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是指1556年至1740年间统治奥地利、波希米亚、匈牙利以及意大利部分公国,并坐拥神圣罗马帝位的家族,其前身为哈布斯堡王朝。最终由于联姻转为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1556年,神圣罗马皇帝卡尔五世将奥地利大公之位禅让,予其弟匈牙利及波希米亚国王费迪南一世(Ferdinand I),并立费迪南为神圣罗马帝位的继承人。但根据卡尔的遗嘱,费迪南及其子裔丧失了继承为西班牙国王的权利。此举使费迪南成为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的首位君主。
1517年,德意志威登堡教士马丁·路德因不满罗马天主教的赎罪券政策,认为是敛财,发起了德意志宗教改革,创立了新教信义宗,从此加尔文、慈运理等新教神学家各自开宗立派,欧洲迈入宗教改革。自当时的马西米连一世开始,历任哈布斯堡君主都对新教都采取容忍政策,因此新教得以在德意志广为流传,而且传到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波希米亚,哈布斯堡君主亦因此一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
但帝国局势在1617年急转直下,狂热天主教徒斐迪南二世继承他的堂兄成为奥地利大公和神圣罗马皇帝。但他对新教的零容忍政策,导致他落选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为夺回王位,决定征服波希米亚,但反促成神圣罗马帝国内的新教诸侯结盟援助波希米亚,更导致帝国周边的新教国家丹麦和瑞典入侵哈布斯堡家族领地。而改宗新教的荷兰反西班牙的独立运动的加剧,和后期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加入反哈布斯堡联军,使皇朝的情况雪上加霜。
虽然波希米亚叛军和丹麦王军被哈布斯堡皇军打败,但与瑞典和法国的战事一直僵持。因此,斐迪南二世将波希米亚王位禅让与儿子斐迪南三世,以纾解当地民愤。当斐迪南二世逝世后(1637年),斐迪南三世立即与各国议和,终于在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三十年战争虽然削弱了皇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内各邦国的控制,使帝国陷入四分五裂的诸侯自立状态;但在战争期间,奥地利与波西米亚的新教徒都被肃清,或“感化”皈依成天主教徒;战后哈布斯堡又强化了自身领地的控制力,维持一支五万人的常备军,并在奥地利、波西米亚与西里西亚等地区都建立了绝对君主制(专制君权)。因此三十年战争只是使神圣罗马帝国衰落崩解,实际上反而强化了哈布斯堡皇帝的本体实力。所以1648年后,哈布斯堡皇朝只能说它扩展皇权的计划挫败,不能说它因此中衰。
从1637年登基的皇帝斐迪南三世,到1658年继位的利奥波德一世(1658-1705年在位),两位皇帝都以各种方式,驯服自家的领地上的贵族地主。皇帝勒令农民每周三天,替贵族地主作白工,鼓励贵族地主将大量农产品卖出获利,换取奥地利与波西米亚贵族对君王的效忠。这个方式获得极大的成功,贵族地主因此向君王(两位皇帝)交出原本的政治特权,任由哈布斯堡的王室政府,掌控主要的立法与收税大权。绝对君主制因此稳定地扎根在哈布斯堡领地上,并且越扎越深。
1637-1705年在位的两位皇帝,统治时更大的成功,在于压制桀敖不驯的匈牙利贵族。因为匈牙利人是说芬乌语系的外来人种,所以和讲德语的德意志人差异最大,离心力与独立性也最强。哈布斯堡皇帝对匈牙利贵族的初步胜利,是1657年把原本的选举君主制改为世袭制,取消贵族过去的选王权。之后皇帝利用优势的常备军队与受教育的官僚体系,强化对匈牙利的控制;并且鼓吹大规模移民,把匈牙利的大片土地授予日耳曼贵族及移民者;最后在匈牙利多数天主教教士的支持下,迫害境内的非天主教教徒,强化政府的威势。
