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吴霭仪
香港政治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吴霭仪(英语:Margaret Ng Ngoi-yee,1948年1月25日—),香港执业大律师[4],卫奕信任内中央政策组官方智囊(1989-90)[5],前香港立法会法律界功能组别议员。吴霭仪是前香港公民党党员,已归化英国籍。[6][7]

事业以英语时事评论起家。美国波士顿大学西洋哲学博士毕业(1976)后在报纸撰写英语时事专栏,备受香港总督注目。[1]就读英国剑桥大学法学士(1983-85)期间担任《明报》驻英国国会采访香港前途谈判的记者。其后升任《明报》副总编辑(1986-87)、《明报》督印人(1988-90)。[8]1980年代在专栏连载点评《明报》创办人金庸的武侠小说,结集成多本书,是研究金庸小说的先驱。
Remove ads
生平
祖父原籍广东东莞,在广州跟孙中山搞革命,被通缉逃难至香港,在九龙开医馆,专治眼科。沙田大围一带有很多姓吴的,有些是香港原居民,与她祖父没直接亲戚关系,但总有些关连,祖父搬入大围,与儿子建了几栋房子。父亲在抗日战争期间是香港英军服务团的辅助空军。[1]
吴霭仪在大围住到十岁。在香港农村成长,令她常常自觉是“乡下妹”,“永远有种假冒身份的感觉”,但又不算是真正的农村人,因为村里的香港原居民没有真正接受他们为一分子。她妈妈原是城市女子,在跑马地长大,不留辫,会烫发;跟乡间其他女子不同,妈妈识字,村民有事会找她,在村里有特殊地位。[1]据沙田区议会的《沙田文物志》,吴霭仪父亲因为长期在香港新界生活,通过入围酒仪式,后来被新界沙田大围村民当成大围村民。
小学读大埔官立小学(1959年小六[9])。小学老师是由中国大陆来的文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理想,经历大陆河山变色,竭力保存中华文化。吴霭仪自小爱上国文课,作文的作业出色,又热爱诗词歌赋,觉得自己身负民族大任。[1]经统一派位,初中分配至天主教女校圣保禄学校[10],举家随之搬到北角。圣保禄学校的A班、B班是由圣保禄天主教小学直升上去的富家女媛,瞧不起吴霭仪这些经统一派位进去的C、D班;而圣保禄学校用全英语授课,令她的中文所学表达不出来。她自言“乡下妹去到圣保禄,好凄凉”。[1]初中的英语文学老师是英国人Mrs. Callaghan对她影响最深。“这老师是英国人,丈夫被聘请来港工作,她便到中学教书,同样情况在当时颇常见”。1959-62年麦理浩(后来的港督)调任香港总督政治顾问,其妻麦理浩勋爵夫人也在圣保禄学校教家政,曾喝骂隔壁的那一班——吴霭仪那一班太吵。吴霭仪于1964年中五毕业[11]。
香港苹果日报评论“在这时代的契机,她得到最好的教育。大陆南来的知识分子,带着国学根底、民族大义来殖民地避祸;与此同时,众多英国人来港打工,带来了许多英国太太。两种南辕北辙的人,都当起老师来,为香港培养出一代精英。这个光景,恐怕不能重复了。”[1]
香港大学文学院哲学系由牛津学派主导,为吴霭仪不喜。他听师兄谈及已离职的Joseph Agassi教授,由此在港大本科、硕士毕业后,博士赴美国投奔Joseph Agassi。[12][13]
1976年博士毕业,在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任职行政助理至1982年。
1978年秋,香港大学同学詹德隆在《南华早报》撰写时事专栏。另一英文报章《英文虎报》总编辑请他跳槽,他婉拒了,改介绍了吴霭仪替代。她第一篇评论是香港房价。
1979年,新界事务司锺逸杰想在18个香港新市镇成立妇女互助组织贤毅社,其助手刘李丽娟是晚吴蔼仪两届的港大学妹,她找吴蔼仪复阅贤毅社的宪章,由此第一次与香港政府打交道。[14]1980年,吴蔼仪受委任为沙田区咨询委员会(后来的沙田区议会)委员。吴蔼仪自评“我既是出生于沙田大围村‘土著’,又‘学业有成’,英语流利,当然很有资格参与沙田发展事务了。”由于过分较真,不肯做橡皮图章,令官员怨声载道。有次审议沙田大会堂及沙田公共图书馆的设计书,吴蔼仪坚持要先看建筑图则,吴蔼仪记述“官员表面有礼貌,但背后埋怨我是外行人指点内行人,不过图则总是让我看了”。沙田乡绅的饮宴应酬令她生厌,委员一职她不再连任。[15]
1982年初在《南华早报》每周发表“The Margaret Ng Column”,就在社评旁边,位置显著。[1]栏目在《南华早报》与《英文虎报》合共连载二十多年。[14] 约1983年,担任香港廉政公署社区关系市民咨询委员会委员,负责过目廉政公署的宣传影片或海报的拟稿。在委员会上初次认识了《明报》创办人查良镛,他邀请吴蔼仪加入《明报》。[14]。
