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南壇大眾廟; zh-hans:南坛大众庙; zh-hant:南壇大眾廟; zh-cn:南坛大众庙; zh-hk:南壇大眾廟; zh-mo:南壇大眾廟; zh-my:南坛大众庙; zh-sg:南坛大众庙; zh-tw:南壇大眾廟;
臺灣新竹市東區大眾爺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历史沿革

昔日,竹堑城东南外侧,自十八尖山最西边的虎头山(今建华里)迤逦而下的山麓旷地和小丘,被设为义冢,有虎头山冢(今建华国中)、巡司埔尾冢(今竹莲国小)、中冢(今竹莲国小操场边向西到旧市立殡仪馆)、枕头山冢(今新竹公园)。为处理这些无依白骨,遂产生与寄骸纳骨有关的庙宇,如乾隆时期已粗建庙宇的南坛大众庙地就在上述冢地的中心位置,此外竹堑城还有东坛、北坛。[1]
嘉庆十六年(1811年),士绅林绍贤等及堑城郊户吴振利等捐银九百三十员,将北庄仑仔尾的水田、与五间房子赠送庙方,作做为中元普渡之用,并请摄理同知杨廷理出示勒石,名为「大众庙中元祀业碑」。[1]
依北门郑家后人郑华生教授撰写的《新竹郑利源号典藏古文书》记载,乙未战争,郑如磻用自己从事海口贸易的船舰,将从台北城逃亡至南坛大众庙附近的粤勇[b]分批遣回家乡,但最后梯次的粤勇即将成行之际被虎仔山的当地武装杀害。这些尸骸合葬于庙右侧。[2]

1901年11月,临时台湾土地调查局进行土地登录时,庙方管理人林尔祯并无契卷及字据,但以大众庙中元祀业碑所载,得以保全权利[1]。
日治时代初期,东坛、北坛被废、虎头山冢等义冢被政府移除作为建设,因此南坛大众庙后建有纳骨所二座,收纳此一地区历次清冢时的无主骸骨[c][1]。庙方还曾将神像、无主骨灰、骨骸移至新大众庙[d][3]。
皇民化运动时期,南坛大众庙将庙产土地24笔共9,482甲,被迫以「新竹城隍庙」之名寄付给新竹至诚会[e][1]。该时期,收容被毁的新竹东宁宫的五谷先帝神像[4]。1941年,庙方的仑仔尾土地被日本海军征买8,9345甲,仅存黑金町五五六番的祠庙敷地[1]。

日本二战投降,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后,南坛大众庙乃将放在新大众庙的神像迎回,而骨灰、骨骸等则依然留在新大众庙[3]。
1953年,新竹县长朱盛淇让“新竹学租财团”[f]登记庙产,大众庙中元祀业碑所在土地日后遂被变卖。1973年,新竹县政府建设局以此庙年久失修有倒塌危险,限期拆除,管理人何干钦取得当时法律上承认之土地所有权之土地使用权证书,并得到县府核准原地重建。当时有人将石碑重新扶立,却遭到土地所有人控告侵占,法院以非土地所有人原有之物而不予成立,石碑得以保存,立铁栏栅保护,后因土地辗转易手,石碑所在地变成水果摊店面。[1]
在2009年时新闻,学租财团与庙方发生诉讼,导致产生租庙地的摊商被驱离的纠纷[5]。
祭祀活动

新竹城南门与南门外居民会在此庙举行中元普渡,主普新竹五十三庄。农历七月十日先绕境、十一日放水灯,至七月十二日[g]牵血普渡之日,人潮众多,遂有“七月十二人看人”之谚。[1]
注释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