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德意志关税同盟(德语:Deutscher Zollverein)是由38个德意志邦联的邦国组成的,主要管理其范围内的关税和经济政策之联盟。他起始于1833年3月22日签署的关税同盟条约,并在隔年的1月1日开始实施。然,该关税同盟独立于德意志邦联之外;是以,他并不是德意志邦联的一部分,而是一个独立的联盟。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整个德意志邦联的成员都加入了该关税同盟。
此条目可参照德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
该关税同盟是历史上首次,独立的国家与国家间在没有任何政治联合与统一的情况下组合而成的经济联盟。[1]
主要推动这个同盟的是普鲁士王国。[2]奥地利帝国被排除在外的原因,是因为其工业受到高度保护,以及克莱门斯·冯·梅特涅的反对。[3]1867年,北德意志联邦成立之后,关税同盟涵盖了约425000平方公里(164000平方英里),包括如瑞典-挪威在内的非德意志国家在内。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便由帝国直接接管之。然而有些地方(比如汉堡)一直到1888年前都不是关税同盟的一分子。相反地,卢森堡虽然不是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但他直到1919年都隶属该关税同盟的一部分。[4]
约1790年,德国境内有1800个海关边界。19世纪初,仅仅普鲁士王国国内就有67以上之地方关税,以及同样数目的海关边界。举例来说:一个从柯尼斯堡运到科隆的货物,在运送过程中总共被检查约80次。[5]
在拿破仑时代和之后的进程中,德国各州──尤其是莱茵邦联的成员[6]──都在1800年后,在国内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内部免税市场。1799-1808年间,巴伐利亚给海关的立法,使得统一的经济区得以被建立,因此有时,他被认为是欧洲最自由的经济环境。[7]1810年,符腾堡王国紧跟其后,一年后巴登大公国建立起他的单一市场。除了由于拿破仑改革而显著扩大的国家领土之社会和经济一体化之外,这些措施的重点并不是以未来为导向的经济政策,而是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由于他们没有所谓的所得税,工商税跟关税成了各国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如果情况允许,他们很乐意进一步加重这些税收。[8]当时已经有一些诸如约瑟夫·戈尔雷斯、施泰因男爵等等那些,呼吁取消对内关税与共同的对外关税的声浪。[9]
相反地,德意志邦联未能成功统一德国的经济形势。涉及贸易的第十九条仅规定贸易和运输问题应稍后讨论。[10]尽管1819-1820年,邦联议会曾就巴登的倡议,处里了一项可能的关税草案,但最终无果而终。
因此,关税政策的零碎化,阻碍了工业的发展,让德国内部贸易变得更加昂贵。这一领域变化的重要动力来自外部。随着大陆封锁解除,德国商人与英国展开直接竞争。出于对发达的英国出口产业的恐惧,德国贸易和工业总协会要求海关提供保护,尽管其说词似乎有些夸大其词。他们的发言人、国家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担心德国经济恐将成为“英国的水运船和伐木工”。[11]与1819年卡尔·弗里德里希·内贝纽斯的备忘录相比,李斯特就巴登的倡议中的备忘录,代表总贸易协会在其请愿书中,要求消除德国国内保护关税概念之外的海关壁垒之想法:
德国国内的38条海关收费线,使得内部交通呈现混乱,其效果与人体的每个部位都被阻塞以使血液不会流入另一个部位时产生的效果没什么两样。一个人为了从汉堡到奥地利,为了从柏林到瑞士,就得穿越十来个国家,研究十来个海关相关规定,并缴纳十来次过境税。但凡谁很不幸地生在有三四个国家交界的地方,一生都在烦人的税吏和过路费征收者之间度过,他的心里不可能会有祖国。[12]
李斯特不仅追求经济目标,他还有个政治目标:即德国现在应该要有一个具有高外部关税壁垒和内部自由贸易的经济统一国家,来取代现有的德意志邦联。这个倡议虽然不是很成功,但它促进了自由主义立场,并间接影响了国家措施(特别是在德国南部),使后来得以就关税同盟进行谈判。[13]
