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国民联盟 (法国)

法國政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国民联盟(法语:Rassemblement national发音:[ʁasɑ̃bləmɑ̃ nɑsjɔnal],缩写为RN),2018年6月前称国民阵线Front national发音:[fʁɔ̃ nɑsjɔnal],缩写为FN),是法国的一个极右翼民粹主义[6]政党,由让-马里·勒庞在1972年成立。该党在只有1500名正式党员的情况下于1986年立法选举赢得胜利,到了1998年12月的分裂之前达到了42000名党员的顶点。

事实速览 国民联盟, 主席 ...
Remove ads

由于法国的选举制度,尽管该党在选举中占很大的得票率,但该党在公职中的代表权仍然有限。2002年法国总统选举,让-马里·勒庞在初选中以第二高票成功进入第二轮选举,但决选中大败。2002年以后,国民阵线成为法国第三大党,仅次于人民运动联盟社会党2012年法国立法选举获得两席,重回国民议会,并自该年起由玛丽娜·勒庞代表该党参选法国总统,但均未当选。在2014年欧洲议会选举中,国民阵线成为法国第一大党,首次战胜社会党和人民运动联盟。2015年大区选举第一轮投票得票率第一,但第二轮投票并无获得席次。

该党自称为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组织,但观察家则归类为极右翼[7][8][9]。让-马里·勒庞曾因替战犯与危害人类罪辩解及否认犹太人大屠杀事实而遭受批评,往后他再度提出类似言论而被逐出该党[10]。自2011年玛丽娜·勒庞接手该党之后,将该党的政治主张略为转移,以反移民反欧盟反伊斯兰为基调。

2018年3月11日的党代表大会上,马琳·勒庞提议将该党改名为国民联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待党员投票批准。2018年6月1日,她宣布在80.81%的支持者批准后重新命名该党。

Remove ads

政纲

国民阵线在其网站表列各项政纲,主张:

该党反对非欧洲国家的移民,特别是来自北非西非中东穆斯林国家

1995年法国总统选举发送给选民的小册子中,让-马里·勒庞提出用“人道、尊严的手段”将“三百万非欧洲人”“送出”法国。[11]

2002年法国总统选举,更为强调秩序与法律议题。国民阵线的主题包括加强执法、刑罚与恢复死刑。

国民阵线经常反抗他们所认为的“权势集团”,包括其他法国政党与多数记者。勒庞将主流的政党(法国共产党社会党法国民主联盟保卫共和联盟)称为“四人帮”。国民阵线经常自称“受害者”或“局外人”。[12]

Remove ads

评价

法国政治科学家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英语Pierre-André Taguieff早在1984年就认为国民阵线是“民族民粹主义”。1988年,勒内·雷蒙采取相同说法并提到“民粹主义复苏”(résurgence du populisme)[13]。雷蒙认为国民阵线是法国极右派的代表组织。然而雷蒙认为国民阵线已接受法国大革命的遗产且“包含在代议民主制的框架之下”。米歇尔·维诺克英语Michel Winock帕斯卡尔·佩里诺法语Pascal Perrineau在《法国极右史》(Histoire de l'extrême droite en France)中引用勒庞反对1789年《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的言论做为国民阵线明确反对法国大革命的证据。维诺克也将国民阵线定义为所有法国极右传统的集合:反革命、“贝当派”(维希法国下的通敌者)、法西斯主义秘密军事组织成员。乔纳斯·马库斯(Jonathan Marcus)认为勒庞与其他历史上法国极右派不同的是“他自称不只接受选举这个获得权力的路径,也接受议会制度本身”。马库斯也表示一般而言勒庞对于法国大革命有着较为模糊(与稍有敌意)的态度,“他接受法国大革命的遗产,试图让自己进入共和体制的主流中”。[14]彼得·戴维斯(Peter Davies)在其著作中认为国民阵线是对立刺激的来源(保守与激进、新法西斯与民族民粹主义),但“更重要的,该党是国家的防卫和保护势力……‘封闭民族主义’的良好案例”。[15]

皮埃尔·米尔扎英语Pierre Milza居伊·安东内蒂法语Guy Antonetti拒绝将国民阵线归类于法西斯政党,而巴黎第一大学教授米歇尔·多布里英语Michel Dobry将其定义为有法西斯倾向的政党。罗伯特·帕克斯顿英语Robert Paxton认为法西斯思想可能在国民阵线的伪装下兴起。

