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乔,江南西道江州德安县人,北宋大臣。
养父夏廷皓[1]为禁中侍禁,一日,夏廷皓五更入朝,时值农历十一月,天气极为严寒,在上朝的道路左侧瞥见有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便遣人拿蜡烛照看,只见婴儿“锦绷文葆,插金钗子二只”,且是名男婴。因夏廷皓无子,遂将男婴抱去养育,即是夏竦。后夏廷皓与契丹人交战战死。夏竦得以以父荫得官润州丹阳主簿[2]。夏竦“性明敏,好学,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历,外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为文章,典雅藻丽”。景德四年(1007年)闰五月,中贤良方正科,授光禄寺丞。通判台州事,迁著作佐郎,召还,迁秘书省丞、直集贤院、同编修国史、判三司都磨勘司,迁右正言、车驾幸亳州,为东都留守推官。修起居注,为玉清昭应宫判官,兼领景灵宫,会灵观事,迁吏部司员外郎、知制诰。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二月,迁户部司员外郎。景灵宫成,迁礼部司郎中[3]。
天禧元年(1017年)十二月,坐闺门之故,左迁职方司员外郎、知黄州事。三年(1019年),复礼部司郎中,徒邓州,又迁襄州,四年(1020年)四月,襄州大饥,开仓救济百姓,募富人出粟十余万斛以赈救之,活四十六万余口,姜遵上其事,赐书褒奖,颇得百姓信任。宋仁宗即位,迁户部司郎中,徒知寿、安、洪三州,知洪州时,勒令巫觋1900余家还农,并毁其淫祠。天圣三年(1025年)七月,复知制诰。八月,参与详定茶法。丁母忧,打算服丧,不获许,为景灵宫判官、判集贤院。九月,奉使契丹,以父没敌难,力辞。次年(1026年),以左司郎中为召,为翰林学士、同勾当三班院、兼侍读学士、知审官院、又兼龙图阁学士。五年(1027年)正月,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二月,奉命修《真宗国史》。十月,为《铜人针灸图经》作序。六年(1028年)三月,迁给事中。以边备不可驰,屡陈守御之策。七年(1029年)二月,拜参知政事、祥源观使。闰二月,请复六科,又请复百官转对,置理检使,为宰相吕夷简所忌。八月,加刑部侍郎、复为枢密副使。明道元年(1032年)十一月,迁尚书左丞。仁宗亲政,枢密院、中书门下两府大臣皆罢。二年(1033年)四月,罢为礼部尚书、知襄州,未行,改知颍州。七月,知青州兼京东灾伤州军体量安抚使。景祐元年(1034年)八月,罢安抚使,加刑部尚书。二年(1035年),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宝元元年(1038年)三月,以户部尚书入为三司使。
李元昊反,十二月,拜奉宁军节度使、知永兴军、兼马步军都部署、提举干耀等州军马、泾原秦凤路安抚使。二年(1039年)正月,荐度支司员外郎张昇,宋朝廷以张昇为六宅使、泾原秦凤路安抚都监。六月,上言西鄙事。七月,改知泾州兼泾原秦凤路缘边经略安抚使、泾原路马步军都部署。康定元年(1040年)五月,改忠武军节度使、为陕西都部署兼经略安抚使、缘边招讨使、知永兴军。庆历元年(1041年)正月,拜宣徽南院使。四月,判永兴军。五月,又诏进屯鄜州[4]。仁宗曾迁使问攻讨之策,夏竦反对进兵,主张敌一旦入寇,毋得与战,绝其赐予,丧其缘边互市,可坐其毙也。议者以其言为不然,十月,判河中府[5]。
庆历二年(1042年),改知蔡州。时朝廷用兵西北,刘平、葛怀敏相继丧师,仁宗悔不用竦言,韩琦自陕西还,言竦制边之策。三年(1043年)三月,为户部尚书、召为枢密使。议者以竦怯于用兵,今而用之,则使边将之之堕矣,不得已罢之。七月,知亳州。竦上还节旌,为礼部尚书。四年(1044年)十二月,加资政殿大学士[6]。五年(1045年)八月,拜宣徽南院使、河阳三城节度使。九月,判并州。六年(1046年)二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七月,判并州。七年(1047年)三月,拜相。谏官、御史诋之不已,改枢密使。十二月,封英国公。八年(1048年)五月,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皇祐元年(1049年)七月,兼侍中。二年(1050年)九月,用祀明堂恩,受赐袭衣、金带、器币、勒鞍马。十月,改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进封郑国公[7]。三年(1051年)九月,卒[8],年六十七,赠太师、中书令。谥文庄[9][10]。五年(1053年)七月,葬于许州阳翟三封乡洪长之原。