然而,普鲁士的海关政策似乎更为有效。在普鲁士,其改革跟莱茵邦联的改革有一定联系处,比如在已割让给普鲁士的西发里亚地区取消内部关税,该国的海关政策成为了普鲁士海关政策的典范。1813年在普鲁士担任财政部长的汉斯·冯·比洛也确保了这一点,他曾在1811年以前担任西发里亚的财政部长。此外,德国的南部亦然,他们需要把新获得的领土纳入国家版图。因此,德国西南各国跟普鲁士随后都成为德意志邦联海关系统现代化的领头羊。[14]
与德国南部的扩张稍稍不同的是,鉴于其国家领土的分散,普鲁士王国取消海关边界的措施符合自身利益。维也纳会议之后,工业发达的莱茵省与西发利亚省,跟农业发达的易北河以东之东易宾间存在巨大反差,这些在产业上不相等的地区必须在政治上与行政方面上结合起来。其中,海关政策的修改是方案之一。普鲁士本身的所有贸易壁垒都随着1818年的海关法而下降,对外则只征收适度的保护性关税。自1818年以来,关税就剩下进出口跟过境税,但与以前不同的是,他没有依照原产国与目的地国而更动。基本食品与原物料甚至免关税,但纺织品是例外:他会被征收相当高的税。最重要的是高档食品、兴奋剂跟奢侈品的收入。
普鲁士海关制度多少都成为德意志地区海关制度长达半个世纪的典范。尽管细节已有所变化且软化,但基本原则直到德意志帝国时期仍维持不变。截止至1871年,有四分之三的收入来自于酒类(如啤酒、葡萄酒、烈酒等)、食品、饮料(咖啡和一些殖民地商品)和烟草产品的关税。总之,1818年普鲁士的关税高于其他较小的德意志邦联国家,但明显低于奥地利、法国与俄罗斯。[15]
对于一些部分或完全地被普鲁士王国国境包围的小国,特别是在过境税方面,他们有了必须加入普鲁士体系的压力。施瓦茨堡-松德斯豪森公国是第一个加入普鲁士关税区的公国,其他小国紧跟其后,其他没加入的国家则抗议该区域阻碍其经济发展。他们批评普鲁士的政策是针对德意志邦联较小成员国的党派行动。在中部各国,特别是在分界线以外和德国北部的地区,该政策导致了德国南部诸国建立了防御性区域关税联盟,来对抗普鲁士的政策。[16]
早在1820年,符腾堡就在筹划一个独立于普鲁士与奥地利之外的“第三德意志”之关税同盟,然而,由于所涉国家的利益个有索取,该项目最后没有成功: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巴登有着漫长的外部边界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不过他提倡自由贸易,而巴伐利亚则要求征收保护性关税,最终,谈判的唯一结果是巴登和黑森-达姆施塔特之间的短暂贸易协定。然而,1825年在斯图加特的第二轮谈判中,符腾堡和巴伐利亚达成了一项协议,因而成立了南德关税同盟;另外,作为对普鲁士行动的反基础,由奥地利、法国、英国和荷兰发起的德国中部贸易协会在1828年成立于汉诺威、萨克森、黑森-卡塞尔等国,各国承诺不加入普鲁士的联盟,但他们并没有组建自己的关税同盟,而该协会最终没有成功,因为它多只是维持现状而已。[17]
普鲁士政府受财政部长弗里德里希·冯·莫茨与其继任者卡尔·格奥尔格·马森的影响,试图透过压力或经济上有利可图的提议,建立以前从未有过的国家,并说服相互竞争的关税同盟成员加入普鲁士的体系。第一个加入普鲁士关税区的主要国家,是在1828年加入的黑森大公国。当1829年,黑森-卡塞尔伯离开中德意志协会时,该协会便开始解体;出于经济因素,德国南部和西部对跟从普鲁士体系的阻力也有所缓解:在财务方面,南德关税同盟并无法满足创始国们的期望,因为超过40%的收入都被行政成本给吞噬。[18]在普鲁士-黑森关税区,人均收入为24格罗申,而在巴伐利亚王国和符腾堡王国,人均收入仅为9.5格罗申。[19]
1818年5月28日颁布的关税法是让普鲁士领地走向统一和建立秩序的第一步。这个最初的创新要归功于普鲁士高级财政顾问卡尔·格奥尔格·马森。马森是亚当·斯密的忠实信徒,但他制定政策时首先要满足普鲁士的直接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增加新的收入来源、消除过时的财政壁垒、发展贸易和建立保护措施,以抵抗外国竞争者的先进产品。根据1818年的《关税改革法案》,所有原材料进口免除关税,进口工业产品征收10%的平均关税(属于从量税而不是从价税),进口“殖民地产品”征收20%的关税,最重要的是,所有普鲁士国内各地的关税都被废除了。因此普鲁士首次成了一个经济和商业单位,其对外关税是欧洲大陆最自由的,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英国更自由。
