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街会馆
位於澳門議事亭前地旁的關帝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位於澳門議事亭前地旁的關帝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街会馆(葡萄牙语:Templo de Sam Kai Vui Kun),又名关帝庙,是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议事亭前地旁边的庙宇,为早期澳门华人商家的议事场所。2005年以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会馆在明代末年已经出现,至清代粤海开关以后始定名为“三街会馆”。“三街”指澳门最早的三条街道:营地大街、关前街和草堆街;“会馆”则由三条街道的商行组成。三街会馆初设时为商人议事的场所,澳门的商家们在此联络感情、沟通商情,也是清政府发布公告的重要场所。日子一久,三街会馆成为澳门华人的议事场所;而后来的澳葡政府也以会馆作为联系华人的唯一机关。
三街会馆的建筑已无从考证,经数次大修而成为现今的面貌。会馆开设之初,即设关帝像供奉。由于起初时议事场与庙宇合一,而后来三街会馆功能消失,庙宇成为了会馆的主要功能,故被人直呼其为“关帝庙”。
澳门的早期商人,喜欢聚集一起沟通商情。商人选择的议事场多是重要的庙宇中,起初在妈阁庙、莲峰庙中。后来有人牵头组建会馆,结束了在庙宇议事的习惯。三街会馆的建筑已无从考证,但据重修碑记载,三街会馆初修于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庆九年(1804年)和道光十五年(1835年)分别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大修。在三街会馆开设之初,议事场与庙宇合一;后来在最后一次大修,才将在建筑旁增建了一间公所才与庙宇分开。
三街会馆初设时是商人议事的场所,澳门的商贾们在此联络感情、沟通商情,也是清政府发布公告的重要场所。日子一久,三街会馆成为澳门华人的议事场所,而澳葡政府也以会馆作为联系华人的唯一机关。三街会馆作为商人会馆,却超越了一般工商团体所履行的功能。其中,在嘉庆十年(1805年),免疫接种牛痘的医疗技术传入澳门时,三街会馆曾是中国最早的痘馆;三街会馆也是举行节庆活动的地方,例如:在农历四月初八,于三街会馆前地会举行舞醉龙、节庆游行和派发长寿饭(即龙船头饭)等。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澳门街市扩容和新的华商组织成立,三街会馆原来的功能逐渐消失,最终成为纯粹庙宇——关帝庙。业产交由镜湖医院慈善会所管理。
会馆开设之初,即设关帝像供奉。由于起初时议事场与庙宇合一,故被人直呼其为“关帝庙”。20世纪20年代后,三街会馆逐渐衰微,庙宇成为了会馆的主要功能。因三街会馆内一直供奉关帝,遂演变为关帝古庙;除了供奉关帝外,还设有财帛星君与太岁的神位。庙内两旁展示了多种古代的银质武器,此为澳门其他庙宇所没有之摆设。三街会馆昔日的热闹景象,唯有在关帝神诞和财帛星君诞搭棚唱戏时再现。
建筑 |
妈阁庙 | 港务局大楼 | 郑家大屋 | 圣老楞佐教堂 | 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 | 岗顶剧院 | 何东图书馆大楼 | 圣奥斯定教堂 | 市政署大楼 | 三街会馆(关帝庙) | 仁慈堂大楼(仁慈堂博物馆) | 大堂(主教座堂) | 大堂巷七号住宅(卢家大屋) | 玫瑰圣母堂 | 大三巴牌坊 | 哪吒庙 | 旧城墙遗址 | 大炮台 | 圣安多尼教堂(花王堂) | 东方基金会会址 | 基督教坟场(包括马礼逊小教堂) | 东望洋炮台(包括圣母雪地殿教堂及灯塔)(保育危机) |
前地 |
妈阁庙前地 | 亚婆井前地 | 岗顶前地 | 议事亭前地 | 板樟堂前地 | 大堂前地 | 耶稣会纪念广场 | 贾梅士前地 |
区内其他地点及街道 |
海事博物馆 | 妈阁斜巷 | 妈阁街 | 高楼街 | 政府总部事务局 | 圣若瑟教区中学第二、三校 | 龙嵩正街 | 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 | 圣若瑟教区中学第四校 | 澳门邮政局大楼 | 圣物宝库 | 大三巴街 | 天主教艺术博物馆与墓室 | 澳门博物馆 | 大炮台山 | 花王堂街 | 白鸽巢总站 | 东望洋山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