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父王佑,州主簿。王思政形貌魁伟,有计谋,初任员外散骑侍郎[2]。早年参加北魏平定北方六镇之乱,后被平阳王元修收为幕僚。北魏太昌元年(532年),高欢击败尔朱家族,立元修为帝。王思政受封祁县侯,为武卫将军。王思政受到元修重用,拜使持节,中军大将军、大都督、总宿卫兵。
永熙三年(534年),元修和高欢关系破裂,王思政劝元修投奔宇文泰,元修深表同意[1]。但是,元修投奔宇文泰后不久即被杀。作为元修的心腹,王思政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能得到宇文泰的信任[3]。
大统四年(538年),东、西魏爆发河桥之战。王思政亲自下马率众杀入敌阵,挥舞长槊左右横击杀敌甚多。逐渐深入敌阵,这时,王思政的随从全部战死,他自己也身受重伤,昏迷过去。因为王思政性格节俭,不好奢华,临阵总是身穿破旧衣甲,敌军没有把他从下级军人的尸堆中辨认出来,这才幸免于难。
大统八年(542年),高欢率领东魏大军从汾州(山西汾阳县)进攻西魏。王思政时任东道行台,并州刺史,率军防守玉壁(山西稷山县),占据了东魏军队前进要道。王思政谢绝了高欢的劝降,经过九天激战,击退了东魏的攻势。以此战功,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大统九年(543年),东魏高仲密叛变,宇文泰率军接应,但被高欢击败。即将王思政从玉壁调至弘农(河南灵宝县)镇守。东魏将军刘丰生率军推进至弘农城下,但畏惧王思政而撤退。王思政随即推荐韦孝宽代替自己镇守玉壁。后来韦孝宽在玉壁之战中顶住了高欢的攻势,当时的人都称赞王思政识人。[4]
大统十二年(546年),加特进,兼尚书左仆射、行台、都督、荆州刺史。十三年(547年),东魏侯景叛变,时任荆州刺史的王思政趁机占据了战略要地颍川(河南许昌市),宇文泰加王思政为都督河南诸军事。次年4月,东魏大将高岳、慕容绍宗、刘丰生率大军围攻颍川。王思政不断击退东魏军攻势,东魏军队围攻一年而不克。慕容绍宗、刘丰生等大将均在围城战中身亡。东魏大将军高澄进一步增援,并且宣称能生擒王思政的为侯,若王思政有伤,其左右亲兵皆处死。西魏大统十五年(549年)六月东魏军终于攻克颍川,王思政自杀未成,为东魏军所俘。然而高澄敬重王思政,仍以礼相待,待遇甚厚。次年(550年),高洋建立北齐,授王思政为都官尚书,仪同三司,但王思政不久就去世。
史书没记载王思政是否有谥号。其孙王裕墓志载其为“太原忠公”。
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之前,十二大将军之外,有念贤和王思政也是大将军,但是念贤在陇右地区做刺史,王思政镇守黄河以南,都没有统领府兵[5][6]。
有孙王祇玄。王祇玄生王师古。王师古生王承业。王承业女嫁唐朝秘书丞摄御史朱某,封太原郡君。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