著有《文庄集》三十六卷[11]、《古文四声韵》五卷[12]。
夏竦能词,有“山势蜂腰断,溪流燕尾分”二句,宰相李沆赏其诗,后得宠于宋真宗,被称为“桂冠词人”。不过,夏竦嫉贤妒能,曾进言于宋仁宗,使范仲淹等贤臣被贬,并且反对新政。为此石介曾效法韩愈《元和圣德颂》而赋《庆历圣德诗》,直斥夏竦奸伪,更将其与高若讷并称为“妖孽”[13]。
《梦溪笔谈》载夏竦睡觉时遍体寒冷,犹如死人,等到睡醒后,必须靠人让自己的身体恢复温度,过了许久才能下床活动[14]。
- 曾祖:夏昱,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晋国公
- 曾祖母:陈氏,周国太夫人
- 祖:夏奂,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齐国公
- 祖母:黄氏,燕国太夫人
- 养父:夏廷皓,赠崇仪使、太师、中书令、尚书令、魏国公
- 养母:盛氏,越国太夫人
- 妻:杨氏,荣国夫人
- 子:夏安期,右谏议大夫、龙图阁学士
- 孙:夏伯孙,终官左朝议大夫、上柱国、会稽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
- 孙:夏伯卿,太常寺太祝
- 女:夏氏,仁寿郡君,适驾部司员外郎贾守讷
- 女:夏氏,适光禄寺丞贾延年
- 曾孙:夏忱,承议郎
- 曾孙:夏怿,承议郎
- 曾孙:夏惇,左侍禁
- 曾孙:夏忭,未仕
- 曾孙:夏恪,左侍禁
- 曾孙:夏恢,江山主簿
- 曾孙:夏忻,未仕
- 曾孙:夏恮,胙城尉
- 曾孙:夏慬,未仕
- 曾孙:夏慥,太庙斋郎
- 曾孙:夏忦,假承务郎
- 曾孙:夏愉
- 曾孙:夏怀
- 曾孙女:夏氏,适赵世覃
- 曾孙女:夏氏,适朝请郎庞元中
- 曾孙女:夏氏,适奉议郎梁子雅
- 曾孙女:夏氏,适赵仲戡
- 曾孙女:夏氏,适赵仲汾
- 曾孙女:夏氏,适朝奉郎李译
- 曾孙女:夏氏,适赵叔盎
- 曾孙女:夏氏,适右监门卫将军赵仲珣
- 曾孙女:夏氏,适文思副使赵令昔
- 曾孙女:夏氏,适率府率赵仲扩
- 曾孙女:夏氏
南宋·王铚,《默记》(卷中):“夏英公其父侍禁,名廷皓。因五鼓入朝,时冬月盛寒,见道左有婴儿啼甚急,盖新生子也。立马遣人烛下视之,锦绷文葆,插金钗子二只,且男子也。夏无子,因携去育之,竟不知谁氏子焉。稍长,其父没王事,得官润州丹阳主簿。”
元·脱脱等,《宋史》(卷283):“竦资性明敏,好学,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历,外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为文章,典雅藻丽。举贤良方正,擢光禄寺丞、通判台州。召直集贤院,为国史编修官、判三司都磨勘司,累迁右正言。帝幸亳州,为东京留守推官。仁宗初封庆国公,王旦数言竦材,命教书资善堂。未几,同修起居注,为玉清昭应宫判官兼领景灵宫、会真观事,迁尚书礼部员外郎、知制诰。史成,迁户部。景灵宫成,迁礼部郎中。”
元·脱脱等,《宋史》(卷283):“竦娶杨氏,杨亦工笔札,有钩距。及竦显,多内宠,浸与杨不谐,杨悍妒,即与弟胄疏竦阴事,窃出讼之,又竦母与杨母相诟詈,偕诉开封府,府以事闻,下御史台置劾,左迁职方员外郎、知黄州。后二年,徙邓州,又徙襄州。属岁饥,大发公廪,不足,竦又劝率州大姓,使出粟,得二万斛,用全活者四十余万人。仁宗即位,迁户部郎中,徙寿、安、洪三州。洪俗尚鬼,多巫觋惑民,竦索部中得千余家,敕还农业,毁其淫祠以闻。诏江、浙以南悉禁绝之。竦材术过人,急于进取,喜交结,任数术,倾侧反复,世以为奸邪。当太后临朝,尝上疏乞与修《真宗实录》,不报。既而丁母忧,潜至京师,依中人张怀德为内助,宰相王钦若雅善竦,因左右之,遂起复知制诰,为景灵判官、判集贤院,以左司郎中为翰林学士、勾当三班院兼侍读学士、龙图阁学士,又兼译经润文官。迁谏议大夫,为枢密副使、修国史,迁给事中。初,武臣赏罚无法,吏得高下为奸,竦为集前比,著为定例,事皆按比而行。改参知政事、祥源观使。增设贤良等六科,复百官转对,置理检使,皆竦所发。与宰相吕夷简不相能,复为枢密副使,迁刑部侍郎。史成,进兵部,寻进尚书左丞。太后崩,罢为礼部尚书、知襄州,改颍州。京东荐饥,徙青州兼安抚使。逾年,罢安抚,迁刑部尚书、徙应天府。宝元初,以户部尚书入为三司使。赵元昊反,拜奉宁军节度使、知永兴军,听便宜行事。徙忠武军节度使、知泾州。还,判永兴军兼陕西经略安抚招讨,进宣徽南院使。与陈执中论兵事不合,诏徙屯鄜州。”
