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華民國曾設立的一級行政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平市,通称北平(邮政式拼音:Peiping),简称为“平”,是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的12个院辖市之一。在民国3年(公元1914年)至17年(公元1928年)期间为中华民国首都。[1]1928年东北易帜,中华民国结束分裂局面,北京改名北平[注 1],并改为行政院直辖的院辖市。
北平市 Peiping 简称:平 | |||||||||||||
---|---|---|---|---|---|---|---|---|---|---|---|---|---|
中华民国的院辖市 | |||||||||||||
1928年—1949年 | |||||||||||||
坐标:39°54′18″N 116°23′29″E | |||||||||||||
国家 | 中华民国 | ||||||||||||
面积 | |||||||||||||
• | 706平方千米(273平方英里) | ||||||||||||
人口 | |||||||||||||
• | 1,672,438 | ||||||||||||
历史 | |||||||||||||
• 成立 | 1928年 | ||||||||||||
• 废除 | 1949年 | ||||||||||||
| |||||||||||||
今属于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
明代以前,“北平”是保定、天津蓟州区一带区域的名称[注 2],从未用于今北京及附近地区。明初攻占元大都以后,废除大都路,改设北平府。永乐迁都后北平府改为京师顺天府。
民国3年(1914年),顺天府改为省级行政区京兆地方,并新设京都市政公所和京师警察厅,协同管理京城内外的行政事务。这一时期北京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现代化的公共机构,如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医学院等。
民国17年(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攻占北京,废除京兆地方,京都改名北平,并成立北平特别市接管市政。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市降为河北省省辖市,12月复为院辖市。
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攻占北平,次年将北平改名“北京”,是为北京首次从俗称地名变为正式的行政区划地名[来源请求]。
民国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21日北京由国民革命军孙连仲部光复,并继续使用北平一名。民国38年(1949年)1月,傅作义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和平协定,率国军25万守军投降,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进城,北平易主。同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北平改名北京。[3]
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依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国大陆主权,也不承认中国共产党当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修改的任何地名。于自由地区的新闻、报纸等官方机构与民间仍然继续使用“北平”称呼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下的北京市,直至1990年代才有所松动。[4]。
民国初年北京城内划分为10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12月19日北平市政府下令各市辖区推行地方自治,全市分为第一至第十五区。与此同时河北省大兴县与宛平县取消附郭县建制,临近北平市中心城区的地区陆续划入北平近郊各新建市辖区管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北平光复。国民政府将全市分为第一至第十六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原郊区的第十三区至第十六区调整分界,由原来4个区改为8个区,即第十三区至第二十区。此时的区为警政性质,尚不属正式行政建制[5]。
1948年12月14日,解放军占领河北省通县全境。中共政权以通州城关分设通州市。北平易主之后,通州市划归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改称为北平市第二十一区。通县仍属河北省。8月10日,北平市第二十一区复名通州市,划归河北省通县专区[6]。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北平市人口为167万2,438人[7]。
随中华民国政府来台人数,据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于民国七十九年(1990年)普查外省籍人口按本省籍分的资料,原北平市籍在台人数为1万3,949人,占外省籍269万4,917人口当中的0.52%。
清朝为顺天府顺天府衙署,其首长称顺天府尹。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顺天府仍维持旧制,顺天府衙署改顺天府尹公署,首长为顺天府尹。民国三年(1914年)10月4日,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颁布《京兆尹官制》(法律13号)及《京兆地方区域表》(教令第133号),改顺天府为京兆,顺天府尹公署改为京兆尹公署,首长为京兆尹。
北京作为新成立的中华民国的首都,市政管理体系仍然承袭清代旧制。民国三年(1914年)4月,内务总长朱启钤鉴于京师市政的重要,划定市区,于顺天府下设立京都市政公所,置督办1人,由内务总长兼任。督办之下设总务处,综理全所事务。京都市政公所内部分设文书、登记、捐务等科。民国五年(1916年)9月,京都市政公所改组,裁撤总务处,仍设提调一职。督办之下分设文书、调查、经理、测绘、工程、交际、出纳7科,稍具市政组织规模。民国七年(1918年)1月,根据《京都市政公所暂行编制》,将科扩展为处,将营造局改为第四处。处设处长、副处长各1人。民国十六年(1927年)11月,颁行《修正京都市政公所暂行编制》,仍置督办、会办、坐办,会办改由京师警察厅总监兼任,以收合作之效;并为听取市民意见,增设评议会,评议长由督办兼任。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京都后,1928年6月21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45次会议决定,“京都”于6月28日更名为“北平”,并设北平特别市,直隶国民政府[8]。此前的26日,任命北平特别市市长[9]。8月21日,北平特别市政府正式成立。依据《特别市组织法》,设市长1人、参事若干人,下置财政、土地等局。民国十七年(1928年)10月起,河北省政府驻此。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根据新颁布的《市组织法》,省会所在地必须为省辖市。由此,该市降格为河北省省辖市,直隶河北省政府。同年10月,河北省政府迁驻天津市。11月再次复升为院辖市,行政机关为北平市政府,直隶于行政院[10]。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日军占领北平,随后改称“北京市”。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北平光复,南京国民政府重组北平市政府。9月接管北京市,并宣布恢复该市原名称“北平市”,仍为院辖市;10月,北平市政府重新成立,仍直辖于行政院。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13日,行政院公布《北平市政府组织规程》[11],市政府直隶于行政院,设市长1人、参事2人,下置民政、财政等局。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投共,北平沦陷,由华北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