1982年初,受聘于美国大通银行亚太区的内部通讯组,人生第一次离开了大学。但不喜银行工作,1983年中考入剑桥大学罗宾逊学院法学系,选法律是因为哲学系谋生不佳;由于已有博士学位,直接跳读大二。[14]本打算清贫留学,但留学英国时为《明报周刊》写专栏,数次代表《明报》到伦敦采访英国下议院辩论香港前途问题及香港立法局议员访英的新闻,稿费异常优厚。[14]1985年毕业。1988年获香港大律师执业资格。[4]
Remove ads
港督麦理浩重视香港年轻精英,以英文书写的时事评论员又甚为罕有,所以麦理浩不时约饭,吴霭仪、詹德隆等都是座上客。后来尤德接任港督,为了收集中英前途谈判的香港民意,吴霭仪是约见对像之一。吴霭仪评论“我们那一代的影响力,与今天最大的分别──那时候的港督是话事(能说了算)的,不是任英国指点。港督话得事,而你可以影响话得事的人。今日的人话不到事(说不了算),你亦无法影响她,所以觉得无力。”[1]
吴霭仪在1983年12月号《明报月刊》和1984年3月《南华早报》(英语)发表两篇赞同香港独立的文章,[16]后来在2016年起被香港传媒翻出来谈论。[17]
保留目前这种不受中、英政府干预的实际自主,则事实上只有一条路可行,那就是独立。这样一来,坚决不愿接受共产政权统治的香港人可以继续做香港华人了[...]。高等英国人请回祖家去,不然就留下来做一个同舟共济的普通香港人;热爱中国政权的人请回中国去;愿意在资本主义社会拼老命抢夺遍地黄金的人,更可以在这里以青春作赌注去赌他一赌。
[...]新华社香港分社的许家屯可以容许不同思想背景的人同入爱国阵营,却不能容忍不支持统一的人。提出各种解决香港前途方案的每一位论者,几乎都开宗明义先说“香港当然不可能独立”。由此可见——香港独立这个意念相当普遍,但害怕这个意念的现象也相当普遍。
[...]中国政府坚信香港人绝大部分欢迎回归祖国,再不然的话,还可以借重一下香港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如果摆明只有两条路,一是继续做英国殖民地政府的顺民,一是回归中国,那么,香港人绝不会公然站在洋鬼子那一边!正因为这样,“独立”于是成了冒大不韪:一旦多出了“独立”这条路,选择就不是这样明确了——起码道德上讲,香港人不一定认为独立等于背叛了五千年中国文化。
— 吴霭仪,1983年12月。[17]
Remove ads

1995年以独立人士身份参选香港立法局功能界别法律界议席,以723票当选,正式开始议员生涯。2003年,吴霭仪加入廿三条关注组,并于2004年香港立法会选举以此名义参选,成功争取连任。2006年,公民党成立,吴随即加入。
2007年,立法会审议《深圳湾口岸港方口岸区条例草案》拨款,普遍认为是技术条文,吴霭仪察觉到草案籍机推行一地两检之虞,在2007年4月26日会议第一个指出。后来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果真推行一地两检,获传媒追封为第一个警告一地两检的人。[18][19]
2008年,吴霭仪萌生去意,但最终参选并连任。2012年,吴霭仪卸任,由新人郭荣铿代表公民党角逐香港立法会法律界议席,结束议会生涯。
2019年8月18日参与“煞停警黑乱港 落实五大诉求”集会,在2020年4月18日被捕及被起诉,罪名是“组织及参与一个违反《公安条例》的未经批准集结”,同日保释。吴霭仪说活了72年,首次经历整个拘捕及被起诉的程序,即使作为大律师,若非有律师团队帮忙,也会感到无助。[20]案件于2021年2月16日在西九龙法院开审,吴霭仪为被告之一,但否认控罪。[21]最终于2021年4月1日,吴霭仪非法集结罪被判成立,判囚12个月,缓刑2年。[22]其后吴霭仪与李柱铭、梁国雄等7名被告不服定罪和刑罚,提出上诉,2022年11月28日于高院处理许可申请。上诉方指,“组织”是指“事前”准备,没有证据显示各被告有份组织,又以韩国梨泰院、香港兰桂坊的人踩人事件为例,指出“流水式”集会协助疏散人群,亦有其重要性。[23]上诉庭最终于2023年8月14日颁下判词,裁定7人“组织未经批准集结”罪上诉得直,其中刑期尚未服毕的黎智英、李卓人、梁国雄、何秀兰获减刑3至6个月,而“明知而参与未经批准集结”罪的上诉则全数驳回。[24]吴霭仪又上诉至终审法院,又被终审法院驳回。[25]
Remove ads
2021年12月29日凌晨6时许,香港警务处国家安全处展开行动,拘捕《立场新闻》现任或前任高层,包括前总编辑锺沛权、周达智、吴霭仪、方敏生、何韵诗和林绍桐,均涉嫌违反《刑事罪行条例》第9及10条串谋发布煽动刊物罪。警方亦到被捕人士的处所进行搜查[26]。
2022年5月11日,警方国安处以涉嫌“勾结外国势力罪”逮捕612人道支援基金五名信托人许宝强、吴霭仪、何秀兰、陈日君及何韵诗[27]。
2022年11月25日,五名信托人及秘书被西九龙裁判法院裁定犯“没有在指明时限内申请注册或豁免注册社团”罪,五名信托人陈日君、吴霭仪、许宝强、何秀兰及何韵诗各罚款4000元,秘书施城威罚款2500元[28]。
