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跑马地天主教圣弥额尔坟场俗称跑马地天主教坟场,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天主教坟场之一,位于香港岛跑马地黄泥涌道,在丽都酒店南面,邻近香港仔隧道在跑马地的出入口,介乎黄泥涌道与司徒拔道之间的山坡,内有2万3千个坟墓[1],除土葬墓地,亦有骨灰龛位[2]。坟场于夏季每天扫墓时间为朝8晚7[3],冬季则为朝8晚6[3],其余时间关闭,开放期间有一名保安员及一名办事处职员当值。根据教区坟场规则,只有教友、慕道者及神职人员才可埋葬于此[4],每个墓地收费约1万5千5百港元[4]。由于坟场内的建筑、艺术雕塑和宗教味道蕴含大量殖民地岁月痕迹[4],成为坟场考察活动及摄影爱好者的到访热点[5][6],同时是香港电视剧拍摄殡葬及悼念片段的主要取景地。
坟场的地皮是1842年由香港政府租给天主教香港教区作坟场之用[1],起初在湾仔的圣佛兰士街设坟场,以每年1港元租用999年,坟场早期葬有不少香港开埠初期到港的澳门葡人。后来政府要发展湾仔,当时的田土厅长哥顿(A. T. Gordon)亦鉴于黄泥涌地段属沼泽地,担心瘴气环境不宜居住,决定在该处建墓地,1848年天主教坟场正式迁到跑马地近黄泥涌现址[1]。
大闸门外刻有对联:“今夕吾躯归故土 他朝君体也相同”,有指该对联是1910年代末期由一名神父所提的,以“点化”跑马地马场大火的亡灵,但研究天主教香港教区历史的学者夏其龙神父则认为这是查理曼的老师写的拉丁文诗句所译成的[7],意思是人无法逃离死亡的现实,告诫生者要珍惜生命,放下对短促生命的执著[8][9]:“Quod nunc es fueram, famosus in orbe, viator, et quod nunc ego sum, tuque futurus eris.”[10],译成中文:“旅人,你与我当年一般,而你终有一天也会成我这模样。”[11]。
圣弥额尔是《圣经》中的一个天使长,其名本身意义则是“谁似天主”。根据圣经记载,弥额尔奋力维护天主的统治权,对抗天主的仇敌,的确名副其实。
墓园内充满宗教气氛,象征感慨生命无常的断柱、欧洲教堂常见的骷髅骨布置雕像、十字架、圣人、天使、半裸石像随处可见,充满艺术气息,与一般坟场较深沉的感觉迥异。大门位置的圣弥额尔门楼建于1848年[12],及至1977年因道路工程,门楼搬到现时的中央位置。圣弥额尔小堂初建于1868年,后于1916年改建。[12],位于坟场西面,属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小堂与门楼于2009年一同被列为二级古迹[1]。
圣弥额尔坟场小堂(英语:St. Michael’s Cemetery Chapel)是一座香港天主教小堂,由天主教香港教区管理。位于香港跑马地(跑马地天主教坟场)。初建于1868年,于1916年改建;1954年至1965年属跑马地圣玛加利大堂司铎统理[13]。
坟场筑有8呎高的围墙[2],大闸门外及办事处范围设有闭路电视监察,惟覆盖范围不包括坟场内墓地,晚上关门后亦没有亮灯,容易成为不法之徒藏身之所。坟场在2009年前并无雇用保安[14],1990年代原本有一对母女在坟场留宿,后因被非法入境者打劫已搬离,及至2009年坟场被人轻微破坏,年中开始聘请一名保安员看守,每日巡逻4次,但保安员下班后,仍有露宿者等闯入。过往有一些南亚人士闯入办事处饮酒和度宿,办事处也曾遭人爆窃[2]及打破门窗[15],并有人向坟墓泼水幸被保安制止。
