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燕云之地五代宋朝的地理名词,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天津海河以北,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包括唐代燕蓟节度使所辖的燕、蓟等十一,与河东节度使所辖的云、蔚等五州。

燕云十六州分布图。

西周时,此地有山戎孤竹国不屠何燕国等不同部落政权。春秋战国时,赵国东胡匈奴等势力分别进入此地。此地自古有汉族、乌丸等不同民族同时活动。唐末时,此地分别由河东节度使、幽州节度使与契丹分别控制,经常发生冲突。

后晋皇帝石敬瑭(原为后唐河东节度使)于936年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扶植其建立后晋,契丹首领耶律德光与石敬瑭结为义父子。天福三年(938年),做为回报,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割让了燕云十六州。之后数个王朝都未能将燕云十六州完全收复(期间瀛洲莫州二州于后周时被收复),持续近二百年。[1]

在宋朝时,随着金灭辽曾短暂交还燕、涿、檀、顺、蓟、朔、武七州于宋,应、蔚二州降宋,但旋复为金统治。后来蒙古帝国攻打金国的过程中占领此地。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以“恢复中华” 为号召北伐,结束元朝在中国汉地的统治,汉族王朝收复燕云十六州。

范围

幽州为汉朝时北京名称,“燕云”一名见于《宋史·地理志》。燕云十六州东西宽约600公里,南北长约200公里,总面积约120,000平方公里。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山的西北。

燕幽蓟节度使辖区

  1. 幽州(或作燕州):今北京市区
  2. 蓟州:今天津蓟州
  3. 顺州:今北京顺义
  4. 檀州:今北京密云
  5. 儒州:今北京延庆
  6. 瀛州:今河北河间
  7. 莫州:今河北任丘
  8. 涿州:今河北涿州
  9. 新州:今河北涿鹿
  10. 妫州:今河北怀来
  11. 武州:今河北宣化

河东节度使辖区

  1. 云州:今山西大同
  2. 蔚州:今河北蔚县
  3. 应州:今山西应县
  4. 寰州:今山西朔州
  5. 朔州:今山西朔州

历史

古代

西周时,燕云十六州之地,分别为山戎燕国的领土。在春秋时,燕国齐国联手,消灭了山戎孤竹国,其后东胡势力南下至西拉木伦河流域[2]

战国末年,匈奴兴起,并吞东胡,与占有燕山北麓的燕国接壤。汉朝时,此地开始有鲜卑乌桓等部族活动,汉朝又在此地置五属国,安置降汉的南匈奴部落,鲜卑与东桓也依附进贡,汉朝利用乌桓与鲜卑的力量,来攻击匈奴。在南北朝时,此地由北魏控制。

唐朝时,契丹奚族进入此地活动,唐朝建立松漠都督府饶乐都督府等,任命其酋长为都督,以羁縻方式来管理。唐玄宗建立幽州节度使,负责管理此地,后改称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曾经出任范阳节度使,与契丹及奚族发生战争,其军队中有许多归附的奚族与契丹部众。在唐朝结束安史之乱后,因为唐朝势力衰弱,此地形成河北三镇割据状况,契丹与奚族再度成为半独立状态,在此地区活动。

916年,契丹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统摄了吐浑部族。因为藩镇间的战争以及河北三镇不恤百姓[3],河北三镇百姓流亡至契丹,契丹为他们建立城池与市集,以安抚汉人,让他们开垦荒田[4]。契丹势力在此更形稳固。

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之后,契丹曾经进攻云中沙陀部领袖李克用与耶律阿保机结盟,双方约为兄弟,也曾讨论过合作攻打后梁的计划[5]。据《契丹国志》,此次会盟,由李存勗与耶律阿保机约为兄弟[6]。在李克用死后,李存勗继位之初,曾派人送哀册给耶律阿保机,同时请求他派兵至潞州协助平乱[7]

沙陀李存勖建立后唐,后唐击败刘仁恭父子后,势力进入此地,与契丹在此地发生过多次战争,但此地主要仍由契丹控制。

到末帝李从珂继位时,大将石敬瑭河东节度使,负责与契丹之间的战争。后来末帝开始对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也暗中谋自保。石敬瑭以多病为理由,上表请求朝廷调他往其它藩镇,借此试探朝廷对他的态度。末帝在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改授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并降旨催促赴任。石敬瑭怀疑末帝李从珂对他起疑心,便举兵叛变。后唐派兵讨伐,石敬瑭被围,向契丹求援。九月契丹军南下,击败唐军。石敬瑭在十一月受契丹册封为大晋皇帝,认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然后向后唐都城洛阳进军,末帝在闰十一月(937年1月)自焚,后唐遂亡。石敬瑭灭后唐后,建立后晋,在938年按约定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国,终止与契丹之间的战争,并每年向契丹进贡。

