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1905年9月17日,冯至生于涿州西丁市,冯家原为天津盐商,盐引在直隶涿州市,八国联军侵华后避难于涿州,父亲冯文澍没有参加家中事务而是在外做文牍工作。五岁发蒙,1912年,就读于私立养正学堂。1913年2月,入读涿县高小,6月,母亲去世。
1916年,十二岁的冯至考入京师公立第四中学。1920年,和同学创办杂志,毕业后投考入农专,但未入学。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受教于张定璜。1922年,经卢伯展介绍认识顾随,隔年加入浅草社,结识陈炜谟、林如稷、陈翔鹤还有郁达夫。秋,升入北京大学德文系本科。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办《沉钟》周刊。叔叔冯文潜回国,受到他很多影响。1927年夏,毕业后到哈尔滨一中任国文教师。1928年夏,返回北京,在孔德学校任教,兼任北大德文系助教。1929年,考取河北教育厅官费留学。
1930年9月12日,与吴宓、陶燠民、王庆昌同行留学德国,就读于海德堡大学,结识徐梵澄。1932年,转入柏林大学研究歌德,结识了朱自清。1933年,回到海德堡,研究方向从里尔克改为诺瓦利斯。1935年6月,博士毕业后回国,任北平中德学会干事。
1936年7月,赴上海任教同济大学,兼附设高中主任。8月,参加戴望舒所办《新诗》月刊,任编委。1937年,战争爆发,随校内迁浙江金华,后至江西南昌还有赣县、昆明。1939年,转任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与李广田、卞之琳、杨振声、罗常培、闻一多等人多有交往。1946年5月,转往重庆,和老友杨晦见面,又结识沙汀、何其芳等人。李公朴、闻一多事件时他也联名抗议。7月,复员后任至北京大学西语系任教。1949年,继续在西语系任教,当选全国文联委员和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50年,访问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1951年,又随沈钧儒赴民主德国参会、访问。12月,到江西进贤参加土改。1952年,院系调整后继续担任西语系主任。12月,随郭沫若到维也纳参会。1954年,又到民主德国和罗马尼亚访问。9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到各地参观访问。1960年9月,到十三陵参加劳动。1961年,负责高校教材编选。1964年9月,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到任不久前往安徽寿县参加四清运动。1965年9月,到缅甸访问。1966年,遭到批判。1970年7月,到河南息县五七干校劳动,隔年迁至河南明港。
1972年,返京,之后又多次访问欧洲诸国。1979年10月,当选作协副主席。1992年9月,病重,住进协和医院。1993年2月22日,去世。
主要作品
评价
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评点冯至说:“我喜欢冯至的十四行诗,那个时候很多人反对他那样的写作,用借来的意大利或者英国的格律就不合适。但是我觉得他写得好,真的朦胧诗,朦胧得要命。”[1]
冯至从上世纪20年代起,就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参与者,并成就斐然,被鲁迅赞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他也是中国文学研究家,他的《杜甫传》在毛泽东读完后,赞誉他写的《杜甫传》是“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因冯至早年留学德国,也是德国文学专家,歌德研究专家[2],曾获得代表联邦德国最高荣誉的大十字勋章、歌德奖章等殊荣。
冯至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师,大半生都在学校度过,他留德前曾任中学教师多年,留学返国后被聘为同济大学教授,后任西南联大教授,抗争胜利后任老北大教授,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后留教北大,一直到1964年调往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所长,同时仍兼北大西语系主任。他教过的学生无数,如今许多德国文学研究、翻译队伍中较有成绩者,许多都是他的学生,如韩耀成、张玉书、赵鑫珊、杨武能等等。
影响
1980年4月7日,就译林杂志刊登《尼罗河上的惨案》和浙江出版《飘》的问题,向中央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胡乔木写了一封批评长信,引起了一阵风波。后与相关人员和解。[3]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