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了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了别梵语vijñapti巴利语viññatti),音译毘若底,又译为了知别知识知识别记识表识表象,佛教阿毘达磨术语,意为识别、辨别、认知等,与vijñāna)的意义接近,经常一起出现。瑜伽行唯识学派的根本宗义,“唯识无境”,梵文中就是使用这个字形成[1]

音义

在梵文中,了别(vijñapti)这个单字,来自动词字根ज्ञा√jñā,意为认知、知识、知道),加上词头vi-(朝向、分别、区别),形成动词字根vijna。再加上词尾,形成动词vijnati,经由其使役格过去分词vijnapayati,名词化之后,形成这个单字。它与“”(vijñāna)来自于同一个字源。

了别与分别(vikalpa[2]类似,都是对于外在事物(境)进行分辨的认知活动,但是了别在使用上是中性的,而分别往往带有负面意义,是一种带着成见的认知。此外,表色(vijñapti-rūpa)与无表色a-vijñapti-rūpa[3]中的“表”就采用了这个单字,《俱舍论》解释此字含义为“表示令他了知”[4]

概论

在《杂阿含经》中,以别知(vijānāti)作为识的外显功能[5],在《增一阿含经》中,识的功能为“识别是非、亦识诸味”[6],这是论书中以了别(vijñapti)作为识的自性这一传统的源头。

说一切有部

说一切有部阿毘达磨中,以了知或了别,来表达识的功能[7]

瑜伽行派

无著世亲也曾以了别这个功能来解释何为识蕴[8]。在瑜伽行唯识学派的著作中,曾多次使用这个名词来解释其理论,特别是在解释何为唯识时。

现代研究

玄奘在翻译唯识学经论时,将vijnana和vijnapti二字,都被汉译为“识”,而 vijnanamatrata 和 vijnaptimatrata 都被译为“唯识”。这两个术语是否应该区分,是理解唯识学派理论的关键之一。

学者宇井百寿根据梵文原义,提出了知(vijnapti)是认知的对象,为“所识”的“表识”,而识(vijnana)是认知的主体,为“能识”的“识体”。宇井百寿的见解,引起日本佛教研究者的注意,开始重新以梵文来理解这两个字的不同。有人认为“唯识”(vijnaptimatrata)这个术语,应该与vijnanamatrata区分,改译为“唯了别”、“唯表别”或“唯表”;但是也有学者支持玄奘的译法。如何理解这两个字义,牵涉到护法安慧两大学系之间的见解差异,此后成为现代唯识学研究的重要争论焦点。

注释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