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台灣詩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默(1931年2月7日—),本名张德中,安徽无为人,台湾现代人、编辑。
张默,本名张德中,1931年2月7日(农历12月20日)生于安徽省无为县孙家湾,于南京成美中学、陆军官校24期毕业。[1] 1949年3月搭乘中兴轮,自南京经上海抵达台湾。[2] 隔年加入中华民国海军,服务二十余年,直至1973年退伍。
1954年10月10日,在高雄左营与洛夫共同成立创世纪诗社,发行《创世纪》诗刊并担任主编,1955年痖弦、季红加入[3]。[4] 1957年,诗作入选《中国诗选》。196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紫的边陲》。[2] 随后于1967年主编《中国现代诗选》以及《七十年代诗选》,同年10月出版第一本诗评集《现代诗的投影》。[5] :174-176为了培育文学新秀,1971年与管管于左营创办《水星诗刊》,共发行九期。
1973年主编《中华文艺》月刊。[2] 1976年,应韩国笔会邀请参访汉城,三年后,出席汉城“第四届世界诗人大会”;除了出访外国进行文学交流与推广,张默的作品也在此间先后被译成英、法、德、日等多国文字。1994年,获世界艺术文化学院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4] 出于历来的出访及旅游经验,于2007年出版首部旅游诗与摄影合集《独钓空濛》。[5] :174-176现则已退休,专心于写作。
综观其创作历程,张默著有诗集《上升的风景》、《无调之歌》;诗评集《台湾现代诗概观》、《梦从桦树上跌下来》;散文集《雪泥与河灯》;编选则涵括《六十年代诗选》、《七十年代诗选》、《剪成碧玉叶层层》、《感月吟风多少事》等二十余种。
张默诗风具“高旷清逸之气韵”,其小诗豪迈明亮、素朴简洁,反映诗人在生活中崇尚自然、朴实无华的性格。[6]:39-42
早期诗作继承西洋诗法,具现代主义的实验精神,大量使用象征、隐喻、变形、错位等西方现代派技巧。[5] :145作品跳脱了写实主义的枷锁,并非一味地模仿自然,而是以新颖的笔法呈现自然。[6]:39-42中期转为继承古典,后以融合两者和仿写实验方式进行创作。[7]:85-86
他善于利用文句的大量堆叠,营造无尽无穷之感,反复叠加的技法,正是其诗作多具音乐性的由来,代表可见〈变奏曲〉、〈群赞〉等诗作。此外,在张默的作品中,可见许多人名的引用,产生互文效果。上述技法在张默不同的诗歌主题与篇章结构应用中皆能看见,诗作具有相当高的一致性。 [7]:85-86
张默的诗歌主题选择多变,多与时代氛围和自身经验有关。[7]:85-86受国民政府迁台的军旅生活影响的张默,常使用“荒”、“嚎”、“冷冽”、“孤独”与“残酷”等词汇创作,军旅期间发表作品如〈荒径吟〉、〈冰冻的火车〉与〈洪荒孤独之旅〉等。[5]:147-148
诗作评价上,诗人林明理认为张默常以丰富的想像描绘真朴画面,令人感到清新、愉悦,也能感受到他生命的韧度与自信。[6]:39-42在诗论的部分,学者陈政彦认为其诗论带有强烈的实用性格,张默写诗论也编诗选,因此可将其诗选视为是诗论的实践。[8]:201-224
张默主编的《六十年代诗选》因应现代诗成为主流,不再收录战斗诗,改以收录现代诗为主。七零年代写实主义兴起,张默依然以现代诗为编撰核心。结合了不同的风潮,从张默主编的诗选中可以看到现代诗风格的差异与转变。[9]:158-159
张默也长期参与文学推广、展演活动。除了曾负责台北国际诗歌节的诗展手册编撰之外,[10]也参加过台北齐东诗舍开幕与馆藏展。[11]2014年,其与洛夫、痖弦所共同成立之“创世纪”诗社60周年时,亦于纪州庵文学森林举行“生命意象霍霍涌动”个人展览与诗作朗诵会。[12][13]
张默也以水墨画、毛笔抄诗著称。水墨画以抽象风格为主,作品曾于明道大学、[14]澳门大学等多地展出。[15]他曾致赠亲手抄写的诗作给国内馆舍,如台湾文学馆[16]、国家图书馆[17]。2012年,他为了呼吁台北文学馆的重要性,将两百卷手抄诗赠予尚未成立台北文学馆。[1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