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通過奪取其他國家的領土和奴役其人民建立經濟及政治霸權的政治主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现代汉语术语帝国主义的主要意思有两类,分别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所用,前者所着重的是实施方的经济垄断性,后者强调实施者的对外侵略性;纵然中文写法一样,其实翻译来源是不同的概念,于是出现了这种同词异义的现象。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政治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21年10月24日) |
“帝国主义”被定义做:
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它的基本特征是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指帝国主义国家。
此章节需要扩充。 |
毛泽东认为,修正主义国家或“社会帝国主义国家”也可以实施帝国主义政策。他在关于帝国主义在中国侵略方面谈论到“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列宁在1917年发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共分十章,从经济观点较有系统地探讨了帝国主义。他的结论是:帝国主义政策多在资本主义国家被实施,而且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才有基础实行帝国主义[2],帝国主义是垄断的、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和最后阶段。
在列宁此后不久的另一篇文章《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中,他做出了更简要的勾勒: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的政治及军事干预转趋细致,但是这套富国输出资本、在经济上压榨穷国的框架仍吸引了不少学者及左派人士。后起的依赖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等等,均可视为帝国主义论的余绪。
帝国主义是一种政治主张或实践,主要内容是一个国家通过夺取其他国家的领土和奴役其人民建立经济及政治霸权,凌驾于别国之上。[3][4]
帝国主义一词带贬意及负面的,因为在被占领的国家中,大多数人受到剥削,只有极少数的人从中得利。帝国主义经常被认为在道德上应受谴责,而且这个词经常在国际宣传中被用来谴责和诋毁对手的外交政策。[4]
帝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政策,借由殖民、军事或其他手段扩张其国力及其影响力”[5]。帝国主义对现今的世界有很大的影响[6]。像西方国家及日本在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所实行之新帝国主义对亚洲及欧洲的政治、经济地位。学者对帝国主义准确的定义仍有争议,像爱德华·萨义德就用此词来描述一个由中心国家及周围国家形成,有支配和从属关系的系统[7]。
牛津字典对帝国主义的定义是“不平等的人类及领土的关系,一般会以是帝国的形式出现,基于优势及主导的行为,将权力及控制延伸到其他国家的人民。”[5]。帝国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不仅强调政治主导权,也重视征服其他国家,使影响力扩张。帝国主义特别着重在一个国家可以掌控另一个国家[8]。帝国主义也有分为“正式”及“非正式”的,正式的帝国主义是指实体控制或是完全的殖民统治[8]。非正式的帝国主义不会如此直接,但仍然是有力的控制方式[8]。
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塞缪尔·福耶尔将帝国主义分为二类:一种是“回归式帝国主义”(regressive imperialism),其中只有征服、剥削、减少或消灭不想要的族群,让想要的族群移居到国家以内,纳粹德国即为这类的例子。[9]另一种是“渐进式帝国主义”(progressive imperialism),是以世界主义为基础,希望可以提升所谓的“落后社会”,淘汰所征服领土中的生活水准及文化,使其中的人民融入帝国社会中,像罗马帝国及大英帝国即为这类的帝国[9]。
帝国主义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词“imperium”,[10]这意味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主权”,或“统治”。[11]它在1870年代首次在英国变得流行,当时它带有负面的含义。[12]此前,该术语曾被用来描述拿破仑三世试图通过外国军事干预获得政治支持的行为。[13]该术语过去和现在主要适用于在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和日本在世界上的政治和经济主导地位,特别是在亚洲和非洲。其确切含义继续受到学者们的广泛争论。[14]
历史上的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土耳其帝国、中华帝国、蒙古帝国、波斯帝国、英国、法兰西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俄罗斯帝国、美国等及二战中的轴心国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大日本帝国等,都有以武力扩张领土,掠夺被占领土国家的资源,奴役当地人民,在此基础之上直接强权统治当地人民,或者建立起当地人的傀儡政权按照侵略者的意愿代理行使强权统治从而建立起本地人在武力胁迫下的政治经济霸权的行为,因此也可以叫做“帝国主义国家”。但“帝国主义”一词,是近代欧洲开始殖民征服世界后才正式出现。
帝国主义的形态不局限于对领土的占领和直接的政治统治,有着更为广泛的涵义。帝国主义的本质在于强者对弱者的赤裸裸的剥削而非其采用的手段,如:以技术或者经济优势建立起技术和经济话语权也可被认为是帝国主义的可能形态之一。
历史上,大国的帝国主义更为引人关注,但是帝国主义并非强国的专利,小国往往也会有着惊人的帝国主义梦想。1978年12月,越南进攻柬埔寨就是其“印度支那联邦”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15][不中立][存在争议][来源可靠?]。