Remove ads

历史

Thumb
罗歇·奥兰德尔法语Roger Holeindre

国民阵线诞生于1972年6月10日至11日的极右派运动“新秩序法语Ordre nouveau (mouvement)”(Ordre Nouveau)第二次大会,大会中决议成立政党参加1973年议会选举。1972年10月5日,该党正式成立,全名为“法国统一国民阵线”(Front national pour l'unité française),简称“国民阵线”。该党试图联合各个极右派团体。让-马里·勒庞成为首任党魁,因为他不是前“新秩序”成员,因此更能与其他极右派团体做连结。[16] “民族办公室”(Bureau national)包括前马塞尔·戴亚法语Marcel Déat领导的通敌政党国家人民联盟法语Rassemblement national populaire成员[17]及“新秩序”重要人物弗朗索瓦·布里尼奥法语François Brigneau担任副领袖[16]阿兰·罗贝尔法语Alain Robert (homme politique)担任秘书长[16];前秘密军事组织(Organisation de l'armée secrète)成员罗歇·奥兰德尔法语Roger Holeindre为助理秘书长[16]皮埃尔·迪朗法语Pierre Durand (journaliste)为助理财务长;前极右派组织“西方法语Occident (mouvement politique)”(Occident)成员[16]、否定论发扬者弗朗索瓦·迪普拉英语François Duprat[18][19]

其他创始成员包括前国家人民联盟法语Rassemblement national populaire成员罗兰·戈谢法语Roland Gaucher[17];前法国反布尔什维克主义志愿军团秘书长维克托·巴泰勒米法语Victor Barthélemy;前查理曼师中尉莱昂·戈尔捷法语Léon Gaultier;前查理曼师副官、前秘密军事组织成员吉尔贝·吉勒法语Gilbert Gilles;前查理曼师下士皮埃尔·布斯凯法语Pierre Bousquet;前法国人民党法语Parti Populaire Français成员安德烈·迪弗赖斯法语André Dufraisse (homme politique);前秘密军事组织支持者雅克·邦帕尔法语Jacques Bompard[20]

虽然民族办公室在1973年6月遭到取缔,但民族办公室的影响力与新法西斯团体在国民阵线内依然强势,特别是弗朗索瓦·迪普拉英语François Duprat。迪普拉与欧洲民族行动联盟法语Fédération d'action nationale et européenne(Fédération d'action nationale et européenne,FANE)和其他新纳粹组织有所关銮,并主张民族办公室激进行动份子为“民族革命者”。迪普拉在1978年遭到汽车炸弹攻击而去世,是新法西派系的一大打击。[16]

在1970年代晚期至1980年代早期,国民阵线增加数个支持团体。让-皮埃尔·斯蒂尔布瓦法语Jean-Pierre Stirbois的团合派(Solidarism)在70年代末期加入,削弱新法西斯的影响力。以贝尔纳·安东尼法语Bernard Anthony为首的天主教原教旨主义者在1984年离开全国独立人士与农民中心(National Centre of Independents and Peasants,CNIP)加入国民阵线。最后,获得“新右派法语Nouvelle Droite”(Nouvelle Droite)的支持。[21]

该党在1980年代初期才获的选举上的成功,部分原因来自于在1974年11月由反对勒庞的国民阵线成员所成立的新势力党法语Parti des forces nouvelles (France)(Parti des forces nouvelles,PFN)的竞争。1974年,勒庞接纳由弗朗索瓦·迪普拉领导的革命民族主义团体法语Groupes nationalistes révolutionnaires(Groupes nationalistes révolutionnaires,GNR)加入国民阵线。

然而在1983年,当时的秘书长让-皮埃尔·斯蒂尔布瓦法语Jean-Pierre Stirbois为该党赢得了胜利,在德勒的地方选举拿下16.7%得票率。该党在失业率上升的情况下拿下市议会与副市长职位。这场胜利让与雅克·希拉克所领导的保守派保卫共和联盟组成选举联盟成为可能。因反共需要,国民阵线自1977年起就与其他右派政党组成联盟,直到1992年为止。最后,保卫共和联盟在1988年9月谴责该党,1991年共和党也表达同样立场。

1984年6月17日欧洲议会选举英语1984 European Parliament election in France,该党拿下10席。随后在1986年3月16日立法选举拿下35席,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法国社会党)藉加入比例代表制的新选举制度制减缓当时担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所领导的保卫共和联盟被认为将取得的压倒性胜利。保卫共和联盟最后依然赢得胜利,密特朗提名希拉克为新任总理,促成1958年法国第五共和成立以来第一次由两大政党-社会党与保卫共和联盟左右共治。此外,一些国民阵线强硬派脱离该党组成法国与欧洲民族主义党法语Parti nationaliste français et européen(Parti nationaliste français et européen,PNFE)。其后为防止国民阵线坐大,密特朗与希拉克联手,1988年的国会选举后恢复两轮投票制。

