝶’、‘寒红’、‘红雀’、‘烈公梅’、‘雪梅’、‘粉瓣果梅’等,其中许多都兼具观花和食用价值,为花果兼用品种[6]。
2. 宫粉品种群(Pink Double Group / P. mume f. alphandii Rehd.):花重瓣或半重瓣,呈或深或浅的粉红色,花萼绛紫色。代表品种有‘红梅’、‘小宫粉’、‘粉皮宫粉’、‘千叶红’等。
3. 玉蝶品种群(Albo-plena Group / P. mume var. alboplena Bailey):花瓣白色,重瓣或半重瓣,花萼绛紫。代表品种有‘玉蝶’、‘三轮玉蝶’、‘素白台阁’[26]、‘月宫殿’、‘睿山白’[6]等。
4. 绿萼品种群(Green Calyx Group / P. mume var. viridicalyx Makino):花萼纯绿色,花白色,单瓣、半重瓣或重瓣。代表品种有‘小绿萼’、‘久观绿萼’、‘金钱绿萼’、‘异味绿萼’、‘二绿萼’等[6]。
5. 黄香品种群(Flavescens Group / P. mume var. flavescens Makino):花淡黄色,单瓣至重瓣,花萼绛紫或纯绿。品种如‘单瓣黄香’、‘曹王黄香’[26]、‘多萼黄香’[6]、‘南京复黄香’等。
6. 跳枝品种群(Versicolor Group / P. mume f. versicolor T.Y.Chen et H.H.Lu),也称“洒金品种群”:同株上开异色花,可呈现斑点、条纹等样式,也有单色花,单瓣或半重瓣。代表品种有‘单瓣跳枝’、‘复瓣跳枝’、‘晚跳枝’、‘鬼桂花’[6]等。
7. 朱砂品种群(Cinnabar Purple Group / P. mume var. purpurea Makino):枝条横截面的新生木质部呈紫红色。花紫红色,单瓣至重瓣,花萼,部分品种如‘骨里红’、‘红颜朱砂’等较易结实,可作为花果兼用的品种,也可应用于实生育种中[28]。
枝条自然下垂或斜垂者:
8. 垂枝品种群(Pendulous Group / P. mume var. pendula Sieb.):相比直枝梅类,茎内木质部占比更低,韧皮部纤维细胞排列及形状不规则,部分细胞的细胞壁未木质化,且对生长素(吲哚乙酸)敏感性较低,导致枝条不负重力呈现下垂状[29]。又可依花部及枝条内新生木质部颜色,将其下品种进一步细分为类似如上各直立枝品种群的类别:[27]
- 江梅垂枝型 [Pink Pendulous Form] :花部形态似江梅品种群[30]。
- 粉花垂枝型 [Pink Pendulous Form] :类似宫粉品种群,部分品种如‘单粉垂枝’容易结实且品质佳,兼具观赏和食用价值[28];其它代表品种还有‘单红垂枝’、‘粉皮垂枝’[31]等。
- 残雪垂枝型 [Albiflora Pendulous Form] :类似玉蝶品种群,代表品种有‘残雪垂枝’等[32]。
- 白碧垂枝型 [Viridiflora Pendulous Form] :类似绿萼品种群,代表品种有‘单碧垂枝’、‘双碧垂枝’等[33]。
- 五宝垂枝型 [Versicolor Pendulous Form] :类似跳枝品种群,代表品种有‘跳雪垂枝’等。
- 骨红垂枝型 [Atropurpurea Pendulous Form] :类似朱砂品种群,代表品种有‘骨红垂枝’、‘锦红垂枝’等[34]。
枝条自然呈扭曲状者:
9. 龙游梅类 (Tortuosa Group / P. mume var. tortuosa T.Y.Chen et H.H.Lu): 代表品种为‘龙游’梅,其下品种花色、瓣数各异。
未在2009年版分类方案[26]中归分的品系:
杏梅种系 (Apricot Group / P. mume var. bungo Makino) 主要起源于梅与杏或山杏的天然杂交种,再经人工选育而成。枝叶形态介于梅、杏之间;花较似杏,一般无明显香味,花萼及被丝托肿大,花期较晚,小枝时带古铜紫褐色泽。代表品种有单瓣的‘北杏梅’,半重瓣或重瓣的‘丰后’(常作果树)、‘送春’等。
梅与同属的紫叶李杂交而来的品种可被统称作樱李梅类(Blireiana Group),新叶常年泛红似紫叶李,小枝灰暗褐紫色或略显淡暗绿底色, 花叶同放[35];花较似梅,淡紫红色,半重瓣或重瓣,一般无明显香味,花梗长约1cm,以被丝托不肿大而区别于杏梅种系。
该种系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宫粉型梅品种初传至欧洲时,以紫叶李为母本,宫粉梅为父本,于法国育成[36]。该杂交品系最初被命名为‘小美人’梅(Prunus × blireiana f. moseri Rehder, 1940),后又从中选出‘美人’梅(Prunus × blireiana),之后又传入若干欧美国家及新西兰等地推广栽植,这两种樱李梅也是该种系至今最为常见的两个品种。[7]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