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菁(英文名︰Li Ching,1981年10月31日—2008年3月1日),香港出生,是一名已故聋人教师。她一岁半时因为发高烧,得不到适当的医治,导致严重失聪。
李菁于1981年10月31日出生于香港一个贫穷的新移民家庭,当时全家居住荃湾白田坝新村的木屋区。由于家境贫穷,居住环境恶劣,家人被逼将她送回乡间让亲友照顾。一个月后,因她持续发烧及腹泻,家人将她接回香港,发现她已经因乡间庸医的施药失当(用了过量的抗生素,以致损害了听觉神经),导至两耳失聪,到了两岁仍不会说话。[1]
李菁幼年在香港聋人福利促进会的学前幼儿班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由于她是为数极少能像普通人般说话的听障儿童,所以她能升读普通小学:基浩小学上午校。父亲为了她,转职到屋村内的酒楼当侍应,侍应工作有下午落场的时间,可以用来教导李菁学习和功课。由于李菁小学的成绩优异,她能升读区内一间颇有名气的英文中学。但由于父亲不会英文,在学校亦得不到支援,她一年后被逼离开该英文中学,转到何文田官立中学弱听班重读中一。在弱听班她成绩优异,课余更开始学习中国象棋。1997年,她告别弱听班,在原校的普通班升读中四。[1]
1998年,李菁参加“第十一届全港中学生校际中国象棋赛”,夺得女子组个人亚军。之后她参加了“1998/99年度全港中学生中国象棋个人赛”,取得殿军。1998日年暑假,她在广州市二沙岛省体育训练基地接受训练。
1999年,李菁在何文田官立中学完成中五,她每年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在同年的中学会考中,李菁获得 2A、3B、2C 共 25分 的佳绩,打破历届听障人士会考分数最高纪录,更被传媒誉为“聋人状元”。
1999年,李菁以交换生身份入读美国高中学校就读十二班,成绩名列前茅。课余时,她跟接待家庭的爸爸学习国际象棋,由于她有中国象棋的根底,她国际象棋的能力进步神速,学校更派她参加全镇五所中学的校际赛,结果赢得冠军。之后更加入当地国际象棋总会。2000年,她被棋会派往参加犹他州国际象棋大赛,夺得女子个人亚军,成为当地的“女棋王”。[1]
2000年5月,李菁返回香港,她同时获得犹他州州立大学及香港岭南大学取录。她选择入读香港岭南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修国际政治及经济事务。[2]。
2004年,她以二等甲级荣誉于毕业于岭南大学。毕业后她求职时因听障受尽挫折,寄出逾二百封求职信,最后仅获痉挛协会聘任为文员。
2007年,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学系负责人看过她奋斗向上的故事,主动邀请她当兼职教师,从事研究及协助弱听小朋友[3]。同年10月,她和父亲李光兴透过宣明会,开始助养内地一名贫困儿童[4]。
2008年,李菁因长久在社会找不到工作和自己的价值,在不堪压力下,她终于在2008年3月1日,留下千字遗书,由九龙爱民村卫民楼22楼一跃而下,自杀身亡[5]。
李菁遭受歧视可在其《龙耳》的文章中看到[6]︰
“ |
|
” |
——李菁,《龙耳》 |
2000年,她从美国回港,加入香港国际象棋总会,先后代表香港出征菲律宾、伊朗和希腊青少年锦标赛,成为少数香港少年女棋手之一[7]。她曾在香港及国际象棋赛获得奖项[8]︰
年份 | 象棋赛名称 |
---|---|
1999年 | 美国大学邀请赛 12 年级第 1 名 |
1999年 | 美国州际女子赛第 2 名 |
2000年 | 代表所属院校到深圳参加校际国际象棋比赛 |
2000年 | 香港国际象棋分龄挑战赛第 5 名 |
2000年 | 香港青少年国际象棋公开赛 (19岁以下) 第 2 名 |
2001年 | 亚洲区区际赛第 12 名 |
2002年7月,李菁就读香港岭南大学二年级时,得到奖学金赞助购买助听器,但有一次她跑步后遗失,向福利机构借一部助听器,但戴那部助听器时会觉得辛苦和头晕。由于助听器售价昂贵,无力支付一笔购买助听器的费用,她的父亲李光兴盼获善长慷慨捐助购买,应付她的学习需要[9][10]。
2008年,李菁离世后,父亲李光兴首次浏览女儿生前的网志,看到她的文章后,才知道她一直努力完成自己的期盼,但在社会中饱受歧视与挫折,令最终走上轻生的不归路。为传递不尽的思念,排解难言的哀伤,李光兴学习使用电脑,执笔延续女儿遗下的网志,每天向她送上一封家书[11][12]。
