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提摩太(1845年10月10日—1919年4月17日),原名提摩太·理查德Timothy Richard),字菩岳[1]英国传教士。属于大英浸信会。这一教会中国先后开辟了三个传教区:山东山西陕西

Thumb
事实速览 李提摩太, 出生 ...
李提摩太
Thumb
出生1845年10月10日
 英国威尔士卡马森郡兰尼库伊斯英语Llanycrwys
逝世1919年4月17日(74岁)
 英国英格兰伦敦
教育程度Haverfordwest Baptist College, Wales
头衔Dr.
信仰基督教新教 (浸信会)
配偶Mary Martin1878年结婚)
Dr. Ethel Tribe1914年结婚)
父母Timothy and Eleanor Richard
关闭

早年

李提摩太生于威尔斯的一个铁匠家庭。幼年帮父亲种田,还上了几年小学。16岁时在矿区小学任教,18岁即当上了校长。20岁时进入神学专科学习,23岁加入伦敦浸礼会,并自愿到中国传教。[1]

赈灾与传教

1869年11月17日他离开英国,在1870年12月 (同治九年十一月) 抵达上海,随后去山东烟台青州传教,并同时学习佛教、儒家和伊斯兰教著作[1]。1876-1879年 (光绪二年至五年) 华北五省发生空前严重的旱灾丁戊奇荒),他在青州积极赈灾,收养孤儿,后来那里成为大英浸信会山东传教区的中心。现在青州市建有纪念李提摩太之教堂,该教堂为当地最大基督教堂。

1877年(光绪三年),他又去灾情更重的山西从事赈灾活动,由此在山西太原开辟了大英浸信会的传教区,同时也结交了中国官绅。在太原杏花岭和东夹巷一带修建了教堂和耶稣医院,还设立了小学和孤儿院[1]

与官员交往

1880年(光绪六年)中发生纠纷,李提摩太印发《议和论》的小册子,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同年9月李鸿章约他在天津会面,回到山西后开始为官员等讲学(自然科学方面)。[1]

1886年(光绪十二年),李提摩太来到北京,主要进行演讲和写书的工作,发表了《七国新学备要》,介绍西方各国的教育情况,并建议清朝政府每年拿出100万两白银作为教育改革的经费。在戊戌变法运动中,他与梁启超康有为建立了较好的个人关系。[1]

广学会

1890年(光绪十六年),李提摩太应李鸿章之约去天津临时任《中国时报》中文版主笔,经常发表中国改革的社论[1]。接下来他几乎一生里主要的时间都是负责上海广学会的工作(1891年-1916年)。广学会1891年到1915年这段时间是中国最大的最重要的新式出版社之一。这家出版社范围很大,包括书籍、小册子、单张、杂志。同时广学会也有一点宣教的工作,不过基本上是一个出版社与文学机构。出版过两千种书籍和小册子。他主持翻译了一些著名书籍,这些著作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都很大。主要译著有:《在华四十五年》、《七国新学备要》(Modern Education)、《天下五大洲各大国》、《百年一觉》、《欧洲八大帝王传》、《泰西新史揽要》(The Nineteenth Century: A History)、《新政策》等20多种。

其中《泰西新史揽要》为英国马恳西(Robert Mackenzie)所著,由李提摩太和蔡尔康[2](1851~1921)合译,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出版。内容是19世纪欧美各国各国变法图强的历史,出版后风行一时,印行3万部。是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结交中国上层人士

李提摩太的传教方式类似于利玛窦,是以西方文化吸引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他和许多政府官员,如李鸿章张之洞都有较深的交往,张之洞曾拨款一千两资助广学会。还结交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如:康有为孙中山梁启超担任过他的中文秘书。李提摩太对中国的维新运动有很大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期间,他积极活动于上层人士之间。

雷家圣《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变史事新探》[3] 一书指出:戊戌变法期间,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中国访问。当时李提摩太向变法派领袖康有为建议,要求清朝方面聘请伊藤为顾问,甚至付以事权。[4] 于是变法派官员在伊藤抵华后,纷纷上书请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员的警惕。保守派官员杨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后:“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5] 这种激烈的言论,促使慈禧太后在1898年9月19日(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四)由颐和园回到紫禁城,意欲了解光绪帝对伊藤有何看法。

合邦提议

后来,李提摩太又向康有为提议“中美英日合邦”。于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下,变法派官员杨深秀于1898年9月20日(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五)上书光绪帝:“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6] 另一变法派官员宋伯鲁也于1898年9月21日(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上书言道:“渠(李提摩太)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今拟请皇上速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学士李鸿章者,往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7] 雷书指出,慈禧太后于1898年9月19日(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四)返回紫禁城后,于9月20至21日获知此事,惊觉事态严重,才当机立断发动政变,重新训政,结束了戊戌变法。

李提摩太向康有为建议,中美英日四国将军事、财政、外交等权力交给一个“百人委员会”来管理,建立一个比现在欧盟更紧密结合的联邦,藉以对抗俄国,李提摩太向康有为提出这种建议。

然而,慈禧在9月21日训政当天颁布的捉拿康有为的上谕中并未提到康有为卖国,只说:“谕军机大臣等:工部主事康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屡经被人参奏,著革职,并其弟康广仁,均著步军统领衙门拿交刑部,按律治罪。[8]”此外,杨深秀和宋伯鲁都曾上奏倡议四国合邦,但慈禧在戊戌政变之后定他们的罪中都未提到他们这条罪名;宋伯鲁的罪名是“滥保匪人”、“声名恶劣”,杨深秀的罪名是与康有为结党。雷家圣认为这是因为慈禧当时还不知道英、美、日等国的参与程度,如果贸然指责英、美、日等国,外交纠纷更难收拾,故只能以含混之罪名带过。

山西大学堂

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赏给李提摩太加头品顶戴,赐二等双龙宝星,开诰封三代,特命参议教案。李提摩太借此机会提出《办理山西教案章程》上呈李鸿章,章程中提出要山西省专门罚款白银五十万两,以此设立山西大学堂。他认为庚子事变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教育没有普及,如果教育普及的话就可以减少类似这样的仇外事件。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西太后因他协助处理山西教案有功,同意开办山西大学堂,山西巡抚岑春煊聘其为山西大学堂西学书斋总理。之后他一直往来于太原上海之间。

晚年

1916年,李提摩太因病辞去广学会总总干事的职务回国,出版了《留华45年回忆录》。1919年4月在伦敦逝世[1]

著作

李提摩太他一生里面写过很多书,有些是用中文写的,讲到西方的一些思想观念,也包括基督教的教义。所以他在当时宣教士当中是很特别的一位,主要以文字工作为主。

李曾翻译《泰西新史揽要》,介绍了西方的民主、自由等现代政治理念。李鸿章、张之洞、翁同龢等都对此书表示赞赏。梁启超认为,此书“述百年以来欧美各国变法自强之迹,西史中最佳之书也”。此外,李还翻译了吴承恩的《西游记》,并且用英文撰写了介绍佛教的书籍。

杨文会与李提摩太合作,将《大乘起信论》译为英文并流通于国外。[9]

参见

外部链接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