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节节钺、节杖等,是中国历史上中央政权官员授权,允许其代行帝王军政职权的凭证与象征,其形态样式以及代表的权力各代有变化。通常是指高级外交官,或者“代天巡狩”的高阶军政官员。

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旌节图”
苏武持旌节出使匈奴

符节多是权力的象征[1],如朝廷任命的外交官、或是军官用以调兵遣将,或是官吏以之代天巡狩、行使皇帝

授予符节、节钺的过程仪式常被称为“假节”,被授予符节的大臣被称为“持节”。重要的外交使臣大多持节,如汉代苏武军事方面,魏晋监军使者多以持节唐朝时,有符节的各地招讨使观察使等高阶军官常被统称为节度使

历史

Thumb
错金鄂君启节中的“舟节”,青铜制,形状则模仿竹节
古今图书集成》中的“符节图”

汉朝官吏奉使外出时由皇帝临时借予节杖,即假节,以提高其权威。使臣持节出巡或出使完毕后则收回其“节”。

东汉末、三国时期帝王特赐给权位极重的大臣节钺。受此号者拥有代行帝王旨意、掌握生杀的特权。节即符节,是专用于帝王仪仗的斧状兵器,两者都是象征帝王权威的信符。而且是长期性的,非临时性的,成为象征地位高低的政治待遇。

晋朝地方军事长官都督诸军为第一级,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第三等,又有使持节、持节、假节三等。使持节平时及战时皆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持节平时可杀无官位之人,战时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假节平时没有权利处置人,战时可斩杀犯军令的人。南北朝沿袭此制[2][3][4]

隋唐时的“使持节”,作为皇帝赐予调动军队的凭信:当时诸州都督、总管、刺史都加“使持节”之号。唐高祖武德元年规定,刺史加号持节。太宗贞观二十二年以契丹窟哥为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府都督,奚可度著为持节六州诸军事饶乐都督府都督。其后常加,颁铜鱼符,但实际并不带节,因而无专杀权,只有节度使有旌节,可以专杀。

参见

延伸阅读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符节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