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补怛洛伽山(梵语:पोतलक Potalaka),其名又译作布呾落迦、补陀落伽、普陀洛迦(“洛”和“落”、“伽”与“迦”常通用)、普陀珞珈、逋多罗、布达拉等,一般简称为普陀、普陀落、补陀洛(“落”、“洛”通用),意译为光明山[1]、海岛山[2]、小花树山、小白花树山[3];为现今南印度帕帕纳萨姆山,位于蒂鲁内尔维利县境。大乘佛教传说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后中国浙江舟山上一座海岛因“不肯去观音”的典故,也更名为普陀洛迦山,作为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
大乘佛教《华(花)严经》上授记此山为观世音菩萨和多罗菩萨常住之地。经上言此山清净,花、果、树林遍布,溪流、池沼众多,善财童子就在此山请教过观音菩萨[4][5]。
印度曾有好几座山都有普陀洛迦山之传说。据考察,一般公认位于今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提纳弗利(Tirunelveli/Tinnevery)县境内的,秣剌耶山以东的帕帕纳萨姆(Papanasam;又译巴波那桑)山即普陀洛迦山。
传说普陀山曾被秦始皇认定为蓬莱山,来此求长生不老药,此山也因为被称为“海上仙山”,历史上有诸多道士慕名前来,著名道士梅福(字子真)也在其列。相传梅福汉平帝元始年间到此山隐居,故此山自西汉至宋代时叫梅岑山。唐代时,也有梵僧(天竺国僧人)来山上的潮音洞边焚指供佛,引起观世音菩萨现身,后来潮音洞旁常有信士来此效仿焚指,引起僧团和官府的禁止,告诫禁止燃指的石碑至今仍在。故此山古来已是佛道信仰的圣地。
传说,公元858年,唐朝大中十二年,日本临济宗高僧慧锷参访五台山,并请得一尊观音菩萨像准备回国,行至现在的舟山群岛普陀山要坐船离岛,突然海上狂风起,巨浪冲天,慧锷法师只好停下待风浪平息再出发。翌日,慧锷准备再度启程,岂料海上忽然又升起白雾,挡住前行视线,他左右绕道避开雾气,却鬼使神差又绕回了岛上。第三日,终而天气晴朗,慧锷又要出发,可是乌云忽然蔽日,眼看又要风浪大作,慧锷心想不宜久留,强行出海,可是越往前风浪越大,蓦然海上升起诸多铁莲花围住行船,慧锷大惊,清楚观音菩萨像祈告指明前路,此时,海中钻出一头铁牛,吞掉铁莲花,一条海路出现在慧锷的眼前。慧锷的船一路跟随,驶进了普陀山。此后,慧锷感叹“观音菩萨不肯离去此地”,便在普陀山建起不肯去观音院,此山也被视作观音菩萨的道场而流行起来。[6]
宋代时,人们见此山光明清净,多有小白花,符合《华严经》上对观音菩萨道场普陀洛迦山的描述,且传说此地多有观音菩萨显圣的瑞相,便认定此山就是普陀洛迦山,也就渐渐改名唤作普陀洛迦山。再后来,当地又将这里两座大山分别叫做普陀山和珞珈山(洛伽山),从而普陀洛迦山变成了由两座山峰构成,但一般仍唤作普陀山作为简称[7]。
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始建于581年,名中的“布达拉”即“补陀洛”的异译。此处亦是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被称作“第二普陀山”[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