虽然因为匈牙利贵族的强力反抗,使得贵族特权被大量保留,但是哈布斯堡皇帝在优秀将领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的帮助下,先在1661-1664年于匈牙利抵挡住奥斯曼帝国的十二万进攻并获得胜利,与土耳其签订和约、承认土耳其对外西凡尼亚的宗主权,强化奥地利在所属匈牙利的控制力量;然后借由1683年维也纳之战后,与波兰联手打败奥斯曼帝国的威势,在1687年征服并统一大部分的匈牙利,大大地扩张了哈布斯堡的领土,并拉开哈布斯堡“中兴”的序幕。
借由萨伏依之欧根亲王(天才将领与伟大政治家)的帮助,哈布斯堡王朝在1687年迎来了中兴与颠峰时期。欧根亲王正如奥地利家族的许多官员一样,根本不是奥地利人;依照出身和教育来分类,他实际上是法国人,并且和当时许多贵族一样,都曾在各国服务任官,是国际性的贵族官僚。最重要的是,他其实是现代奥地利的国家创始人,建立出效率较高的行政官僚体系,有力地支撑起奥地利的专制君权。
欧根亲王在1690年代越发受到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的重用,担任军事行政长官与统帅时,都表现出杰出的才能。他采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规划办法,改革了哈布斯堡军队的供应、装备、训练和指挥,因此在1697年与土耳其作战时,赢得森塔战役的辉煌胜利,迫使奥斯曼帝国在1699年的卡尔洛夫奇条约上,正式割让匈牙利、外西凡尼亚和克罗地亚给哈布斯堡。
因为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法兰西王国的波旁王室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为争夺西班牙王国王位,而在1701-1704年发生了欧洲大部分国家参与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与强权英国与荷兰联手,决定摧毁法王路易十四称霸欧洲的野心和霸权。
这场反法战争,由奥地利主帅欧根亲王、英荷联军主帅约翰·丘吉尔,以及荷兰大议长安东尼·海因斯三人所主导。三位军政领袖,组成团结有力的三角同盟,最终在1713-1714年打垮路易十四的野心。虽然无后的约瑟夫一世的意外驾崩让哈布斯堡重新入主西班牙的愿望化为泡影:不愿意看到法西二元帝国诞生的英荷两国,同样不愿意看到意外成为皇帝的卡尔大公如同预定般入主伊比利亚,从而复活卡尔五世的世界帝国(尤其是在利奥波德一世和欧根亲王这对黄金组合,重新确立皇帝在德意志的霸权并镇压匈牙利叛乱的情况下),然而结束战争的乌得勒支和约规定,尽管西班牙王位由波旁王朝所继承,但是西班牙在欧洲的广大领土,包括南尼德兰与意大利之米兰、那不勒斯等,几乎都割让给奥地利皇帝,使皇帝的领地与人口,整整扩张了一倍,成为欧陆最大的赢家。新获得的土地不但可以对法国之两侧重新形成遏制,而且不论是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还是欧洲舞台上,皇帝的威望都大大的增长。
1713年乌得勒支和约签订后的二十年间(1713-1733年),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迎来了历史上最强盛的颠峰期,此后奥地利再也没有这样的强盛国势。因为这二十年中,西欧与东欧的主要强国刚打完死伤惨重、元气大伤的大战(西欧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东欧是大北方战争),因此出现的欧洲权力真空,就由中兴的奥地利暂时填补。
在皇帝查理六世的统治下,欧根亲王于1716重新发动对土耳其的攻势,并取得辉煌的胜利。1718年在与奥斯曼帝国签署的帕萨洛维茨条约中,查理六世获得了塞尔维亚和瓦拉几亚的部分领土。
1720年,查理六世借由奥、法、荷、英的四国同盟,共同压制敌对的西班牙(四国同盟战争);并威逼萨伏依的国王,强迫他用富庶的西西里岛,和查理六世交换次等的萨丁尼亚岛。得到西西里的奥地利王朝,处于人口与领土扩张的极限,但好运很快就用完了。此时奥地利国势发展到颠峰,但也意味着即将到来的国势下滑,下坡路很快就来到奥地利面前。
