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似哺乳爬行动物”(mammal-like reptile)是一个过时的古生物学术语,泛指哺乳类在中生代之前的直系祖先和在演化史上与其有亲缘关系的史前动物,通常指合弓纲的兽孔目动物。在早期分类法中,合弓纲因为早期的盘龙目外形与蜥形纲相似,所以曾被视为是爬行动物的一个分支,所以开始具有类似现代哺乳类的一些特征的兽孔目就被视为“似哺乳爬行动物”。
兽孔目在二叠纪中晚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优势物种,但和同时代的几乎所有生物一样,它们的数量与多样性都因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而严重地减少。有些兽孔目物种(比如二齿兽下目的水龙兽和兽头亚目的麝喙兽)存活到三叠纪早期并作为先锋物种成为当时最繁盛的陆地动物,但在史密斯-斯派斯期边界事件后集体衰败,其优势生态位被蜥形纲主龙类的伪鳄类取代。在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后,主龙类鸟颈总目的恐龙和翼龙快速崛起成为优势动物,合弓纲则只有犬齿兽亚目下的哺乳形态类一支幸存到了侏罗纪。
目前大多数专家不认为“似哺乳爬行动物”是正式的名称,因其在演化支上的位置,较接近现代哺乳类而非现代爬行动物。虽然兽孔目在外观上看起来像是裸体的蜥蜴,但它们拥有遍布外分泌腺(皮肤腺)和毛发的皮肤,缺乏爬行类普遍拥有的鳞片,与爬行类更明显的差异在于其内部结构的细微特征,比如单颞颥孔、腭、功能分化的牙齿和恒定体温。
大多数古生物学者将下颌化石的明显特征,用来分辨似哺乳爬行动物与爬行动物。在似哺乳爬行动物演化到哺乳类的过程中,比起其他特征上的转变,下颌的转变是较好的分类、辨识工具。哺乳类的齿骨或下颌是由单一骨头构成,而现代与史前爬行动物的下颌是由多块小型骨头构成。
哺乳类的下颌是由齿骨-鳞状骨间的颌部关节连接者。齿骨连结者鳞状骨上的关节盂(Glenoid cavity)。所有其他的非哺乳有颌类脊椎动物,包括爬行动物,颌部关节是由下颌中一块称为关节骨的小骨,与头颅中的方骨形成。在似哺乳爬行动物与哺乳类之间的过渡物种,颌部关节是由一块大型的下颌骨头(类似哺乳类的齿骨),与方骨组成,而关节骨逐渐退缩。
随者演化过程,似哺乳爬行动物逐渐变得类似哺乳类,开始形成完整的次生颚,分开嘴部与鼻腔。而早期似哺乳爬行动物中,次生颚开始在下颌两旁形成,嘴部与鼻孔仍然连接者。
最后,次生颚的两旁开始弯曲,从C形改变为U形。次生颚开始往喉咙延伸,与整个嘴部固定,并形成全部的腭骨。下颌的骨头也完全地愈合。在一个真兽齿类的化石中,次生颚开始明显。较晚的三尖叉齿兽拥有完全闭合的次生颚[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