燕云十六州被割入辽朝以后,令沙陀的后晋、后汉及汉族的后周、宋朝等政权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防线,契丹人也开始从单纯的游牧民族,过渡为游牧与农耕文明相交杂的民族。在契丹统治之下,汉族也和契丹族混居。

显德六年(959年),后周王朝世宗柴荣率军攻辽国,水陆并进,一个多月内攻陷瀛、莫、宁(河北静海县南,并非石敬瑭割让之十六州之内)三州,以及益津关(河北霸县)、瓦桥关(涿县南,又称雄县,今雄安新区所在地)、淤口关三关。五月,欲攻取幽州(今北京)时,因病重班师,六月十九日,崩于东京(今河南开封)。[1]

宋朝在中原开国后,北宋面对契丹铁骑由燕云十六州疾驰而至的威胁,在汴京附近广植树木防御。宋太祖赵匡胤不忘收复燕云,曾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赎回失地。宋朝还在河北南部兴建“北京”大名府和辽朝对峙。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北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太宗中箭逃走。之后北宋一直未能收复此地。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抵澶州北城,后与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史称“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燕云十六州在辽朝的统治下,税赋徭役都很少。宋朝官员余靖也曾评价道:燕云人民实际上并无“南顾之心”。

宣和四年(1122年)订立“海上之盟”,约定联合灭辽之后,金归还燕云十六州予宋。于是宋预置了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出兵把辽天祚帝赶到燕山以西之后,于1123年二月把太行山以南的燕京[注 1]、涿州、易州、檀州、顺州、景州、蓟州如约给予[注 2]宋王朝。有人劝其说:“君王莫听捐燕议,一寸山河一寸金。”

宋朝接手之后,改革盐法:辽朝用不到四文钱可以买到一斤盐,但宋朝二百八十文只能买到一斤盐[8]。燕云地区物价飞涨,经济崩坏,使得宋政府在燕云大失人心。

金太祖末到金太宗初,宋趁机策反平州留守张觉,亦派谭稹为两河燕云府宣抚使以索回其余九州,得朔、应、蔚三州投降,金也将朔州、武州按约割让给宋。但金立即袭破平州并指使西夏袭击朔、武,并施压宋朝罢免谭稹,至接任的童贯继续索要九州时,金国以张觉事变为借口派兵攻击宋朝。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攻占宋朝燕京地区。宋朝实际上控制了不到两年的燕云地区得而复失。

次年,金兵大举南下,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史称“靖康之变”(即岳飞《满江红》诗词里的“靖康耻”)。大败于金朝的宋朝亦被迫南迁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金朝“皇统元年,以燕京路隶尚书省,西京及山后诸部族隶元帅府”。金朝于此地营田牧马。金熙宗完颜亶政治制度逐渐改革,但统治随性滥杀无辜,最终被完颜亮所弑。

天德三年(1151年),金国皇帝完颜亮燕京路变为中都路,宣布迁都计划。天德五年(1153年),金朝首都从上京(今哈尔滨)迁至中都(今北京)。完颜亮拆除故都上京的宫、庙、府、邸,实施大规模政治和经济改革,希望南克宋朝。

蒙古统一之后,趁金忙于对宋交战,南下中原。1213年,燕云十六州成吉思汗大军占领。大军南下,横扫河北,二年后(1215年),中都为蒙古帝国占领,改称原名燕京。金国南迁开封,疆土仅剩黄河南北之地。1234年蒙古灭金。

1271年,忽必烈增国号“大元”,国号“大蒙古兀鲁思”改为“大元大蒙古兀鲁思”,但蒙语称呼不变[9],1272年忽必烈将金中都改名大都(今北京市)并定都于此。燕云地区称为“腹里”,全部由朝廷中书省直辖管理。七年后,南宋亦为元朝所灭。[1]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结束蒙元的统治,明朝最终收复了中原王朝丢失超过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1]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