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夸克bottom quark,台湾译底夸克,中国大陆又称“底夸克”[注 1])是带有电荷13 e的 第三代夸克,曾称美夸克beauty quark[5][注 2]。虽然量子色动力学描述每一种夸克的方法都很类似,由于b夸克带有很大的裸质量英语bare mass(约为4.2 GeV/c2[3][6]:135稍微多过质子质量的四倍),而且CKM矩阵的元素VubVcb的数值很小,因此b夸克拥有独特的标签。当做实验时,使用一种称为底贴签英语b_tagging的技术,可以很容易地辨识出它的踪迹。由于CP破坏涉及到三代的夸克,因此研究CP破坏比较合适使用的粒子是含有b夸克的介子BaBar实验Belle实验LHCb实验都正在进行这类实验。

Quick Facts 组成, 系 ...
b夸克
组成基本粒子
费米子
第三代
基本相互作用强作用力弱作用力
电磁力引力
符号
b
反粒子反b夸克(
b
)
理论 小林诚益川敏英 (1973年)[1]
发现利昂·莱德曼等(1977年)[2]
质量4.18+0.03
−0.03
 GeV/c2
[3]
衰变粒子粲夸克u夸克
电荷-13 e
色荷
自旋12
弱同位旋LH:−12, RH:0
弱超荷LH13, RH:−23
Close

几乎所有t夸克的衰变都会产生b夸克,希格斯玻色子的衰变也常会产生b夸克。1973年,为了解释CP破坏,物理学者小林诚益川敏英预言b夸克的存在。[1]海姆·哈拉里英语Haim Harari在1975年将这粒子命名为b夸克。[7][8]费米实验室利昂·莱德曼研究团队于1977年做通过粒子碰撞实验制成 b夸克偶素,从而发现b夸克。[2][9][10] 由于“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小林诚与益川敏英荣获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1][12]有一些学者称b夸克为“美夸克”,但至今为止,“b夸克”仍旧是最常用的名称。[13]

通过弱相对作用,b夸克可以衰变为u夸克粲夸克。这类衰变被CKM矩阵所抑制(Vub=0.0040、Vcb=0.04,数值很小)。b夸克很想衰变为t夸克Vtb=0.9991),但是由于b夸克的质量小于t夸克,因此不能衰变为t夸克,所以,b夸克的平均寿命为比较长的1.3×10−12 s,而每当b夸克衰变时,它比较常衰变为粲夸克。[6] :327-329[14]

含有b夸克的强子

以下列出一些含有b夸克的强子

参阅

注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