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壞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四不坏信巴利语catudhammapariyāyaṃ),亦作四不坏净四证净,另作法镜四须陀洹支入流者成就四法四预流支,佛教之术语,“不坏”就是不退失或不退步的意思。即对“、法、(四双八辈之圣者)、”四种坚固的信心。是证入圣者之流(即初果须陀洹)的四个判断条件[1]。大乘佛教认为, 在历缘对境时,能时时忆念“1觉悟而不迷惑、2正而不邪、3干净而不染、4戒而不犯戒”4种清明无晦的自性

法镜的四条法则:

  1. 于佛不信住,则已断已知。成就于佛不坏净。
  2. 于法不信住,则已断已知。成就于法不坏净。
  3. 于僧不信住,则已断已知。成就于僧不坏净。
  4. 于戒不信住,则已断已知,成就圣戒。

释名

“不坏信”另译为“证净、不坏净”,“不坏”就是不退失的意思,即“十分确信;坚固的信心”,因此亦作四不坏净

巴利语"catudhammapariyāyaṃ"是个复合词组,"catu"是“四”,"dhamma"是“法”,"pariyāyaṃ"就是“准则”的意思。由于佛经[2]上,佛陀不是说“我现在要宣说‘四不坏信’”,而是说“有这些法则,一个人可宣称入流”,故经文是用"dhammapariyāyaṃ",由于有四段,因此后世说法者会有“四不坏信”的说法。因此佛经[2]里不会找到"catudham​mapariyāyaṃ"这个词。

说一切有部根据波奢尊者的学说,称此为四不坏净[3]

注释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