孙中山对于帝国主义的论述,起先于兴中会时期,在清朝在马关条约后,认为统治阶层无能及列强的威迫令中国陷入饱受列强瓜分的困境[16],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党人,认为令中国积弱惨受列强欺侮的根源在清朝,极力游说列强不要瓜分中国与支持革命党推翻清朝,至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17][18]。
于1924年,在对于三民主义的演讲上[19],对于帝国主义提出较为具体的论述:
前述要点,孙中山在1924年在日本神户的“大亚洲主义”[20]的演讲中,做出了极为深刻总结。指出西方挟船坚炮利侵略是功利强权的“霸道”文化,东方中国是感化怀德的“王道”文化。中日为亚洲最大民族,应当对于世界有所责任,武装是用于自卫的,联合亚洲所有民族抵制西方侵略。而孙中山的国事遗嘱也再次强调“...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21]。”
环境决定论曾成为一些国家统治其他地区及人民的道德理由。此论点认为一个地区人民的行为是由其地区的环境及气候所决定,因此产生了统治这些地区的有效性。例如认为住在热带地区的人“较不文明”,因此殖民是正当的,带有文明使命。在欧洲殖民主义在美洲、亚洲、非洲三波殖民主义时,即用此方式将当地人民分类。
若将全世界依气候分类,环境决定论认为北美及大西洋中部的气候会造成较勤劳、道德和正直的人,而地中海气候会造成较懒散、性滥交的文化,在道德上也比较低落,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气候则会造成较孩子气的个性。因此欧洲人的入侵是要来帮助这些地区的人,因为他们无法面对他们本身的挑战[22]。
曾被认为是实施帝国主义的有:亚述、匈奴、罗马帝国、古希腊、中华帝国、突厥汗国、拜占庭帝国、波斯帝国、奥斯曼帝国、古埃及、大英帝国、法国、德国、蒙古、意大利、日本、奥匈帝国、俄罗斯、美国、苏联、印度等。像蒙古的成吉思汗统治各国时,帝国主义即为其中基本的元素。历史上已知的穆斯林帝国即有数十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在欧洲殖民之前,也有许多帝国,像埃塞俄比亚帝国、奥约帝国、阿散蒂王国、卢巴帝国、伦达帝国及穆塔帕帝国。哥伦布前的美洲也有像阿兹特克、印加帝国之类的大帝国。
文化帝国主义是指若一个国家在其社会制度及文化上有其影响力(即软实力),因此用其影响力而改变另一个国家在道德、文化及社会上的价值观。文化帝国主义不只是外国音乐、电视剧或电影等会在年轻人中风行的娱乐而已,而是整体的流行文化,使人们对生活的期待及对自己国家的渴望越来越接近流行文化中描绘的外国。例如在冷战时期,Dallas影集中描绘的美国生活就改变了罗马尼亚人对生活的期待。更近的是韩国影片在朝鲜的风行。软实力在专制政权中仍有其影响力,因此专制政权会禁止外来流行文化的影响、管制网络及卫星天线。文化帝国主义也不是近代的产物,罗马帝国也会特意向当地的精英阶级表示罗马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好处及奢华,目的是让他们比较愿意支持罗马帝国。
英国的帝国主义在十五世纪时已经开始,在1599年成立了英属东印度公司,第二年伊丽莎白女王给予特许权[23]。英属东印度公司建立印度的贸易据点,贸易实力和之前已在印度设置贸易据点的葡萄牙相当[23]。1767年的政治活动造成对东印度公司的剥削,也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甚至几乎让英属东印度公司破产[24]。
1670年英国也在洪都拉斯、安提瓜岛、巴巴多斯、牙买加及新斯科舍等地建立了殖民地[24]。
由于欧陆国家帝国主义的野心,英国及法国有数次的冲突,像两国在加拿大的殖民即为一例。乔瓦尼·卡博托以英国为名,命名为纽芬兰岛,而法国在圣劳伦斯河河畔建立殖民地,称为“新法兰西”[25]。
英国也在新西兰及澳洲建立殖民地,当时这些地区已有原住民,有自身的土地及文化[26]。英国建立了这些英联邦的国家,其中有共通的国家认同[27]。
法兰西殖民帝国是法国的第一个殖民帝国,在1814年失去了许多的殖民地,殖民帝国结束。第二个殖民帝国在1830年攻占阿尔及尔时成立,在1962年阿尔及利亚开始独立时结束[29]。法国历史的特点是许多大大小小的战争,也是这些战争使法国成为殖民国家[30]。
16世纪起,法国在美洲建立了新法兰西,开始了法国在美洲的殖民,之后17世纪在非洲及亚洲建立了殖民地,亚洲的是由法国东印度公司管理。
在19世纪及20世纪时,法国是第二大的殖民帝国,仅次于大英帝国,面积最大是在1920年代及1930年代,为12,347,000 km2,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0,在二次大战前,人口有一亿一千万人,约为当时世界人口的5%[31]。
德国的帝国主义始于十九世纪。在拿破仑战败后,普鲁士参与了欧洲协调,后来统一了奥地利外的日耳曼民族,在普法战争后成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普鲁士王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1862–90)一直反对殖民,认为殖民地的获得、维持等成本超过可以从殖民地的获利,而且会让德国远离其主要关注的地区,欧陆本身[32]。
德国民众希望德国用建立殖民地来提升名望,俾斯麦因此被迫执行殖民政策[33]。由1884年建立德属新几内亚开始[34],德国也开始发展自己的殖民地。德属东非、胶州湾租借地也曾是德国的殖民地。
日本近代帝国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孕育形成阶段,从明治政府成立起到西南战争结束的1877年。在这期间,日本确立和巩固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府,建立起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建立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和警察、监狱,并开始对外实行侵略扩张。
第二阶段是近代日本帝国主义体制完全确立阶段,以陆军卿山县有朋发布《军人训诫》和《参谋本部条例》的1878年至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1894年。这一时期,日本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各领域均确立起帝国主义体制。
第三阶段是发展与演变阶段,从1895年在甲午海战中击败大清国至1945年在太平洋战争中被盟军击败。日本近代帝国主义确立后,几乎是每5年就对外用兵一次,而在1936年军政府上台后,则是近代日本帝国主义的极端表现形式。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