吴霭仪在1983年写“香港人对共产政治的看法在过去的十年二十年中经历了不少变化,大致上说,印象是变得越来越好了,而中、港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友好了;从五十六十年代的恐惧和口诛笔伐,逐渐变成容忍和接受。[...]但是,这并不表示这一代的香港人比以前更乐意在中国共产政权下生活。他们愿意跟中国友善共存,互利互惠,但一旦重提被接管的可能性,香港人往日的抗拒就成了今日的反应了。”[17]后来在2014年专访讲到“我都不能入境。1980年时还可以,2004年也获批到过两次。但我想说当中的一些分别,到大陆时每次见到官员级的人物都很讨厌,但却觉得百姓很亲近,就算见到一些落后和简陋的情况也不会觉得羞愧或不舒服,反而有家的感觉;但到外国看风景时却不同,会觉得“别人的家很漂亮”。我以前也写过一些相关的文章,说到我每次去外国都不会批评,而且变得很客气,有一种当客人的心态。”[12]
公职
- 香港廉政公署审查贪污举报咨询委员会-委员
- Justice─国际司法组织香港分会副主席
- 香港友爱会名誉会长
立法会投票记录
奖项
2020年7月,获得由美国律师协会颁授的国际人权奖[31]。
著作
《谁是大英雄》 | 香港:壹壹陆工作室有限公司 | 2024年 | ISBN 9789887029519 |
《金庸小说的男子》 | 台北:远流出版 | 1998年 | ISBN 9573234483 |
《金庸小说看人生》 | 台北:远流出版 | 1998年 | ISBN 9573234963 |
《金庸小说的女子》 | 台北:远流出版 | 1998年 | ISBN 9573234467 |
《金庸小说的情》 | 香港:明窗出版社 | 1997年 | ISBN 9623571992 |
《金庸小说的女子》 | 香港:明窗出版社 | 1997年 | ISBN 9623570899 |
《金庸小说的情》 | 香港:明窗出版社 | 1990年 | |
《金庸小说看人生》 | 香港:明窗出版社 | 1990年 | |
《金庸小说的女子》 | 香港:明窗出版社 | 1989年 | ISBN 9623570899 |
《金庸小说的男子》 | 香港:明窗出版社 | 1989年 | ISBN 9623571275 |
《23条立法日志》 | 香港:壹出版 | 2004年 | ISBN 9625777326 |
《知识分子的乳房》 | 香港:明报 | 1997年 | ISBN 9623579284 |
《在九七的这一边》 | 香港:明报出版社 | 1996年 | ISBN 9623578768 |
《拱心石下:从政十八年》 |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 2018年 | ISBN 9780190825058 |
《整饼集》 | 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 | 2011年 | ISBN 9789629922733 |
《良辰美景》 | 香港:次文化堂 | 2007年 | ISBN 962991699 |
《赏心乐事》 | 香港:次文化堂 | 2006年 | ISBN 9629921472 |
《我思・我在》 | 香港:明报出版社 | 1999年 | ISBN 9629733234 |
《何不用英文?》 | 香港:明窗出版社 | 1998年 | ISBN 9629730464 |
《吃喝玩乐》 | 香港:明报 | 1997年 | ISBN 9623579454 |
《七情六欲》 | 香港:明窗出版社 | 1992年 | ISBN 962357469 |
《容身处》 | 香港:明报 | 1991年 | |
《雨中的莫斯科》 | 香港:明报 | 1991年 | |
《灯火阑珊处》 | 香港:明窗出版社 | 1990年 | ISBN 9623571925 |
《剑桥归路》 | 香港:明报出版社 | 1987年 | ISBN 9622201059 |
轶事
1980年代在专栏连载点评《明报》创办人金庸的武侠小说,结集成多本书,是研究金庸小说的先驱。 吴霭仪自言“书内有很多诗词文学,那的确我有很多文学知识都是由金庸小说学来的,整篇的诗都是从那里学会的。留学生特别爱看金庸,因为里面能接触到很多中国文化,当然你不可以太深究,因为你一深究就会质疑何以能这样歪曲。”[12]
金庸死后,第一个金庸迷座谈会由《明报》前副总编辑吴霭仪主讲,会上她同意金庸有“明君”思想,并特指《鹿鼎记》的韦小宝有忠君勤王的情节,康熙帝又反传统地是书里唯一的英雄。[32][33][34][35]
2018年11月,“吴霭仪测试”作为香港2000年代出生的一代对于1980-2012年代香港的文化界、新闻界、政界重要象征人物的认识度测试,引起小范围热潮。[36][37]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