虽然关税改革在这个时候只影响到普鲁士,但在接下来的一年(1819),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让德意志朝着关税同盟迈进了一小步。时任普鲁士财政部长莫茨邀请施瓦茨堡-桑德斯豪森(散布在普鲁士领土周围的“飞地”之一)签订了关税条约。施瓦茨堡-桑德斯豪森将其关税管理权移交给普鲁士,以换取完全自由的商业往来和一定比例的对外关税收入。这种关税条约并非孤例,1822年,魏玛、哥达、梅克伦堡-施维林、绍姆堡-利珀、鲁多尔施塔特和班贝格纷纷效仿施瓦茨堡-桑德斯豪森,与普鲁士签订关税条约。
“德意志其他地区很快就理解了这种条约的重要性。1819年,巴登著名的经济学家内本尼乌斯出版了一本小册子,提倡德意志开展更广泛的关税改革实验。同年,德意志南部的制造商代表敦促德意志邦联议会采取行动。然而邦联议会更希望看到普鲁士开历史倒车,而不是帮助整个德意志取得进步。1820年至1828年间,德意志南方各国之间频繁进行谈判,但直到1828年才有结果。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组成了一个同盟,随后一两个较小的邻国加入了这个同盟。普鲁士的关税体系与德意志南方各国的关税体系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普鲁士强调各地加入统一的税收安排,德意志南方同盟强调内部成员享受平等的待遇。东普鲁士很快学到了这种做法,并于1828年2月与黑森-达姆施塔特缔结关税条约,其中的条款与南方各国之间的条约相似:各成员国拥有财政权力,它们在决策方面有平等的发言权,并且根据人口分配关税收入。
这时候整个德意志邦联(除了一个重要国家)都意识到普鲁士发起的政策具有很大的好处。现在的问题是整个联邦到底要建立一个关税同盟,还是两个或者几个?1828年9月,萨克森、黑森-卡塞尔、汉诺威、不伦瑞克、汉堡、不来梅、法兰克福和几个图林根公国之间形成了第三个关税同盟,各成员承诺在六年内不参与任何其他关税同盟。普鲁士和德意志还算幸运,因为萨克森主导的关税同盟由于缺乏组织而失败了。1829年普鲁士与巴伐利亚-符腾堡关税组织签订条约,这两个关税同盟虽然没有合并,但将变得越来越一致,条约还规定双方对彼此减免关税和举行年度会议。与此同时,萨克森关税同盟逐渐解体:图林根各国在1830年离开了这个同盟,黑森-卡塞尔和萨克森也分别在1831年和1833年加入了普鲁士的关税同盟。
在1833年,德意志北方和南方的关税同盟根据1829年签订的条约成立了一个完整的关税同盟,于是在德意志大部分地区,一个真正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出现了。
这个同盟包含了17个国家,总人口达到2600万,其构成十分复杂。它将成立一个代表所有成员国的年度大会或关税议会,以确定整个关税同盟的政策;没有成员的一致同意不得做出任何改变;成员国之间享受完全自由的贸易;同盟境内将实行统一的关税,净收益将按人口比例分配;生产制造中所需的所有原材料和半成品进口免征关税;对于“殖民地产品”征收的关税仅用于获取财政收入的目的,甚至对工业制成品也只征收适度的关税。
巴登在1835年加入关税同盟,法兰克福自由市在1836年进入,一些较小的邦在1836年至1841年间加入关税同盟。这个同盟现在已经不满足于内部自由贸易,试图与外国列强展开缔结商业条约的谈判。早在1831年,荷兰就同意对经由莱茵河运输的关税同盟国货物暂停征收高额通行费。德意志关税同盟在1841年与英国签订了互惠条约,在1844年与比利时签订了类似的条约。”
如今关税同盟发展惊人,但在早期,奥地利却不以为然。梅特涅对贸易不甚上心,只是谴责了普鲁士及其做法。但自从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之后,奥地利的情况更加严峻。1848年以后,施瓦岑贝格坐上了梅特涅的位子,奥地利决心要加入关税同盟,但却一次次地被普鲁士拒之门外。但1841年那些协议规定的十二年期限也快到了。欲加入同盟而不得的奥地利现在要费尽心思破坏这一同盟。为了不让奥地利得逞,普鲁士拉近了自己附近那些坚持自由的贸易国家的关系。于是汉诺威和奥尔登堡以极佳的条件于1852年加入关税同盟。而在1853年初,普鲁士又与奥地利又签订了协议。这一协议将奥地利加入同盟的一切事宜延后到1860年,但同时德意志关税同盟和奥地利(以及奥地利的意大利诸省)之间推行互惠关税减免政策。1853年,各国又续签关税同盟协议。
