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英语: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是一座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创立于1893年。[4] 该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史博物馆之一[5] ,因其教育和科学项目的规模和展品而成为芝加哥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6]每年吸引多达200万游客到访参观,该博物馆收藏超过化石、史前文化、宝石、陨石、丰富的人类学文化,总计约超过2400万件标本和物品,以及超过275,000种书籍、期刊和影像档案。[7]
馆舍名称是纪念博物馆第一位主要赞助者马歇尔·菲尔德,馆舍最初的藏品则是来自1893年芝加哥哥伦布纪念博览会上展示的文物,[8] 当代该博物馆则专注于生物系统学、进化生物学、地质学、考古学、民族学和物质文化领域,为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和展览提供支持。同时也积极与公共节目和教育计划密切合作。该博物馆所辖的教职员工和科研人员也在各大洲进行实地考察、行生物多样性和文化研究、培训并本地和外国学生及管理丰富的标本和文物收藏。[9][10][11]
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及其藏品的起源来自1893年芝加哥哥伦布纪念博览会上展示的文物。为了使子孙后代能够收藏博览会公开的展品和收藏品,美国商业巨匠爱德华·E·艾耶尔说服商人马歇尔·菲尔德资助建立一座全新的博物馆。[12] 随后博物馆于1893年9月16日于伊利诺伊州成立,原名为“芝加哥哥伦布博物馆”其成立的目的是“积累和传播知识,以及保存、展示艺术、考古、科学和历史相关的文物”,当时博物馆使用原博览会的美术宫作为馆舍使用。该处现在是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的所在地。
1905年,以纪念菲尔德并反映其对自然科学的关注,因而将博物馆更名为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13]后在1943年至1966年期间曾改名为称为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14][15][16] 。1921年,博物馆从杰克逊公园的原址迁移至位于市中心附近的芝加哥公园区现址。[17]到1930年代后期,菲尔德博物馆和纽约的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和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誉为美国三大博物馆之一。[18] 除了屡获殊荣的展览、特展和相关活动之外,博物馆还通过不断发展、扩大收藏范围和科学研究成果来保持其声誉。[19][9][20] 当代菲尔德博物馆是芝加哥湖滨博物馆园区的一部分。
据报导,2015年,一名员工在截至2014年的7年内骗取了博物馆900,000美元。[21]
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展示了许多动物标本与模型,如来自亚洲与非洲的哺乳动物,让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动物栖息地与行性等行为的各种栖息地,被展出的还有1898年建筑肯雅-乌干达铁路期间杀害约6人的察沃河食人狮的标本。[22]
此外,在进化的星球展区则以“生命的进化”为主题。展示了包括40亿年以来地球曾存在的单细胞生物、二叠纪 合弓纲、恐龙、已灭绝哺乳动物和早期原始人的化石与样本。[31]当前菲尔德博物馆的收藏包括1100多个编目标本,其中包括 46 个正模标本。基础突触的集合包括 29 种干酪、蛇齿龙、依达脊龙、瓦拉诺皮和蝶齿龙的全型——约占已编目标本的88%。现存最完整的暴龙化石“苏”(Sue)收藏于此地。[23][24]
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文化馆共可分类至古埃及、古代美洲、古代中国三区,其中古埃及馆内部还原了古埃及人的生活。并展出了23具木乃伊以及许多木乃伊动物。该展览还展示了第五王朝的最后一位法老王乌尼斯的儿子Unas-Ankh在马斯塔巴发现的棺材及两个坟墓结构复制品。还展示以日常生活文物为主题的古老市场、女神芭丝特的神殿,以及展示死者面对来世准备过程的立体模型。[25]古代美洲馆则展示了西半球自13,000年来的人类智慧和成就参观者可以了解从北极到南美洲顶端的这些大陆上人类发展的史诗故事。[26]
古代中国方面,该博物馆收藏3.3万多件中国文物,设有“唐仲英中国馆”[27],展品包括纪念唐朝哥舒翰率军收复青海石堡城的“八棱碑”,碑文可能是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书。[28]此外该博物馆也展示非洲、大洋洲文化相关的展览。[29] 博物馆每天上午 9:00 至下午 5:00 开放。[3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