2010年2月19日早上8时坟场开门前发生香港历来最大宗墓地破坏案[16],其中37个墓碑及130个墓前花瓶遭受不同程度破坏[15],有的石碑被打碎、有的瓷相被刮花[15]、有的云石花瓶及花盆遭推倒,泥泞散满一地,致祭的鲜花也受摧残,部分大型墓碑及坟前麻石十字架被推倒断成两截[16],其中以山上第7至14区,“灾情”最为惨重,满地碎片,凌乱不堪。由于坟场安葬不少城中名人,名人的亲属得知消息后匆匆赶到现场查看,发现几位名人的墓碑遭受轻微破坏,包括首位华人政务司曹广荣、香港复康会创办人方心让及社会福利署署长李春融,他们的坟前均被泥泞溅满[16],或被推跌假花和云石花瓶[16]。部分家属认为凶徒“变态”[15]、自私及对先人不敬。神职人员墓地则未受牵连,事后警方翻查现场门外及附近的闭路电视,又将损毁情况逐一拍照存档及套取指模搜证。由于坟场贴近黄泥涌道,围墙仅约2.4米高,即使关上闸门,不法之徒亦可轻易潜入坟场,警方怀疑有人在18日晚关闸后至19日开闸期间潜入坟场破坏。由于坟场规章列明了修坟的责任,教区表示不会负担墓地所摆放财物的损毁责任[17],坟场方面亦不会代为维修受损毁的坟墓,但强调有需要人士可要求协助,坟场方面会按个别情况作出考虑。经过是次事件后,天主教坟场委员会会考虑加设多部闭路电视、加装照明系统,又会研究安排工作人员在坟场通宵留宿[17]。
当日早上7时50分,坟场唯一的保安员郑先生到场上班,准备打开正门大闸,即有一名神色慌张女子冲出。他一度将她截停查问达2分钟,女子并无回答是否来拜祭,并只向保安问路,由于每日开工前,常有女工自行开门进内修剪花草林木,故以为该女子趁女工不为意便尾随进入拜祭,加上他不知道大量墓地被毁,故向对方讲解乘车方法,便让她自行离去。讵料保安其后巡查,始揭发多个墓地遭受破坏,惜为时已晚。该名年约30多岁女子束长发、5呎5吋高及身材瘦削,穿啡色外套、长裤。[18][19]
有专家分析由于被毁坏目标及分布广泛,估计是随机性较大,并非恶作剧或针对个别先人的家属,破坏者可能曾在该处遭受不友善对待或被驱赶,藉捣乱发泄报复[20]。但亦有专家推断因坟场有宗教背景,故行事者有可能涉及仇视宗教行为,特意进行破坏,亦不排除行事者认为墓碑影响其生活或人生,因此蓄意破坏,而从现场有百多个墓碑及花瓶受破坏所看,相信行事者是一组人所为,是有组织性及针对性活动,绝不是一时贪玩的即兴行动[21]。有市民表示犯案者可能为精神病患者并谴责其行径,个别先人家属则指事件可能反映社会充斥戾气[22]。而根据香港法例第200章《刑事罪行条例》第60条的摧毁或损坏财产罪,任何人无合法辩解而摧毁或损坏属于他人的财产,最高可判入狱10年[21]。
除2010年2月疑被中年女子刑事毁坏外,坟场亦出现另一宗滋扰事件,5月24日,一名多次到坟场滋事的70岁老妇在坟场办事处外张贴大字报及胡言乱语的叫嚷,警员到场经一轮唇舌后才劝服老妇离去,经调查后相信事件不涉刑事成分,无人被捕,事件列为“求警协助”备案,坟场职员则指大闹坟场的老妇是滋扰坟场的“常客”,但相信与2月的刑毁案无关。[24][25]
由于是香港5大天主教坟场之一,而且位置便利,位于港岛闹市附近,因此不少城中名人教徒均下葬于此,前香港主教胡振中枢机[26]、影星林黛[27]等均葬于这个坟场,其中林黛石碑的遗照多次被盗[1]。下葬者亦包括六七暴动期间被暴徒烧死的商业电台播音员林彬与其堂弟林光海[1],“沙头角枪战”与越过边界中共民兵驳火殉职的警员(共5警死亡)江承基,以及于西环镇压左派群众身中流弹死亡的警员林宝华[1]。坟场于1990年代已被葬满,因此较少接纳新的下葬申请,若批准亦要先腾出其他人的墓地。坟场划分为14个区,括弧内为所属下葬区域[1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