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季陶
中国政治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戴季陶(1891年1月6日—1949年2月12日),原名良弼,字选堂,号天仇,后改名传贤、字季陶,以字行,原籍浙江吴兴,生于四川广汉,中华民国政治人物、中国国民党元老之一,中华民国国旗歌的作词者[1],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他在训政时期任第一任考试院院长长达20年,也是历史上最年轻的五院院长,就任时年仅37岁。
![]() |
戴季陶 | |
---|---|
![]() | |
![]() | |
任期 1928年10月25日—1948年6月30日 | |
继任 | 中华民国行宪 首任院长:张伯苓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91年1月6日![]() |
逝世 | 1949年2月12日![]() | (58岁)
籍贯 | 四川成都广汉 |
政党 | ![]()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初) |
儿女 | 戴安国、蒋纬国 |
宗教信仰 | 佛教 |
学历
| |
经历
|
生平
戴季陶祖籍浙江湖州乌程戴山(今属吴兴区八里店镇),生于四川广汉,其高祖戴敏勤入川经商,定居汉州,在中西街开碗铺,世继其业,其父戴小轩兼业中医外科。
1905年,到日本就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06年4月,在东京认识东渡日本就读东京振武学堂的蒋中正。1907年转读日本大学法律系。
1909年返华,在江苏巡抚瑞征处担任江苏自治研究所教官。1911年加入同盟会,屡于报章批评满清朝廷,并因此受到两江总督张人骏的通缉,流亡日本长崎、英属新加坡及马来亚槟城。1911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参加陈其美、钮永建的上海起义,1912年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并随孙中山访问日本,担任日语翻译。
1912年主持上海《民权报》。后参加进行二次革命,负责军事联络活动,曾发出警告称:蒙古去,而中华民国亦随之去矣。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逃亡日本,期间加入中华革命党。1916年返中国,在上海创办《星期评论》周刊。1917年任护法军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兼大元帅府秘书长。9月,与张继会见原敬,希望日本方面支持中国南方政权。1918年4月代理外交次长。
五四运动期间,戴季陶与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接触。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戴季陶为十四位成员之一参加第一次会议,后由于孙中山反对及自身身体健康原因,未出席第二次会议,退出共产主义小组。至1922年,在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工作,暂时远离政治,期间投江自杀被救起。
1924年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任中央宣传部部长。5月,黄埔军校成立,任政治部主任。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改名传贤,字季陶。6月至7月,发表《孙文主义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认为三民主义“完全渊源于中国正统思想的中庸之道,先生实在是孔子以后中国道德文化上继往开来的大圣”,孙中山“博大精深”,马克思只是社会病理学家,不是社会生理学家,唯物史观过度单纯。进行国民革命的民族斗争可以不讲阶级斗争。11月,参加反对中国共产党的“西山会议”。
1926年,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1927年,参与策划四一二事件。1928年,著《日本论》。2月,升为国民党宣传部长。10月起,担任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考试院院长长达20年。至1948年6月辞职,改任国史馆馆长,并被蒋介石聘为总统府资政。
1932年10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戴季陶、于右任等人“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初期计划”议案,成立“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1934年4月20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教学大楼(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3号教学楼)奠基典礼,戴季陶到会祝词,曰:“民为国本,食为民天。炎黄立国,首裕民食。姜原后稷,弘兹天职。衣食既足,礼义斯舆。树德务滋,树基务坚。木贵松柏,宝重金刚。坚贞之性,百物之良。立教兴学,志在成人。建国之业,教学为先。民德归厚,百业兴焉。万众一心,教有次第。学有师承,事有始终。德有本根。克勤克俭,创业之源。脚踏实地,步步向前。光荣历史,从此开篇。奠基礼成万众欢。祝我学校万万年。”[2][3]
1949年2月12日,国史馆馆长戴传贤殁于广州[4]:58,享年58岁。戴常作许多国事与世局分析与预测,所以衰老得特别快。[5]死因有“用药过量”说(晚年饱受神经痛之苦的戴常需要大量安眠药助睡[6]),也有“忧愤自尽”说,因为感于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之中国国民党败局而自杀。另外也有“因病死亡”说,其子蒋纬国则认为是心脏病突发致死[7]。
身后
戴季陶逝世,蒋中正总统闻耗悲痛,故人零落,中夜唏嘘[8]:154。蒋中正为之哀诔以“痛失勋耆”。2月15日出殡,蒋中正率中央执行委员、监察委员全体出席。[9]:173月12日颁发褒扬令。3月31日又颁令国葬。[10]:134-245[11]
戴季陶逝世后,蒋纬国为生父心丧3年,而且每年都在考试院为故院长冥诞纪念日在善导寺诵经时,著布衣素袍,行跪拜大礼[12]:46-47。
家族
高祖父:戴闻天[13] | ||||||||||||||||
曾祖父:戴崇节 | ||||||||||||||||
祖父:戴廉 | ||||||||||||||||
父:戴小轩 | ||||||||||||||||
戴季陶(1891-1949) | ||||||||||||||||
母:黄氏 | ||||||||||||||||
妻子钮有恒、赵文淑,妾赵令仪。戴季陶有一女二子——戴家祥、长子戴安国(母亲是日本黑龙会成员津渊美智子)与蒋纬国。
戴季陶与蒋中正是结拜好友,两人在日本同赁一室。与此同时,戴季陶有一位日本籍护士女友重松金子,重松金子与戴、蒋二人均“过从甚密”,尔后重松金子甚至未婚替戴季陶产下一子。经过跟蒋中正的协调,决定过继给蒋中正,即日后之蒋纬国。经蒋中正的母亲王采玉斟酌后,兼祧蒋中正与蒋中正之亲弟蒋瑞青,并决定由蒋中正侧室姚冶诚抚养蒋纬国[14]
评价
蒋纬国:“亲伯在我幼小的心灵中,一直就是一位可敬可爱的长者。”[12]:42“大家都传诵亲伯的文章,气势澎湃,影响深远。在我记忆里……他老人家写文章是从不草稿的。每次都是跟总理、先君……确定原则,然后和党政有关人士,沟通观念,博采周咨。……他所撰写的历史文件,到今天读来,犹是掷地有声。他……字迹工整,一笔不苟,煞是秀美劲拔。”[12]:43“亲伯写文章的习惯和功力,可能与革命初期从事新闻工作有关……他那深厚中国文化的涵养,横溢的才华及坚定不挠的革命意志,蕴育了他……内敛气质,和铄为不朽的作品。他曾自署为‘戴天仇’,就可以显出……意志与情操了。”[12]:43
张国焘:“戴季陶那本《中国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的小册子,似是孙文主义学会的经典。”并回忆陈延年曾经把译文送给鲍罗庭看,鲍阅毕表示“无能为力”,因此“陈延年除了指斥戴季陶和孙文主义学会为新右派之外,别无他法。”[15]
纪念
艺术形象
主要著作
- 《孙文主义哲学的基础》
- 《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
- 《青年之路》
- 《学礼录》
- 《日本论》
- 文集
- 《戴季陶先生文存》(共四册)1957中央文物供应社
- 《戴季陶先生文存续编:再续编》(上下册)1968 台湾商务印书馆
- 《戴季陶先生文存续编:三续编》(上下册)1971史料篡委员会
- 《戴季陶集:1909~1920》1990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