德意志关税同盟在普鲁士和德意志历史上的重要性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单纯就经济而言,关税同盟的影响已经不需要我们过多叙述。德意志首次成为一个财政贸易整体,迅速建立起了交通运输体系,修建了道路和铁路。对外贸易也有了极大地扩张。1834年到1842年间,德意志进出口额翻了一番,关税收入从1200万塔勒上升至2100万塔勒,资本积累进程从此开始。1853年到1857年间,德意志至少筹得了2000万英镑来建筑铁路,还开设了一批新银行,资本规模达3000万英镑。如果说把这一切成就都归功于关税同盟,那当然是不合适的,但我们也不可否认,关税同盟的重要性正在进一步突显。
“关税同盟使得德意志民族情感脱离了单纯的希望和幻想,转化为积极的物质利益……德意志人民普遍认为,关税同盟是诸邦德意志化的第一步。这一同盟极大地破除了疏远和敌意造成的障碍。通过实现贸易和商业的共同利益,关税同盟为德意志民族的政治统一铺平了道路。”1840年,鲍灵博士在他给帕麦斯顿公爵的《报告》中如此写道。回顾这一进程,我们可以看到,鲍灵博士的预言居然都在关税同盟里面一一得到了实现。而且,这一同盟通过相互的经济利益联合了德意志各国,让各国归于普鲁士的领导之下,还让它们慢慢习惯了把奥地利排除在德意志体系之外。”
根据经济历史学家Helmut Böhme和汉斯-乌尔里希·韦勒,关税同盟为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统一奠定了基础。这一传统观点受到历史学家如汉斯-约阿希姆·沃斯的质疑,他们认为关税同盟不仅没有让普鲁士增加其对小国的政治影响力,反而可能产生了相反的效果:许多政府利用了关税带来的增加收入工会试图巩固他们的独立性。较小的国家出于纯粹的财政原因加入关税同盟,正如1866年的事件所表明的那样,关税同盟的成员身份丝毫没有导致对柏林的任何形式的政治承诺,因为许多国家仍然对普鲁士持怀疑态度,并且普遍亲奥地利。
关税同盟对德国统一的影响可能更为偶然,因为它从未打算成为一个政治平台,而是专注于经济。由于多年来一直是柏林“德国政策”的主要特征,普鲁士的部长和其他政府官员习惯于从整个德国的角度来思考,在寻求全德共识时,会超越具体的普鲁士利益。
根据修正主义历史学家的说法,关税同盟甚至可能没有帮助普鲁士在德国取得经济优势。他们争辩说,似乎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普鲁士时期的工业投资显著增加,或者关税同盟在削弱农业在王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年份 | 事件 |
---|---|
1815 | 德意志邦联成立,邦联未来亟欲解决各国之间的货币及海关关税等问题 |
1818 | 5月26日:普鲁士王国与德意志西南部地区的邦国们及霍亨索伦领地建立内部关税同盟。 |
1819 | 巴登大公国提议各邦共同建立一个由德意志联邦组织的关税同盟。但该提案在法兰克福议会未能通过。
10月25日:施瓦茨堡-松德斯豪森加入普鲁士关税同盟。 |
1821 | 安哈尔特公国加入普鲁士关税同盟。 |
1826 | 梅克伦堡-什未林大公国加入普鲁士关税同盟。 |
1828 | 1月18日:根据条约,巴伐利亚王国和符腾堡王国组成南德意志关税同盟 (SGCU)。
2月14日:根据条约,普鲁士王国和黑森大公国(黑森-达姆施塔特)组成普鲁士-黑森关税同盟(PHCU)。该同盟包含了先前已加入普鲁士关税同盟的国家。 9月24日: 根据《卡塞尔条约》,德意志中部和北部各州(萨克森王国、汉诺威王国、黑森-卡塞尔、萨克森-魏玛-爱森纳赫、萨克森-阿尔滕堡、萨克森-科堡、拿骚公国、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法兰克福自由市、萨克森-迈宁根、不伦瑞克公国、施瓦茨堡-松德斯豪森、罗伊斯-格赖茨亲王国、罗伊斯-格拉亲王国、不来梅、奥尔登堡大公国和黑森-洪堡)成立了中德意志商业同盟(CGCU) |
1829 | 5月27日:南德意志关税同盟与普鲁士-黑森关税同盟之间展开了商业同盟。 |
1831 | 黑森选侯国和萨克森王国加入普鲁士-黑森关税同盟;柯尼斯堡(萨克森-科堡-哥达的飞地)和奥特斯海姆(萨克森-魏玛-爱森纳赫的飞地)加入南德意志关税同盟 。 |
1833 | 中德意志商业同盟中的一些州组成了图林根关税及商业贸易同盟(CCUTS)。 |
1833 | 3月至5月:德意志关税同盟条约开始谈判并缔结;该条约旨在将德意志地区内部的三大关税同盟:南德意志关税同盟、普鲁士-黑森关税同盟和中德意志商业同盟合并为统一的关税同盟。 |
1834 | 1月1日:关税同盟条约生效;德意志关税同盟正式成立。
德意志地区进行了第一次跨邦国的人口普查,为了确认各邦国的收入情况。 |
