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一意识论
宗教术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一意识论,大乘佛教所使用的术语,它是一心论的一个分支,认为五识背后唯有一意识体,五识只是一意识体的不同功用展现。此派的论书没有留传下来,也无法确定此派别的源流,现在只能根据唯识派的论书来了解其思想。
概论
无著《摄大乘论》中,提到一意识师的学说[1],在北魏时代翻译《摄大乘论》中,直接论述了有关理论,在后世三位译师翻译的版本中,称此理论为一意识师所说,未提及其所属的部派。印顺法师认为一意识师是一个独立宗派,其主张认为五识没有独立自体,而是意识依根而起时,假名为五识,实则为一意识[2]。
瑜伽师曾提出五识不同于意识可自类相续,它们从意识无间而生[3],瑜伽行派有人持类似见解[4]。《成实论》中,一心论者曾提出“五门一猴”的譬喻[5],汉传文献中还记载有主张“一猴六窗俱现”或“一猴游逸六窗”[6],与一意识师主张相近,但无法确认出更确切的关系。
印顺法师认为,《摄大乘论》中引述的一意识师可能源起于《阿毘达磨大乘经》。在《摄大乘论》中,记录一意识论者曾引用《法句经》与《阿含经》来证明其学说[7],其学说与一心相续论者相近,同为一心论者。但根据世亲《摄大乘论释》称这是一类菩萨所说,此派已经是属于大乘流派,其思想经无著《摄大乘论》引入唯识学派[8]。
在世亲《摄大乘论释》汉传译本中,达磨笈多和玄奘译本中记载了离意识外别有阿赖耶识[9],真谛译本中则将阿赖耶识摄于意识中[10]。印顺法师主张,受一意识论者影响,唯识学派中有将阿赖耶识摄入意识中的一心论流派,此派由真谛传入中国;此外又有以多心论、八识差别论形成的流派,以护法及玄奘一系为代表[11]。
Remove ads
其他教派的看法
反对一意识论的教派把认为凡人的肉躯中有一能够通过六根来攀缘外境的心魂的教派斥为一识外道[12]。
在汉传佛教教典《大日经》中,认为有一能够控制身躯和作出行为且含藏万象的阿赖耶的教派被斥为阿赖耶外道,其思想与大乘佛教关于阿赖耶识的教义不同[13],大乘佛教认为阿赖耶识只是储集诸法的种子并生起诸法的一切种子识[14]。
现代研究
世亲《大乘成业论》记录赤铜鍱部提出有分识[15],六识身即是有分识[16]。印顺法师等人认为,有分识学说是在一意识论、一心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17][18]。《大乘起信论》立心、意、意识三分,其中的意又分为: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这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的五心说[19] 可能有对应关系,并与《解脱道论》的九心轮等可能也有着类似含义[20];印顺法师认为,《大乘起信论》学说的意趣与一意识论相同,一意识论透过真谛传入中国,启发了《大乘起信论》作者[21]。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