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令制國,約位於現在奈良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和國(日語:大和国〔大和國〕/やまと の くに Yamato no kuni */?),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畿內五國之一,又稱「和州」[1],古稱「倭」、「大倭」、「大養德」[2],在《延喜式》中國力屬於大國,領域大約相當於現代的奈良縣[3]。
大和國古稱「倭」、「大倭」、「大養德」,發音都是相同的「Yamato」(ヤマト)。根據《續日本紀》的記載,奈良時代中的天平九年十二月廿七日(公元738年1月21日),朝廷將「大倭國」改稱「大養德國」[4]。天平寶字元年(公元757年),「大養德國」改稱「大和國」[1]。
根據《古事類苑》、《釋日本紀》的說法,傳說天地開闢而後泥土未乾故人民居住於山,因人跡多見而稱此國為「山跡」(やまと),後改為同音的「大和」[5][6]。
大和國是大和朝廷的發源地,歷史上境內曾有鬥雞國造、大倭國造、葛城國造,以及菟田、春日、層富、山邊、十市、高市、磯城等由縣主管理的縣存在。此外,大和國境內也曾存在過吉野國(後來成為大和國的一個郡吉野郡)和芳野監兩個行政建制。天平寶字元年(公元757年),此地的名稱由「大養德國」改為「大和國」。飛鳥京、藤原京、平城京都在大和國境內。奈良時代前後,朝廷曾在大和國境內修建許多佛教寺廟,如飛鳥寺、法隆寺。784年,朝廷將都城遷到山城國境內的長岡京,很快又再度遷入平安京(即現代的京都)[1][2][7][8]。
平安時代後期,大和國成為以源滿仲的次子源賴親為家祖的大和源氏根據地[9]。日本南北朝時代的吉野朝廷(南朝)的根據地吉野也位於大和國境內[10]。
從鎌倉時代到室町時代,都沒有設置大和國的守護,大和國實際上由興福寺統治[1]。安土桃山時代時,大和國境內的土地均大多由寺社控制。這些寺社具有一定軍事實力,在當地有很高發言權,因此當時大和國又稱為「神國」。豐臣政權時代,豐臣秀吉的弟弟豐臣秀長在大和國境內通過檢地、刀狩等手段弱化了當地寺社的勢力[11]。
進入江戶時代以後,德川幕府曾在大和國設置奈良奉行。大和國的部分領地是幕府的直轄領地,其餘土地分屬於7個藩。1871年廢藩置縣時,大和國改為奈良縣。1876年,奈良縣併入堺縣,隨後又在1881年併入大阪府。1887年,在當地的要求下,奈良縣再度獨立並延續至今[1]。
大和國國府的國廳最初位於今奈良縣高市郡高取町一帶,後來遷到今奈良縣大和郡山市今國府町一帶。大和國的國分寺是今屬奈良縣奈良市東大寺,也是古代日本全國的總國分寺。大和國的國分尼寺是今屬奈良縣奈良市的法華寺。東大寺和法華寺全境均為日本的國之史跡。東大寺的金堂(大佛殿)、南大門、盧舍那佛(大佛)等已指定為日本國寶,中門、石造獅子等是重要文化財。法華寺中的木造十一面觀音立像已指定為日本國寶、本堂以及木心乾漆維摩居士坐像等是重要文化財[12][13]。
大和國的一宮是今屬奈良縣櫻井市的大神神社。大神神社是日本的國之史跡,攝社大直禰子神社社殿、拜殿、三鳥居、朱漆金銅裝盾、《周書》 第十九卷等是重要文化財[14]。
大和國下轄15郡39鄉[2]。
古代 | 中世紀 | 1896年4月1日 | 現在 | |
---|---|---|---|---|
曾布 | 添上郡 | 添上郡 | 奈良市、大和郡山市、天理市、山添村的各一部分 | |
添下郡 | 添下郡 | 奈良市、大和郡山市、生駒市的各一部分 | ||
平群郡 | 平群郡 | 大和郡山市、生駒市的各一部分以及平群町、三鄉町、斑鳩町、安堵町 | ||
廣瀨郡 | 廣瀨郡 | 大和高田市的一部分以及廣陵町、河合町 | ||
葛城 | 葛下郡 | 葛下郡 | 大和高田市、葛城市的各一部分以及香芝市、上牧町、王寺町 | |
葛上郡 | 葛上郡 | 御所市的一部分 | ||
忍海郡 | 忍海郡 | 葛城市、御所市的各一部分 | ||
宇智郡 | 宇智郡 | 五條市、大淀町的各一部分 | ||
吉野郡 | 吉野郡 | 五條市、宇陀市、大淀町的各一部分 | ||
宇陀郡 | 宇陀郡 | 宇陀市的一部分以及曾爾村、御杖村 | ||
磯城 | 城上郡 | 式上郡 | 天理市、櫻井市、宇陀市的各一部分 | |
城下郡 | 式下郡 | 天理市、田原本町的各一部分以及川西町、三宅町 | ||
十市郡 | 十市郡 | 橿原市、櫻井市、田原本町的各一部分 | ||
高市郡 | 高市郡 | 大和高田市、橿原市的各一部分以及高取町、明日香村 | ||
山邊郡 | 山邊郡 | 奈良市、大和郡山市、天理市、櫻井市、宇陀市、山添村的各一部分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