2013年7月,失明及弱听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考生曾芷君,取得3科5**的成绩[13],令社会关注残障人士就业难的问题[14]。李菁的家人表示残障人士即使学历高亦难找工作,显示社会仍然歧视他们[15]。她亦表示有不少老板开始愿意聘请聋人及弱听人士[16],但仍要继续努力,争取社会改变[17]。
2013年8月,李菁的家人接受壹周刊访问,她成立聋人组织“龙耳”,推广手语教育,替聋人就业配对。她多年以后才发现,李菁是自杀,也是被社会集体谋杀的[18]。
2013年10月,李菁的家人接受香港有线电视访问,她表示李菁曾形容自己是一条没有耳朵的龙,最后选择放弃生命。她将丧妹之痛化为原动力,成立慈善机构“龙耳”,帮助更多同样有聋人及弱听朋友[19]。
在2018年6月,香港中文大学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总监邓慧兰接受香港01的访问,提及李菁是该中心的员工,李菁的故事不时萦绕在她的心中[20]。
李菁离世后,有两间大学分别为她设立慈善基金,去帮助伤残人士,达致“伤健共融”的理念。
2008年3月,香港岭南大学为了唤起社会对聋人及弱听人士的关注,成立“李菁纪念基金”[21],并决定将李菁生前的生活照及文章,结集成《凝望—君看双眼色,不语似无愁》一书[22]。
2008年3月,李菁曾任职研究助理的香港中文大学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成立“李菁聋健共融基金”,延续她乐于助人美意[23]。
2008年7月,李菁的家人与邵日赞成立慈善机构“龙耳”[24][25],协助聋人及弱听人士融入社会。李菁的父亲李光兴是名誉顾问之一。
2012年4月,龙耳接受多个电视节目的访问,讲述成立的原因[26]。
由于李菁事件发生后,社会上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聋人及弱听人士。有见及此,李菁聋健共融基金于2010年赞助《细听我心声》的征文比赛。征文比赛是由慈善机构“龙耳”主办,得到《国际狮子总会中国港澳 303 区青年狮子区会》的支持。比赛的目的是让聋人及弱听学生及在职人士借着自身的经历,表达聋人及弱听人士的心声,并借此推广融合教育的理念。《细听我心声》为香港第一本由聋人及弱听人士写下他们过往求学及家长陪伴聋童的心路历程之书刊[27],一众得奖聋童及家长期望各界可透过他们的作品多了解聋人。
自从《细听我心声》的书刊推出后,引起社会上很大的回响,此书刊获教育局常任秘书长委任的一个委员会 - 《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上载其网页[28]。
由于反应热烈,“国际狮子总会中国港澳 303 区青年狮子区会”和“龙耳”于2011年再度合作,再次举办《声空奇遇》征文比赛[29],希望借着一系列的活动宣扬共融讯息,透过文字让社会大众了解聋人及弱听人士的心声,鼓励社会大众以积极正面的文字,勉励聋人及弱听人士活出积极及精彩的人生,为社会大众与聋人及弱听人士创造彼此沟通和了解的机会。
在2013年,龙耳制作【用心听 聋健共融】通识教材套,希望透过结合聋人及弱听人士生活经验、社会机构的服务经验及社会诸事百态以梳理出聋人及弱听社群生活上所面对的种种问题,并透过资料的整理,让学生能够从中了解社群的特征及生活文化,从而培养出公民视野,推动社会发展[30]。
在2013年10月,李光兴把女儿自杀的冲击,写成《假如女儿没有跳下去》一书,是希望世人知道,自杀不能了结一切,希望读者在此以外突破生命的难关,重燃希望。他亦将此书送给特首梁振英、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和张建宗,期望唤起香港政府对抑郁症的关注,培训更多精神科医生[31][32]。此书荣获由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及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举办第 26 届中学生好书龙虎榜的“十本好书”之一[3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