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世家大宗世系:自孟子始,至第一任宗圣奉祀官孟庆棠,孟子世家大宗系历73代。孟子先祖由不窋起至孟捷,皆取于正史。孟墓至孟激一段,则取自《孟子与孟氏家族》一书。然而孟子以后,45代孟宁以前相承之世系,有多处与正史不符,并不足信,只作参考。 孟子先祖 传疑时期 更多信息 世系, 称谓 ... 世系 称谓 备注 世祖 黄帝 世祖 玄嚣 世祖 蟜极 世祖 帝喾高辛氏 世祖 后稷 关闭 夏至春秋时期 此前一段世系失考 三十八世祖 不窋 三十七世祖 鞠 三十六世祖 公刘 三十五世祖 庆节 三十四世祖 皇仆 三十三世祖 差弗 三十二世祖 毁隃 三十一世祖 公非 三十世祖 高圉 二十九世祖 亚圉 二十八世祖 公叔祖类 二十七世祖 古公亶父,周太王 二十六世祖 季历,周王季 二十五世祖 周文王 二十四世祖 周公旦 二十三世祖 鲁伯禽 二十二世祖 鲁炀公 二十一世祖 鲁魏公 二十世祖 鲁献公 十九世祖 鲁武公 十八世祖 鲁懿公 十七世祖 鲁孝公 十六世祖 鲁惠公 十五世祖 鲁桓公 十四世祖 孟庆父,共仲,鲁三桓之长,初称仲孙氏,后改称孟孙氏、孟氏。 十三世祖 孟敖,孟穆伯 十二世祖 孟谷,孟文伯 十一世祖 孟蔑,孟献子 十世祖 孟速,孟庄子 九世祖 孟羯,孟孝伯 八世祖 孟貜,孟僖子 七世祖 孟何忌,孟懿子 六世祖 孟彘,孟武伯 高祖父 孟捷,孟敬子 曾祖父 孟墓 祖父 孟敏 父 孟激,字公宜,元延祐3年(1316年),追封邾国公,仉氏为邾国宣献夫人。 孟子 孟子,孟轲,字子舆,娶田氏。 孟子后裔 第2代 孟仲子,宋政和五年(1115年)追封新泰伯。 第3代 孟睾 第4代 孟寓 第5代 孟舒,汉时初事赵王张敖,后为云中太守。 第6代 孟之后 第7代 孟昭,博览经史,该贯古今,汉为博士。 第8代 孟但,善易道,汉武帝时为太子门大夫。 第9代 孟卿,事淮阳太守瑕丘萧奋,善为《礼》、《春秋》,授后苍、疏广。 第10代 孟喜,字长卿,从田王孙受《易》,举孝廉为郎,曲台署长,病免,为丞相椽。 第11代 孟镃 第12代 孟兴,仕汉为尚书。 第13代 孟尝,字伯周,初为会稽郡户曹史。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后迁合浦太守。 第14代 孟展,字君诚。 第15代 孟戫,汉桓帝时为济阴太守,灵帝中进太常。熹平6年,任太尉。汉光和1年,罢。 第16代 孟敏,字叔达。 第17代 孟光,字孝裕,汉灵帝末为讲部吏,汉昭烈帝时为议郎,后主践祚,为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迁大司农,后坐事免。 第18代 孟康,字公休,魏黄初中,以于皇后郭女王有外属,并受九亲赐拜,遂转为散骑侍郎。正始中,为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嘉平末,徙渤海太守,征入为给事中散骑常侍,迁中书令,后转为监,封广陵亭侯。 第19代 孟宗,字恭武,以吴主孙皓字元宗,因易名仁。初为骠骑将军朱据军吏,后补为监池司马,迁吴令。历豫章太守,迁光禄勋、御史大夫。宝鼎3年,为司空。为24孝之一,即“哭竹生笋”事。 第20代 孟楫,晋惠帝时为庐陵太守。 第21代 孟观,字叔时。晋惠帝即位,稍迁殿中中郎,后以为黄门侍郎。再迁积弩将军,封上谷郡公。司马伦篡位,署为安南将军、监河北诸军事,后司马伦被推翻,斩首于洛阳,被夷三族。 第22代 孟嘉,字万年,初辟郡庐陵从事,尝为谢永别驾。后举秀才,又为庾翼府功曹,再为桓温参军。转从事中郎,迁长史。 第23代 孟怀玉,晋末为建武司马,后封鄱阳县侯,又为镇军参军、下邳太守。宋义熙3年,出为宁朔将军、西阳太守、新蔡内史,除中书侍郎、转辅国将军、领丹阳府兵、戍石头。后为中军咨议参军,又封阳封县男。后复为太尉咨议参军,征虏将军。8年,迁江州刺史,寻督江州豫州之西阳、新蔡、汝南、颍川司州之松滋六郡诸军事、南中郎将。11年,加持节。终追赠平南将军。 第24代 孟表,字武达,初仕南齐为马头太守,魏太和18年据郡降魏,除辅国将军、南兖州刺史、领马头太守,赐谯县侯。后因功封汶阳县开国伯,迁征虏将军、济州刺史,为散骑常侍、光禄大夫,进号平西将军。世宗末,降平东将军齐州刺史。延昌4年卒,赠安东将军、兖州刺史,谥曰恭。 第25代 孟斌,事魏孝文帝为右丞。 第26代 孟威,字能重,历东宫齐帅、羽林监。魏永平中,自镇远将军、前军将军、左右直长,加龙骧将军,出使高车。还,迁城门校尉、直阁将军、沃野镇将。正光初,以兼散骑常侍为副使,从陆希道使迎蠕蠕主还国。复,以兼平北将军、光禄大夫、假员外常侍为使,护送之。前后频使远蕃,复加抚军将军。普泰中,除大鸿胪,寻加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天平3年卒,赠使持节、侍中、本将军、都督冀瀛沧三州诸军事、司空公、冀州刺史。 第27代 孟恂 第28代 孟儒 第29代 孟景,仕隋炀帝为鹰扬郎将,宇文化及之变后,为窦建德所戮。 第30代 孟善谊,仕隋为河内通守。 第31代 孟诜,唐高宗时擢进士第,累迁凤阁舍人。后出为台州司马,频迁春宫侍郎,相王召为侍读,拜同州刺史。 第32代 孟大融 第33代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盖山人,以字行,唐代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又称“孟襄阳”,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属于山水田园派。