北宋·王珪,《夏文庄公竦神道碑》:“天子遣使问所以攻讨之策,公乃言:“太平兴国中李继迁以穷蹙之兵,屡寇朔方。太宗尝命李继隆等五路并出,旋亦无功而还。真宗不欲罢关中之民,惟戒边吏严斥堠以备之。今元昊略有河外之地,贸易华戎,顾其势相万于继迁也。虽然,其欲僭窃名号者,不过要市朝廷耳。天下久不见兵革,一旦遽议深讨,臣未知其完计也。愿下令诸将,敌即入寇,急入收保,毋得与战,彼既绝中原赐予,又丧其缘边和市,可坐待其毙也。”是时,议者咸以公言为不然,于是罢分节制,判河中府。”
元·脱脱等,《宋史》(卷283):“徙蔡州。庆历中,召为枢密使。谏官、御史交章论:“竦在陕西畏懦不肯尽力,每论边事,但列众人之言,至遣敕使临督,始陈十策。尝出巡边,置侍婢中军帐下,几致军变。元昊尝募得竦首者与钱三千,为贼轻侮如此。今复用之,边将体解矣。且竦挟诈任数,奸邪倾险,与吕夷简不相能。夷简畏其为人,不肯引为同列,既退,乃荐之以释宿憾。陛下孜孜政事,首用怀诈不忠之臣,何以求治?”会竦已至国门,言者论不已,请不令入见。谏官余靖又言:“竦累表引疾,及闻召用,即兼驿而驰。若不早决,竦必坚求面对,叙恩感泣,复有左右为之地,则圣听惑矣。”章累上,即日诏竦归镇,竦亦自请还节。徙知亳州,改授吏部尚书。岁中,加资政殿学士。”
元·脱脱等,《宋史》(卷283):“竦之及国门也,帝封弹疏示之,既至亳州,上书万言自辩。复拜宣徽南院使、河阳三城节度使、判并州。请复置宦者为走马承受。明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又明年,召入为宰相。制下,而谏官、御史复言:“大臣和则政事修,竦前在关中,与执中论议不合,不可使共事。”遂改枢密使,封英国公。请析河北为四路。亲事官夜入禁中,欲为乱,领皇城司者皆坐逐,独杨怀敏降官,领入内都知如故。言者以为竦结怀敏而曲庇之。会京师同日无云而震者五,帝方坐便殿,趣召翰林学士张方平至,谓曰:“夏竦奸邪,以致天变如此,宜出之。”罢知河南府,未几,赴本镇,加兼侍中。飨明堂,徙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锡赉与辅臣等。”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1):“赠太师、中书令,赐谥文献。知制诰王洙当草制,封还其目曰:“臣下不当与僖祖同谥。”遂改曰文正。同知礼院司马光言,谥之美者极于文正,竦何人,乃得此谥?判考功刘敞言:“谥者,有司之事也。竦奸邪,而陛下谥之以正,不应法,且侵臣官。”光疏再上,敞疏三上,诏为更谥曰文庄。”
南宋·王称,《东都事略》(卷54):“年六十七。赠太师中书令,赐谥曰文正。考功以竦行不应谥,改曰文庄。”
元·吾丘衍,《学古编》:“夏竦《古文四声韵》五卷(竦,字子乔,江州德安人,枢密使)。”
南宋·王铚,《默记》(卷中):“石介作《庆历圣德诗》以斥夏英公、高文庄公曰:“惟竦、若讷,一妖一孽。”后闻夏英公作相,夜走台谏官之家,一夕作乘马为之毙。所以弹章交上,英公竟贴麻,改除枢密使,缘此与介为深仇。”
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9):“夏文庄性豪侈,禀赋异于人:才睡,即身冷而僵,一如逝者;既觉,须令人温之,良久方能动。”
- 王铚,《默记》
- 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 王珪,《夏文庄公竦神道碑》
-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 王称,《东都事略》
- 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吾丘衍,《学古编》
- 沈括,《梦溪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