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广京(英语:Kwang-Ching Liu,1921年11月14日—2006年9月28日),福建闽侯人,历史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主攻晚清史。1943年赴美,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任教30年。
祖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外祖父是进士、溥仪帝师陈宝琛。[1]祖父刘鸿寿是光绪十七年举人,北洋政府福建盐运使兼闽海关监督(见北洋政府福建省职官列表)。[2]父亲刘骏业,母亲陈褧贞(又名陈逸华)是陈宝琛五女儿。[1]
小时由父亲送往家乡福州的美以美教会学校读书,聘美国人授英语,高中赴英属香港的圣公会拔萃男书院,抗日战争时期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到大三时也就是1943年秋天他经印度坐船去美国,转学至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3]本科和硕士主攻欧洲史,博士师从费正清才改治清史。1948年修毕博士课程,1949-1955年在联合国秘书处任翻译,期间遇中华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蒋廷黻。刘广京在西南联大的老师邵循正是蒋廷黻学生,其哈佛大学博士导师费正清也是蒋廷黻学生。[4]1956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执教。2006年9月28日在美国加州戴维斯家中辞世。
刘广京曾修正费正清解释中国近代史的“刺激/反应”说,并证明中国买办和西方资本主义接触是有竞争力的。韦慕庭称刘广京是“学者中的学者”。著有《英美航运势力在华的竞争》,又与陈永发、张玉法主编“最近两百年中国史”三部曲之“晚清篇”(另二部是“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中华民国史稿”),惜至今仍未出版。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