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食 (佛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四食(梵语:āhārah,巴利语:āhāra),佛教术语,是指有情众生为维持生命所需要的基本支持来源。可分成四种食,抟食、触食、意思食、识食四者,合称四食(梵语:catvara āhārah,巴利语:cattaro āhāra)。
佛教禅修中,有食厌想。
音义
梵语:āhārah,字面意思是吃、饮食、食物、营养、支持的意思。只要能够使有情众生,维持与延长其生命的一切,都可以称为食(āhārah)[1][2][3][4]。
概论
佛教认为,一切有情皆以“食”存,因“食”而得出生、长养、增广或灭坏[5]。众生由五阴组合而成,因六界和合故便生于母胎中[6],为了维持身中六界(地、水、火、风、空、识)的正常运作,就必须进食;不单是色身需要物质食物的食,导向解脱的善法也要有食,五蕴身心各都有食,三界有情各都有食,没有是无食的。佛教基本上将食分为四大类,也就是四食。著名的例子有《杂阿含经·三七一经》:
“ | 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7]。何等为四[8]?谓:一、麤抟食[9],二、细触食[10],三、意思食[11],四、识食[12]。 此四食何因?何集?何生?何触?谓此诸食,爱因,爱集,爱生,爱触。……六入处集是触集,触集是受集,受集是爱集,爱集是食集,食[13]集故,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如是纯大苦聚集[14]。 |
” |
众生虽然因为四食而得到益处,但由于对四食产生喜、爱,造成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因而广集,造成众生轮回不断,灭除对于食的贪爱才有可能证得解脱。[15]
因此,在《阿含经》中,对于食的讨论,是个很重要的课题,九事中的安住事,就是以四食为核心[16][17]。如《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与《增一阿含经》[18]中,皆有多个段落讨论它。在部派佛教的论书中,也对这个主题多所讨论。
Remove ads
唯识学派诠释
组成五阴之地、水、火、风、空、识界体性各不相同,所需的食性便有差异,因此就有四种不同的食,所谓抟食、触食、念食、识食[19],作为三界中不同五阴的所需。
抟食,是指人间的食物。人间食物有时成一团、有时成一段,或以人工抟成各种形状,所以又称为团食、段食。
触食,是指细滑食。最强烈的细滑食,乃欲界人间男女交合时的种种细滑触,洗澡沐浴时引生的细滑触及衣服在身上产生的触觉皆属之;色界天人无鼻识、舌识,不需抟食,皆以禅定的制心一处能力作为色界天身的食,禅定产生的身心二乐,成其意识与意根的触食。
念食也称为意思食。由于意识与意根的思惟与念想而成为长养意识与意根持续现行的动力,所以念食就是意识与意根的食物。举凡善、恶、无记法的学习与思惟,及一再受熏与思惟,都属于念食,因识的行为一定会导意根的心行改变或增广,所以念食同为意识与意根的食物。意根的念食,在三界一切位中都存在,遍三界九地[20]。
人类的色身与受、想、行、识五阴,是由入胎识进入母胎[21],摄取母血中四大物质来制造色身,并留出空缺处,让食食物、血液、内分泌等物质流通,而完成营养摄取及新陈代谢的功用,才能出生诸法,才能在人间生存。
识的熏习即识食,凡是对六尘诸法熏习不断,不断积集后有种子(功能差别),皆名为识食,故诸识都有食相;前七识有食的时候,第八识就会收藏诸法中贪爱种子,这就是第八识在欲界中的食,但第八识自身其实无食。地狱众生纯粹以第八识业种的流注为食,维持其生命状况,不依靠物质色法[22]。
食厌想
对于四食,产生喜欢与贪爱,就会让识增长,入于名色,增长诸行,产生苦;如果灭除对于四食的贪爱,就可以灭除苦[23]。
释迦牟尼认为禁食、不食,无益于解脱,主张节制饮食、守护根门,去除对饮食的贪爱[24][25],错误的饮食方式会增加五盖[26],但适当的饮食可以增益七觉支[27]。佛教修行者以食厌想来灭除对于食的贪爱,作为修行之用。
汉传佛教中,鼓励僧侣饮食时应采五种观察、思惟,称为食存五观。将用饭的斋堂称为五观堂。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