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丝·莱辛CH(英语: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2013年11月17日),英国女作家,代表作有《金色笔记英语The Golden Notebook》等,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她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此外她是历来第三十四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在文学奖则是第十一位。

Quick Facts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 出生 ...
多丽丝·莱辛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Doris Lessing
Thumb
2006年的多丽丝·莱辛
出生(1919-10-22)1919年10月22日
伊朗克尔曼沙赫
逝世2013年11月17日(2013岁—11—17)(94岁) [1]
 英国伦敦
笔名简·萨默斯
现居地 英国伦敦
职业作家
国籍 英国
创作时期1950年至2013年
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文学运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苏非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代表作《野草在歌唱》
《暴力的孩子们》
《简述下地狱》
《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
《简·萨默斯日记》
奖项毛姆文学奖
1954年
奥地利国家欧洲文学奖
1981年
WH·史密斯文学奖
1986年
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
1995年
大卫·科恩奖
2001年
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
2001年
诺贝尔文学奖
2007年
配偶弗兰克·查尔斯·韦斯顿
1939年结婚—1943年结束)

安东·尼科莱·戈特弗里德·莱辛
1945年结婚—1949年结束)
受影响于苏非主义西蒙·波娃让-保罗·萨特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勃朗特大卫·赫伯特·劳伦斯司汤达弗吉尼亚·伍尔夫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奥拉夫·斯塔普雷顿
官方网站
www.dorislessing.org
Close

生平简介

莱辛出生于今伊朗西部的克曼沙的一个英国殖民官员的家庭,其中她的父亲是当时帝国银行的职员,在一战中残疾,在医院邂逅了多丽丝的母亲。她原名多丽丝·梅·泰勒(Doris May Taylor)。1925年在靠玉米种植致富的潮流鼓动下,随父母迁居非洲的英属殖民地罗得西亚(即今“津巴布韦”)南部。她的母亲雄心勃勃要用爱德华时代的文明改造当地野蛮的土著的生活方式。可她的父亲却极不适应,她的家庭以耕种一块4公顷的耕地为生,但是那块土地始终未能有好的收成,使得莱辛一家生活并不富裕。莱辛自小在一所天主教学校中接受教育,但是她并不是天主教徒。莱辛描述自己的童年是快乐与痛苦动荡交织的混合。她的母亲执著于将她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淑女,家教严厉,还把她送进了女子教会学校,在学校里修女们时常用地狱、诅咒一类的故事恐吓、教育她。后来莱辛被送到了津巴布韦首都索尔兹伯里的一所女子中学,没过多久,13岁的莱辛就因眼疾辍学了,她所受的正规教育也就此结束,此后依靠自学成材。15岁时她离开家当保姆。她阅读了雇主提供的一些政治、社会学书籍,开始写一些故事,有两篇还发表在了南非的杂志上。她16岁开始工作,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她曾把这段时期描写为"地狱般孤独"。

莱辛1939年19岁,同法兰克·韦斯顿(Frank Wisdom)结婚,生了两个孩子,几年后,她私奔了。1943年离婚,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了一个左翼读书俱乐部以及南罗得西亚共产党的成员,与德国难民戈特弗里德·莱辛英语Gottfried Lessing邂逅,1945年又与戈特弗里德·莱辛结婚,戈特弗里德·莱辛其后一度出任东德乌干达大使,但于1979年时因为当地一场对抗当地独裁者伊迪·阿敏的叛乱中被杀。生了一个儿子,改为现名。1949年再度离婚,虽然离了婚,她至今未结婚,根据欧美习俗,她的姓依然是莱辛。同年,莱辛带着幼子移居英国。当时她一贫如洗,行李中只有一卷《青草在歌唱》的手稿。这部小说以一名黑人男仆杀死白人女主妇的案件为中心,揭示了非洲英殖民地复杂交错而尖锐对立的种族关系,小说于1950年在英伦出版,得到了批评家与读者的好评,从此一举成名,登上了英国的文坛。

1950年,莱辛移居伦敦,在此莱辛投身反对殖民主义的政治运动,加入大不列颠共产党,并发表处女作《青草在歌唱英语The Grass is Singing》(The Grass is Singing)。但1956年匈牙利起义苏军镇压以后,她退出了共产党,从此再未加入。

