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性进食是指人们因受到积极和消极情绪影响而进行的饮食行为[1][2],会在情绪刺激下有无法摆脱的进食冲动。Bruch首次提出情绪性进食概念:情绪性进食者紧张以及不适时会过度进食,不能将饥饿和其他不适信号区分[3]。情绪性进食“增加食物摄取应对负情绪”是壹种饮食失调形式,应对负情绪的壹种不恰当策略[4][5]。
原因
人无聊时打发时间的高频率事件是进食 [6]。
过度进食的壹个原因:进食——减少恐惧以及焦虑(负性驱力状态)的行为,引起驱力降低因而能够被强化巩固。习惯通过进食来种应对负性驱力方式的人即使他们并不饥饿也会在恐惧焦虑状态下吃东西 [7]。
壹些研究认为进食障碍是为逃避负面情绪而产生的行为 [9] [10] [11]。情绪性进食通常被看作壹种情绪调节策略 [12]。情绪性进食的核心理论观点为学习假说,将情绪性进食视为壹种负强化:诱发刺激–消极情绪–操作性行为–进食,在这壹过程中进食会降低负性情绪 [13]。
影响
通过生理激素的分泌,睡眠质量会影响人体激素平衡从而导致各种异常进食行为。瘦素(Leptin)和食欲肽(Orexin)都是下丘脑大量分布的神经肽,前者是是壹种食欲抑制因子,食欲肽是壹种食欲促进因子。食欲肽增多可促进睡眠、提升对食物的渴望。食欲肽缺失能诱发发作性睡病 [14]。食欲肽神经元在觉醒与快波睡眠状态时都异常活跃,它对睡眠与清醒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15]。
情绪化经历不会提高食物摄入量,使用情绪调节策略能够降低饮食行为产生 [16]。和采取认知重评的人相比,采取表达抑制的个人会摄取更多食物 [16]。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