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台中总医院中清分院
位於臺灣臺中市北區的國軍醫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位於臺灣臺中市北區的國軍醫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军台中总医院中清分院是位于台湾台中市北区的国军医院,配合国家医疗政策及国军医疗政策,提供国军及一般民众高品质及完善的医疗服务[1]。中清分院现址在台湾日治时期为1940年设立的“台中陆军病院”,在二战后改为台湾空军疗养所,而北平空军医院在1948年迁入,两者合并后改为台中空军医院,之后发展为现今之规模。
1896年3月11日,原台湾省城内设置了台湾守备混成第二旅团司令部,并同时编组了“台湾卫戍病院”。台湾卫戍病院的职员共86人在4月5日到达基隆港,同月13日抵达台中,途中在大甲、牛骂头设立卫戍病院。台湾卫戍病院的设施是将原台湾省城的圣庙、城隍庙改建修缮后充当。在工程进行期间,曾利用骑兵队宿舍作临时病院,并在4月19日先移转到台湾守备步兵第三队营区,直到台湾卫戍病院完工后,在5月1日开院。1896年8月28日,改称“台中卫戍病院”;同年10月10日,大甲及牛骂头卫戍病院关闭;11月1日,埔里、苗栗、鹿港、嘉义、云林、北斗等6处卫戍病院改为台中卫戍病院的分院。1897年2月10日,开设彰化分院;同年4月1日开设林圯埔、东势角、大甲分院。1898年3月14日,鹿港分院关闭。1899年1月7日,嘉义分院改隶台南卫戍病院。1902年3月26日,北斗分院关闭;同年6月1日,再度设置鹿港分院,以收治需疗养的患者;同月11月13日,院内部分人员组成北势蕃讨伐队的卫生部,在隔月解散。1904年2月12日,鹿港分院关闭;同月31日,第二旅团司令部编制调整,台中卫戍病院改为“台北卫戍病院台中分院”,斗六、林圯埔分院改隶台南卫戍病院,埔里分院改隶台北卫戍病院。1910年,台中分院迁到旧的野战炮兵大队兵舍,位在台湾步兵第1联队第3大队营区的西侧,病院原址则于后由帝国制糖兴建台中糖厂。1914年5月6日,组成太鲁阁蕃讨伐队[2]。1936年11月4日,《卫戍病院令》公告修正,台中分院在同月10日改称“台北陆军病院台中分院”[3]。
1940年,台中分院独立为“台中陆军病院”,并在台中市区北侧的赖厝廍新建医院,在同年8月开始进行病院移转事务[4]。1942年6月7日,台中陆军病院举行开厅式,且设有构内神社“报国神社”,在同日举行镇座祭[5]。1944年11月16日,在台中市梅枝町开设“梅枝分病室”。1945年1月19日,在台中市新高町开设“新高分院”;同年4月1日,将梅枝分病室的设施移至新高郡集集街开设“集集分院”;4月17日,在集集街拔社埔开设“拔社埔分院”[6]。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拔社埔分院在9月7日关闭;同年9月10日,位在新竹州大湖郡大湖庄的“第222兵站病院”改为“台中陆军病院大湖分院”,收容全台的结核病患及精神病患约400人。1946年1月5日,大湖分院改隶台北陆军病院;同月25日,集集分院关闭。同年1月下旬,来自中国的监理人员常驻台中陆军病院,并至2月下旬接收完毕[6]。
台中陆军病院在1946年被接收后改为“台湾空军疗养所”,而同年在北平成立了“北平空军医院”。1948年12月,北平空军医院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台而落角于台中市北区。1949年1月16日,北平空军医院与台湾空军疗养所合并为“台中空军医院”。1986年,国防部实施三军医疗单位统一编制,改编为“国军816医院”。1998年7月1日,精实案实施,隶属国军台中总医院,改为“国军台中总医院中清院区”。2003年6月爆发SARS疫情之际,中清分院曾作为SARS专责医院。2015年1月1日,更名为“国军台中总医院中清分院”[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