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祭祀祖先的場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祠堂,又称家庙、祖堂、公厅,是基于宗法制度,用于供奉和祭祀祖先的祠,其又具有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功能。[1][2]用于举办家族内子孙的婚、丧、寿、喜等事,还可以作为私塾使用。[3][4][5][6]祠堂可分为宗祠和家祠(或支祠)两类,宗祠是大宗的祠堂,家祠、支祠则是分家所建供奉分房的祖先。
祠堂属于族产中的不动产。其附属的耕地,即祠堂田、祠田,为族田的一类[7]:127。现代,中国大陆祠堂的所有权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制度的演进而多有变化,台湾的祠堂与祭田等不动产则多转化为祭祀公业。
上古时代,只有天子才可立祠,其他任何人均不可立祠。[4]到了周代以后,诸侯、士大夫和品官们也可在家立祠祭祖,平民百姓们则只能以把祖先的画像、泥塑像或神主牌位供奉在墓旁称为“功德祠”的寺庙的方式来祭祖。[4][8][9][10][11]南宋朱熹在其所著《家礼》中为顾及社会中下层家庭的祭祖需要,将家庙改称祠堂,提倡建立家族祠堂以祭祀先祖;[5][12]但此时修建祠堂同前一样,仍有等级限制,民间不得于家立祠。[4][5][13]平民百姓直到明朝嘉靖年间才得以广泛的在家立祠,[6]但仍须严格遵循等级制度,例如只有先人当过品官的家族祠堂才可用宗字,以及只有先人中当过皇帝,或封过侯爵或以上爵位的家族祠堂才可用庙字,[6]因而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祠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后陆续推动土地改革运动、三反五反运动与镇压反革命运动消灭世家大族,于1960年代文革期间倡导破四旧运动,大量捣毁中国北方地区的祠堂或将相关祭祀设施改作其他用途,许多祖先牌位与传世家谱被焚烧破坏,致使如今中国北方地区很少遗留祠堂建筑的相关古迹。中国南方地区如福建省、广东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等地相对比起北方地区更加重视传统文化,存留有较多的祠堂建筑。
祠堂的建筑一般采用传统建筑的形式,“堂皇宏丽,与居室相同”[14]。一般有一间正堂,正堂内设有四个神龛,供奉祖宗牌位每龛前各设供案,用以摆放祭品。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