在查理六世晚年时,因为东、西欧强国的元气恢复,奥地利的国力又趋于下降。1733年,奥地利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因为缺乏过去强大的盟友英国与荷兰支持(当时英国首相罗伯特·沃波尔力主和平政策,并拉拢荷兰一同保持中立),面临残酷的失败。即使善战的欧根亲王领军,也无法阻挡法国与西班牙的联军与外交攻势(由法王路易十五的宰相弗勒里红衣主教主导)。查理六世被迫在1738年的维也纳条约里将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获得的西西里和那不勒斯交还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以换取帕尔马和皮亚琴察两个公国;奥地利也被迫承认法国取得洛林公国,默认法国重建其欧洲第一的霸权。
在1737年至1739年与奥斯曼帝国爆发的第二次战争中,查理六世虽然继续和俄罗斯的联盟以对抗奥斯曼土耳其,但因为战神欧根亲王在去年过世(1736年),奥军遭到决定性的败北,结果失去了他在上一次战争(1716-1718的奥土战争)中所夺取的大部分领土。这场败战导致巨大的债务(十万佛罗林)和普遍的不满,维也纳对各地的统治开始出现摇摇欲坠的征兆。
1713年10月20日,查理六世担心自己没有男性子裔,再加上他的兄长——约瑟夫一世都无男性子裔,于是预制了《1713国事遗诏》。遗诏内容大致如下:
洛林公爵家族与哈布斯堡王室的关系十分密切,哈布斯堡君主斐迪南三世将其中一位女儿艾林诺公主,许配与当时的洛林公爵卡尔·利奥波德,他们俩便是洛林公爵弗朗茨(后来的“法兰兹一世”皇帝)的祖父母。查理六世在他的长女玛丽亚·特蕾莎公主出生后,便将洛林公爵的次子弗朗茨(其长兄不幸夭折)带到维也纳,与玛丽亚·特蕾莎一起长大,并于1736年结婚。
1740年,查理六世去世。法国,西班牙,普鲁士,巴伐利亚和萨克森以不承认《1713国事遗诏》为由,发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而玛丽亚·特蕾莎和弗朗茨在法国的宿敌,英国和荷兰支持下,迎战各国。普鲁士率先于1740年12月16日入侵哈布斯堡领地西里西亚。其后,法国,巴伐利亚和萨克森的援军更将战火波及到整个波希米亚和意大利部分地区。普鲁士,巴伐利亚和萨克森极力协助玛丽亚·特蕾莎的表姐夫,巴伐利亚帝选侯卡尔登上神圣罗马帝位(是为卡尔七世)更加剧双方的紧张。
情况在战争初期,对哈布斯堡家族很不利。在1744年底,整个西里西亚地区,大部分的波希米亚和意大利都陷入反哈布斯堡联军的手中,而哈布斯堡王室更失去了神圣罗马帝位,亦即是失去免被德意志诸侯攻击的皇家特权。
1745年1月20日,卡尔七世的逝世,成为整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转捩点。在此以前,萨克森倒戈支持哈布斯堡王室,并派出代表与奥地利,英国和荷兰的君主代表于1月8日在华沙密会,组成四国同盟。从此哈布斯堡王室逐步收复失地。首先是英国于1745年4月29日在北美发动对法属路易斯堡的围攻,并于同年6月16日攻下城堡,牵制了法国的力量,而荷兰和英国在西印度群岛和拉丁美洲海岸挑起的冲突,更令西班牙头痛。其后是同年9月13日,玛丽亚·特蕾莎的夫婿弗朗茨当选神圣罗马皇帝,开启了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但反哈布斯堡同盟也有成功的攻势,如法军成功入侵孟加拉湾和奥属尼德兰,使得双方陷入拉钜状态。而俄罗斯与奥地利的结盟和瑞典保持中立,更令普鲁士腹背受敌,转为防御。此时,奥属尼德兰成了主要战场。莫里斯·萨克森公爵指挥的法军虽多次战胜奥、英联军,并攻占奥属尼德兰,但在意大利北部和海上的战斗中失利。由于知悉俄国援军即将抵达奥属尼德兰,法军决定与英、奥议和。
最后,英荷奥法于1748年10月18日签定《亚琛和约》,承认弗朗茨皇帝、玛丽亚·特蕾莎皇后及他们的后裔对哈布斯堡家族领地的继承权,但是要承认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领有。
备注:北美地区多称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为"乔治王之战",意即整场战争发生在英王乔治二世执政期间。
前朝: 哈布斯堡王朝 |
神圣罗马帝国皇朝 奥地利王朝 匈牙利王朝 波希米亚王朝 1556-1740 |
后朝: 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