孟浩然年轻时曾游历四方,故后人称他孟鹿门、鹿门处士,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第34代 孟云卿,唐肃宗朝为校书郎,孟浩然长子,有二子,但都无后。 第34代 孟庭玢,孟浩然之子 第35代 孟郊,唐朝著名诗人,有诗囚之称。 第35代 孟酆,孟郊之弟 第35代 孟郢,孟郊之弟 第35代 孟华,初仕李宝臣为府官属,唐德宗时擢检校兵部郎中兼侍御史,无后,以堂侄常谦为嗣。 第36代 孟常谦,浩然次子孟庭玢之孙、孟郊之子,终官至柳州司马。 第37代 孟遵庆 第38代 孟琯 第39代 孟方立,始为泽州天井戍将,稍迁游奕使。 第40代 孟承诲,仕后晋为太府卿,天福8年尝使契丹。 第41代 孟汉卿,一作汉琼,仕后周,官至羽林大将军。 第42代 孟贯 第43代 孟昶 第44代 孟公齐 第45代 孟宁,宋景祐4年,以孔道辅荐,特授邹县主簿,奉祀孟子,是为孟氏中兴祖。 第46代 孟坚,特授徐州知州。 第47代 孟宽 第48代 孟钦 第49代 孟津 第50代 孟德义,登进士第,授鱼台县尹,辞不受。 第51代 孟允祖 第52代 孟惟恭,字彦通。 第53代 孟之训,字曾甫,元至正间仕为单父儒学教谕,秩满陞莒州儒学。 第54代 孟思谅,字友道,洪武元年(1368年),诏受邹县主簿。 第55代 孟克仁,字信夫,以子希文授翰林院五经博士,天顺三年十二月廿九日同获追赠。 第56代 孟希文,字士焕。景泰二年(1451年),钦授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 第57代 孟元(1477—1533),字长伯,弘治三年(1490年)袭[1]。 第58代 孟公肇,希文次子亨之子,字先文,嘉靖二年(1523年),因元早逝而公綮年幼代袭。孟公綮,字橐文,嘉靖十二年(1533年)袭。 第59代 孟彦璞,字朝玺,隆庆元年(1567年)袭。 第60代 孟承光,字永观,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三月初一日袭。天启二年(1622年),值白莲教之乱,不屈而死,诏赠太仆寺少卿。 第61代 孟弘略,承光长子,天启二年(1622年),同父死节,诏赠光禄寺寺丞。孟弘誉,承光次子,字振扬,天启三年(1623年)代袭。 第62代 孟闻玉,字龙甫,明崇祯二年(1629年)袭,无嗣,由堂弟闻玺袭。孟闻玺,弘誉子,字龙华,清顺治元年(1644年)袭,未几致仕。 第63代 孟贞仁,字静若,顺治元年(1644年)袭。顺治三年(1646年),改授内翰林国史院世袭五经博士。 第64代 孟尚桂,字播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袭。 第65代 孟衍泰,字懋东,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袭。 第66代 孟兴铣(1718—1742),字起辉,未袭早卒。 第67代 孟毓瀚(1736—1762),字锺北,乾隆十六年(1751年)袭,无嗣,由堂侄传梿袭。 第68代 孟传梿(1764—1812),字国模,兴铣次弟兴𬭚之孙、毓㶟之子,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承祧大宗,袭。 第69代 孟继烺,字体耀,嘉庆二十年(1815年)袭。 第70代 孟广均(1800—1869),字京华、号雨山,乙酉科拔贡,戊子科举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袭[1][2]。 第71代 孟昭铨,字伯衡,四氏学廪生,同治十三年(1874年)袭。 第72代 孟宪泗(1850—1894),字法鲁,光绪年间袭[3]。 第73代 孟庆桓,字颂武,早卒未袭,无嗣,次弟庆榕亦无嗣,故由三弟庆棠袭。孟庆棠,字泽南,宪泗三子,光绪二十年(1894年)代袭五经博士,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承袭;民国三年(1914年)改任奉祀官,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称亚圣奉祀官。 第74代 孟繁骥(1909—1990),字雪生,庆棠之子,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袭任亚圣奉祀官,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台。 第75代 孟祥协(1933—2014),繁骥长子,民国七十九年(1990年)袭亚圣奉祀官。2009年7月,中华民国政府宣布亚圣奉祀官将停止继承。 第76代 孟令继(1978—),繁骥次子祥肃之子,祥协之侄。 参考书目 《三迁志》,(清)孟衍泰续修 《孟子世家谱》,(清)孟广均主编,1824年 《重纂三迁志》,(清)孟广均续修,1887年 《孟子与孟氏家族》,孟祥居编,2005年 参考来源 [1]刘培桂. 《孟子林廟歷代石刻集》. 齐鲁书社. 2005: 203, 438–439. ISBN 7-5333-1564-2. [2]《宣宗成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二十四·道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 清实录. 韩国教育部国史编纂委员会. 缺少或|url=为空 (帮助) [3]孔德平 (编). 《曲阜古蹟通覽》. 齐鲁书社. 2010: 268. ISBN 978-7-5010-2973-0.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