Thumb
布吕诺·戈尔尼施法语Bruno Gollnisch让-马里·勒庞

1988年,布吕诺·梅格雷法语Bruno Mégret接替同年过世的让-皮埃尔·斯蒂尔布瓦成为党秘书长。卡尔·朗法语Carl Lang布吕诺·戈尔尼施法语Bruno Gollnisch获得梅格雷提拔,在党内取得更高地位。保皇派如米歇尔·德·罗斯托朗法语Michel de Rostolan蒂博·德·拉托克奈法语Thibault de la Tocnaye奥利维耶·多梅松法语Olivier d'Ormesson (homme politique)在1980年代加入国民阵线,将其视为保皇运动法兰西运动的延续。

Remove ads

1990年代至今

1990年代,国民阵线内的策略辩论导致日益严重的分裂-一派冀求延续法西斯的过去,一派寻求与传统右派结盟。随着1995年地方选举的胜利,党内分裂达到顶点。部分表明与传统保守派在地方议会组成联盟的意愿。其结果是一系列对这些领导人的示威活动。面对这类的公众压力,保守派远离国民阵线。这引发了国民阵线党内分裂的危机。

2010年8月14日,国民阵线领袖让-马里·勒庞为代表的15名欧洲极右翼政党代表,会同数十名日本极右翼团体“一水会日语一水会 (思想団体)”的成员一行将近100人参拜了位于东京千代田区的靖国神社[22]

1995年地方选举

国民阵线在1995年6月地方选举拿下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大区三个市镇土伦马里尼亚讷奥朗日。随后,勒庞冒着激怒中央政府和与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风险宣布他的政党将实施其“民族优先”政策[23]

前极右派组织“西方法语Occident (mouvement politique)”与秘密军事组织成员雅克·邦帕尔法语Jacques Bompard在1995年获选为国民阵线票仓奥朗日市长(第一轮33%,第二轮36%),并在2001年连任。他在2005年离开国民阵线,加入菲利普·德·维利耶法语Philippe de Villiers保卫法国运动(MPF)。达尼埃尔·西蒙皮耶里法语Daniel Simonpieri以第一轮33%、第二轮37%的支持率当选为马里尼亚讷市长,让-马里·勒舍瓦利耶以第一轮31%、第二轮37%的支持率当选为土伦市长。1997年,布吕诺·梅格雷法语Bruno Mégret妻子卡特琳·梅格雷法语Catherine Mégret维特罗勒第一轮拿下52.48的绝对多数。

国民阵线在这些市镇的治理充满争议的自由经济政策(雅克·邦帕尔在奥朗日减少50%学校支出、卡特琳·梅格雷在维特罗勒开除100名公务员,而警力却从30名增至70名)与公共图书馆审查制度。在维特罗勒,该党寻求给予有新生儿的家庭500欧元(按照该党的“国家优先”政策)。其目的是只给予法国公民补助金,但因宪法因素未能实行。

Remove ads

2000年后

其中一些市长依然受到欢迎。例如雅克·邦帕尔在2001年与2008年两度在第一轮获得超过60%的选票。然而邦帕尔在2005年随着绍法耶市长玛丽-克里斯蒂娜·比尼翁法语Marie-Christine Bignon离开国民阵线,加入的保卫法国运动[24]。自2005年起,国民阵线失去所有获选市镇的执政权[24]

2014年法国地方选举,国民阵线取得多个市镇的控制权。在2014年欧洲议会选举中,国民阵线在全国选举中更是得票率高居榜首,首次战胜社会党和人民运动联盟,成为第一大党,引发了法国国内对极右势力的担忧。2015年大区选举第一轮投票仍然是得票率第一,但第二轮投票因社会党在几个无胜算的大区中退选支持共和党,最终国民阵线无法取得任何大区的控制权。

2017年法国总统选举玛丽娜·勒庞以第二名的21.3%得票率进入第二轮投票,是国民阵线自2002年再度进入第二轮投票。她在第二轮投票中取得33.9%的得票率,败给马克龙

Remove ads

历届选举结果

总统选举

更多信息 选举年, 总统候选人 ...
Remove ads

国民议会选举

更多信息 选举年, 党魁 ...

大区议会选举

更多信息 选举年, 党魁 ...
Remove ads

欧洲议会选举

更多信息 选举年, 党魁 ...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