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蒲(拼音:chūpú,注音:ㄕㄨ ㄆㄨˊ),或写作樗博、樗蒱、摴蒲、摴博、摴蒱,是中国古代东汉至唐朝间流行的游戏。起初的玩法是玩家投出五枚双面掷具,即五木,根据正反面的结果行棋。后来简化为去掉棋盘、棋子,直接比较投子的结果,又称掷卢。在中国棋类游戏史上,樗蒲是从六博到投骰这一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历史
樗蒲由六博变化发展而来,属于骰棋戏,包含掷采和行棋两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a],见载于马援《樗蒲赋》[b]、繁钦《威仪箴》,及曹操高陵出土石牌。有说法称樗蒲是老子所发明,实属附会。[4][5][6][7]与此前流行的六博相比,樗蒲淡化了宇宙论的意味,是更加简明、刺激、纯粹的游戏。[8]
魏晋南北朝时期,樗蒲十分兴盛,如司马炎、王敦、桓温等人都玩过此种骰棋戏。尤其流行的是一种简化的玩法,无需行棋,只比较掷采的高下,全凭运气,刘裕、刘毅等都对此极为热衷。樗蒲常常结合赌博,赌注甚至可以达到“一掷百万”之多。[9][10][11][12]赌风之盛引起一些人的反感,如庾翼、陶侃等都曾下令禁止樗蒲。[13][14]时人还普遍相信“樗蒲有神”,如慕容宝曾连续三次掷出几率只有1/32的“卢”采,以此为吉兆,劝说父亲慕容垂反秦复燕;王思政为展示对宇文泰的忠诚,竟拿自身性命向樗蒲发誓,结果一掷得“卢”。[15][16]
到唐朝时,樗蒲仍然流行,还出现了一部专门介绍樗蒲玩法的著作——《五木经》。流行数百年后,樗蒲逐渐衰落,至宋朝时基本废绝,几乎无人了解其玩法,以至于程大昌《演繁露》中的相关说法包含大量错误。[17]
玩法
樗蒲所需的博具包括马、木、矢。马即棋子,每方四枚(一说六枚)。木即掷具,总共五枚,用木材或动物牙、角制作,呈梭形,各有黑白两面,其中两枚白面有雉、黑面有牛。矢即小石子,共一百二十粒(一说三百六十粒)。[18][19]
掷出五木后所得到的花色称为“采”(又称“齿”[20]),对应不同的采数。采有10种,其中4种称为“王采”或“贵采”,其余的称为“甿采”[c]或“杂采”。或说后来又增加“进九”、“退六”两种采,但具体形式不明。[18][19]
将一百二十粒矢逐一排开,矢与矢之间的空隙为棋位。在第四十粒和第八十粒矢后,各设一道“关”。关前及关后的一个棋位为“坑”。[18]
玩家轮流投掷五木,根据采数选择本方的任意一马向前移动。若掷出王采,则奖励多掷一次。若走到他人的马所在的棋位上,则将其打回起点,亦奖励多掷一次(一说只有掷出王采才能打马)。越过第一道关后,本方走到同一棋位的马可以叠在一起,之后一同移动。必须掷出王采,才能让马越过关。如果马落入坑里,同样必须掷出王采,才能将其移动出坑。首先将全部马移动到终点的一方获胜。[18][19]
影响
樗蒲的玩法对后世中国的许多骰棋戏产生影响,如双陆、打马等。[23][24][25]樗蒲的掷采部分从棋局游戏中独立出来,开后世除红捉绿、博饼等骰戏之先河。[26][27][28]直到樗蒲废除之后,“樗蒲”及“呼卢喝雉”等说法仍然保留在汉语语汇中,用来泛指赌博。[21]
在东亚文化圈,有不少游戏以“樗蒲”为名。唐朝的佛教徒使用五枚分别刻有一到五道痕迹的木子来占卜。[29]在日本,以“樗蒲”命名的至少有一种骰棋戏[30]、一种牌戏[31]和一种骰戏[32]。朝鲜半岛的“樗蒲戏”(저포희)部分规则与中国古代樗蒲接近,如使用五枚双面掷具,掷具上写有“雉”、“犊”等字,掷出“卢”、“雉”、“犊”、“白”分别走16、14、10、8步,另一些规则与柶戏接近,如使用方形棋盘,棋子的前进路径可以是纵横或斜向。[33][34]
除游戏外,樗蒲的影响也涉及其他文化领域。一些传说和小说利用樗蒲安排情节,如烂柯故事的一个版本就是看人玩樗蒲,见载于刘宋刘敬叔《异苑》;朝鲜小说《万福寺樗蒲记》中,主人公为求姻缘,在佛前投掷樗蒲。[35][36]唐朝至明朝的丝织品中有一类带有梭形图案的产品,称为樗蒲绫或樗蒲锦。[37][24][38]
外部链接
注释
信息来源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