1835 | 黑森-洪堡(2月20日)、巴登大公国(5月12日)和拿骚公国(12月10日)加入德意志关税同盟。 |
1836 | 1月2日:法兰克福自由市加入德意志关税同盟。 |
1838 | 7月30日:签订《德累斯顿铸币公约》,以制定标准化的货币供关税同盟内使用。 |
1840–47 | 致病疫霉导致马铃薯枯萎,影响了德意志西南部各州、萨克森和普鲁士部分地区 |
1841 | 不伦瑞克公国加入德意志关税同盟。 |
1842 | 卢森堡加入了德意志关税同盟。[20] |
1848–49 | 1848年革命爆发。期间人民提出了希望能建立统一德意志地区政治和经济联盟的愿望。并提出了小德意志(Kleindeutschland)的政治统一的解决方案。 |
1851 | 9月7日:汉诺威王国加入德意志关税同盟。 |
1852 | 3月1日:奥尔登堡大公国加入德意志关税同盟。 |
1857 | 1月24日:德意志关税同盟签署国、奥地利帝国和列支敦士登签署《维也纳货币条约》,以实现货币标准化。 |
1864 | 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因荷尔斯泰因公国和石勒苏益格公国的自治权而与丹麦发生普丹战争。 |
1865 | 瑞典-挪威联盟与德意志关税同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将德意志成员国与斯堪的纳维亚市场连结起来。 |
1866 | 普奥战争爆发,奥地利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联,并被排除在由普鲁士王国所领导的邦联继承者-北德意志邦联之外。同时,普鲁士国家的发源地:东普鲁士以及由普鲁士控制的西普鲁士、波森省,以及劳恩堡和比托地区的波兰语及卡舒比语区正式并入联邦。 |
1867 | 德意志关税同盟重建,领土范围扩大,包含了东普鲁士、劳恩堡和比托地区、西普鲁士和波森省。 |
1868 |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省、萨克森-劳恩堡和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国加入德意志关税同盟。 |
1871 | 普法战争后,阿尔萨斯-洛林加入了德意志关税同盟。 |
1888 | 政治统一17年后,汉堡和不来梅州加入德意志关税同盟。 |
1919 | 德意志帝国被魏玛共和国取代。卢森堡离开了德意志关税同盟。 |
最初的关税同盟并没有随着1866年普奥战争的爆发而结束,而是在1867年进行了实质性的重组。新的关税同盟更加强大,因为没有哪个国家拥有否决权。[21]当汉堡最终于1888年加入关税同盟时,它通过谈判获得了其港口中心4平方英里区域的豁免,该区域仍在关税同盟之外。不来梅(包括不来梅港)也有类似的协议。
185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成员国[22] | ||
---|---|---|
国家 | 加入时间 | 相关国家 |
普鲁士 | 1834 | 安哈尔特-贝恩堡, 安哈尔特-德绍, 安哈尔特-克滕, 瓦尔代克和皮尔蒙特亲王国, 利珀亲王国 |
黑森-达姆施塔特 | 1834 | – |
黑森选侯国 | 1834 | – |
巴伐利亚王国 | 1834 | – |
符腾堡王国 | 1834 | 霍亨索伦-黑兴根亲王国, 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侯国 |
萨克森王国 | 1834 | – |
图林根海关及贸易协会
(Zoll- und Handelsverein der Thüringischen Staaten) |
1834 | 萨克森-威玛, 萨克森-迈宁根, 萨克森-科堡-哥达, 萨克森-阿尔滕堡, 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 施瓦茨堡-松德斯豪森, 罗伊斯-格赖茨亲王国, 罗伊斯-施莱茨, 罗伊斯-埃伯斯多夫侯国 |
巴登大公国 | 1835 | – |
拿骚公国 | 1835 | – |
法兰克福自由市 | 1836 | – |
不伦瑞克公国 | 1841 | – |
卢森堡 | 1842 | – |
汉诺威王国 | 1854 | 绍姆堡-利珀亲王国 |
奥尔登堡大公国 | 1854 | –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