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解
1995年時任民主進步黨黨主席施明德提出的政治理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95年時任民主進步黨黨主席施明德提出的政治理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和解咖啡或称大和解,是1995年时任民主进步党党主席施明德提出的政治理念,主张在野党进行大联合,以促成整个社会的和解。其具体作法在于主张民主进步党应该与新党合作挑战中国国民党的地位,一同建立大联合政府。
1995年12月18日,施明德邀请新党全国委员会召集人陈癸淼、前召集人赵少康等人在中华民国立法院咖啡厅喝咖啡商谈合作事宜,号称“大和解咖啡”。新党提出“三党不过半”口号,同意与民进党合作。但此一协议随后在民进党内引起争议——虽然获得民进党内许信良与谢长廷的支持,但同时也遭到正义连线成员如沈富雄等人的反对。
当时台湾社会仍然充满“对立”、“对抗”的氛围,尤其是族群对立的问题,因为其冲突性、敏感性,而在多次选举中一再被运用凸显。施明德认为这将成为台湾社会相当大的危机,而提出大和解的概念。施明德认为,台湾是一个正在由独裁威权走向民主自由的过渡;其中,白色恐怖的历史伤痕和外省人原罪的沉重负担,压得台湾社会难以走出长期戒严的心里创伤。台湾必须踏出宽恕的步伐,诚恳对待历史真相,和解是台湾唯一的出路。所以,作为最大反对党主席,作为受难者的象征,他主张台湾“政治大联合,社会大和解”。
台湾社会面临的危机,外有中共的文攻武吓,内有黑金政治与族群冲突等问题,已经不是单一政党可以解决,而且族群问题一再在选战中被掀起,因此提出“大和解”主张,认为社会上必须展现大包容、大宽容;唯有如此,方能共同面对中共的威胁。而“大和解时代”的主张,在政治上必须要有“大联合政府”,结束政治资源由一党垄断的时代,让所有主要的政治力量都能参与国家政治资源的分享。
但大和解的主张不被民进党内部分人所接受,被认为是放弃台湾独立的国家认同坚持,主张“统独休兵”,为了执政,可以出卖政党理想,其中更夹诸众多“政治权谋”的批判论调,而招致党内同志以及支持者的各种谩骂反对。
而在与党内与社会各界沟通“大和解”概念的同时,除了面临观念上转换而产生的诸多误解与挑战之外,还需面临到社会中其他政治势力、尤其是当时执政党国民党的媒体运作与民进党的派系倾轧,利用种种方式扰乱大和解说帖的视听,使得原就困难的沟通阐述更显得困难重重。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