从1950年开始到1962年《金色笔记》在商业上大获成功之前,她的书的销量一直十分稳定——至少,她用不着外出工作。根据她本人的计算,每周卖书的收入大约有20镑的进账,相当于一个工人的薪水。

由于早年作品带有浓厚的社会与政治批判色彩,对非洲殖民地黑人的悲惨际遇尤其同情,挞伐种族隔离制度不遗余力,甚至导致罗德西亚与南非政府将她列为不受欢迎人物。1956年起,南非白人政权禁止莱辛前往南非地区,让她卅多年无法重返第二故乡。直到白人政权倒台以后,莱辛才于1995年重访南非。

1999年,莱辛拒绝大英帝国爵级司令勋章(DBE),称帝国已不存在,政府改颁名誉勋位

莱辛于英国当地时间2013年11月17日早间去世,享年94岁。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理由

她以怀疑主义、激情和想像力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她登上了这方面女性体验的史诗巅峰。

访问中国大陆

1993年5月,莱辛曾到访中国,并主动要求拜访王蒙张艺谋。在王蒙家的四合院里,两人像老朋友般拉了家常;而当时正在北京西苑宾馆跟人讨论剧本的张艺谋,则在宾馆附近的西安风味餐馆招待了莱辛。这一次会面让莱辛很高兴:“张艺谋让我体会到传统中国人身上的质朴味道。”[2]

著作年表

获奖年表

  • 毛姆文学奖(1954年)
  • 法兰西梅迪契奖(Prix Médicis étranger) (1976)
  • 欧洲文学国家奖(Österreichischer Staatspreis für Europäische Literatur) (1981)
  • 德意志莎士比亚文学奖(Shakespeare-Preis der Alfred Toepfer Stiftung F. V. S., Hamburg) (1982)
  • W‧H‧史密斯文学奖 (1986)
  • Palermo Prize (1987)
  • Premio Internazionale Mondello (1987)
  • Premio Grinzane Cavour (1989)
  • 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Book Prize (1995)
  • 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1995年)
  • Premio Internacional Catalunya (1999)
  • David Cohen British Literary Prize (2001)
  • Companion of Honour from the 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2001)
  • 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 (2001年)
  • S.T. Dupont Golden PEN Award (2002)
  • 诺贝尔文学奖 (2007年)

作品在台湾的出版

  • 程惠勤/译,《金色笔记》,时报文化,1998年。
  • 何颖怡/译,《第五个孩子》,天培文化公司,2001年。
  • 朱恩伶/译,《浮世畸零人》,天培文化公司,2001年(《第五个孩子》续集)。
  • 彭倩文/译,《猫语录》,时报文化,2002年。
  • 范文美/译,《我如何最终把心给丢了》,一方出版社(远流经销),2003年。
  • 范文美/译,《一封未投邮的情书》,一方出版社(远流经销),2003年。
  • 彭倩文/译,《特别的猫》,时报文化,2006年。
  • 宋瑛堂/译,《祖母,亲爱的》,麦田出版,2019年。
  • 余国芳/译,《第五个孩子》,宝瓶文化,2019年。
  • 陈才宇、刘新民/译,《金色笔记》,麦田文化,2019年。
  • 余国芳/译,《班,无处安放》,宝瓶文化,2020年(旧译本即前述《浮世畸零人》)。

在台湾的引介与研究

  • 使用“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系统”查询,最早简介的文章,应是陈苍多的〈桃丽丝‧蕾莘—Doris Lessing及她的书(〈草在歌唱〉)等〉,该文刊载在1974年8月号的《书评书目》。之后简介作家的文章,还有蔡明烨的〈波斯猫与下午茶:多丽‧莱辛(Doris Lessing)〉,该文刊载在2008年2月号的《幼狮文艺》。
  • 至于莱辛的作品,〈金色笔记〉早在1989年就随 布尔盖斯〈现代英文小说精选评介10……〉一文,被转载在4月号的《联合文学》。
  • 2007年12月号的《联合文学》,有几篇简介作家及其作品的文章,例如:谢育昀整理的〈莱辛小档案〉、李奭学〈超越女性主义—杂谈多丽斯‧莱辛及其小说〉,以及〈第五个孩子〉的转载。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外部键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