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学改良刍议》是胡适于1917年1月1日发表于《新青年》第2卷第5号的一篇文章,提倡改良中国文学。
当时胡适还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后来唐德刚在《胡适杂忆》中透露,胡适写那篇文章,原是在美国主编的《留学生季报》用的,只是抄了一份给陈独秀主理的《新青年》,想不到却因此促成了中国的新文学运动。
提出当时文学的“八个主张”: 1917年:〈文学改良刍议〉(八事)
之后,1918年:修正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八不主义)
《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在中国引发了轰动,同《文学革命论》等文章对之后的新文学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用白话文写作。仅1919年一年,全国出现了四百多种白话报。1920年,教育部通令全国一二年级的国文一律改用白话文[1]。
陈独秀认为:白话的使用历史很长,推动白话文的努力也有相当的时间[2],而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轰动,原因在于其出现在合适的时间[3],并且内容详实,言之有据,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个原则,不仅仅是文言改成白话,还包括内容的改变,要“言之有物”,包括情感和思想[4]。 茅盾亦指出,文中“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开启了对“文以载道”这一文学道统的批评[5]。
关于对文风改变和白话文学的推崇,文中写道,“今人犹有鄙夷白话小说为文学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吴趼人皆文学正宗,而骈文律诗乃真小道耳。吾知必有闻此言而却走者矣”,其内容是革命性的。夏志清评价:“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胡适把整个中国文学的遗产重新估价了,他以前没有几个学者敢像他那样公然表扬小说的价值,声称水浒传、西厢记足可与离骚、庄子、史记相提并论。他还以史学家和批评家的身份,指出一种他个人极为欣赏的艺术信仰:宣扬人道的写实主义。他信奉的是小心求证的精神,是现实的乐观主义者”[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