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清朝蒙古正红旗大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倭仁(满语:ᠸᡝᠰᡳᠨ,穆麟德转写:Wesin,1804年—1871年),字艮峰,乌齐格里氏,蒙古正红旗人,进士出身,晚清政治家、理学家、学者、儒生、保守派代表。
倭仁出身蒙古正红旗旗人家庭,成长于河南开封,[1]道光九年(1829年)的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曾历中允、侍讲、侍读、庶子、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二十二年,擢詹事。二十四年迁大理寺卿。同治十年,晋文华殿大学士,以疾再乞休。寻卒,赠太保,入祀贤良祠,谥文端。
同治六年,同文馆议考选正途五品以下京外官入馆肄习天文算学,聘西人为教习。在奏折中倭仁强烈提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艺。”他对外籍教师是否真的会全心全意来培训国人成才也表示怀疑:“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 在洋务运动的当口强烈反对中国儒生奉“夷人”为师。
倭仁亦为清末理学领袖,与曾国藩、李棠阶、吴廷栋、何桂珍、窦垿讲求宋儒之学。后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乱,为清廷中兴名臣之冠;倭仁作帝师,正色不阿;李棠阶、吴廷栋亦卓然有以自见焉。道光末年,曾国藩常与倭仁切磋理学, 倭仁教曾国藩写日课,曾国藩当天即开始,“亦照艮峰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曾国藩请倭仁批阅指教,倭仁表示曾应“扫除一切,须另换一个人”,曾“读之悚然汗下”,以此为“药石之言”。[2]
倭仁生活简朴,反对奢侈浪费,曾创立“吃糠会”,冬天衣服多次打补丁。姻家赠送千两银子遭倭仁拒绝。[2]倭仁著有遗书十三卷。
子福咸,江苏盐法道,署安徽徽宁池太广道,咸丰十年,因为太平军攻宁国为清廷殉,赠太仆寺卿,骑都尉世职;福裕,奉天府府尹。从子福润,安徽巡抚。光绪二十六年,外国兵入京师,阖家死焉。
倭仁被后世目为当时保守势力的代表,为其阶层利益说话。倭仁认为要解决培训中国人才的问题,要从中国本身着手,深入了解中国的实况,而外国教习不清楚中国环境,盲目将欧洲所学移植到中国土壤上,主张可能会成效不彰等。
受此风气,当时中国广大的士人,亦不免有类似倭仁言论的顾虑,在冯桂芬看来,他们应该是从全国各地选拔的才气焕发的学子,应该“聘西人课以诸国语言文字,又聘内地名师课以经史等学,兼习算学”。这种“重视西学,但绝不可忽视中学”的想法,慢慢形成了日后张之洞的“中体西用”学说。
[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