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恩威 (Mathias Woo ,1968年— )毕业于圣若瑟英文中学 ,于香港大学 建筑系及英国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修读建筑。
本条目存在以下问题 ,请协助
改善本条目 或在
讨论页 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此条目
类似自传 ,或内容主要由条目所述的当事人或当事方编写。 (2019年4月19日 )
胡恩威 Mathias Woo
1988年加入香港艺术团体进念二十面体 ,现为该团联合艺术总监暨首席执行官,从事剧场及多媒体创作、文化政策评论、艺术教育、建筑设计、电影剧本、策划等多方面工作,是跨界剧场及多媒体剧场先锋。
1980年代开始便为香港报章杂志撰写有关文化、建筑和城市发展的评论文章,文章散见于《亚洲周刊 》、《经济日报 》、《明报 》、《CUP Magazine》等刊物。2001年与梁文道 创办牛棚书院 ,并创办文化杂志《E+E》及担任主编。
1996年,胡恩威成立香港发展策略研究所,并担任该研究所的主席。过去多年来,由他筹划的香港文化艺术政策研究报告和讨论包括:1991年及1993年的《文化政策报告》、《1997年电影政策研究报告》、《寻找香港资讯基建九七》;以及1997年第一届城市文化国际会议公众论坛。
2006年,胡恩威获香港特区政府 委任为西九龙文娱艺术区 核心文化艺术设施咨询委员会辖下之表演艺术与旅游小组的成员,及公共广播服务检讨委员会成员,2009年获委任为香港经济机遇委员会成员。2013年获委任为港台文化合作委员会委员。
2009年,胡氏策划了香港首个以建筑为题的“建筑是艺术节”,透过剧场演出、展览、讲座及研讨会等艺术形式,向香港的市民大众展示不同层面的知识、美学和思辩的讨论方法,探索建筑及剧场的各种艺术可能。2011、2013及2015年分别举行三届“建筑是艺术节”。2012年凭原创剧场作品《密斯.凡德罗的简约建筑》(Looking for Mies) 获香港设计中心颁发“亚洲最具影响力优秀设计奖”。2013年获《南方都市报》颁授“深港生活大奖年度艺文人物奖”。2017年担任“Freespace舞台与技术实验室”的总策划、艺术总监及空间设计。进念与西九文化区合办的“Freespace舞台与技术实验室”是一项融合创新舞台科技及表演艺术的三年计划,为表演艺术范畴相关的技术供应者及参与者建立交流平台,引领舞台科技的应用技术。2018年由进念主办的“Z Innovation Lab 舞台创新实验室”,将香港文化中心剧场变作舞台技术实验室,并呈献“苏黎世艺术大学/进念Z/Z 双子实验室同步现场演出”。
胡恩威同时关注香港教育 发展,香港兆基创意书院 创校董事及高雷中学 校董。2018年获委任为江苏省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2024年10月,接受01新闻采访,认为一个城市要多元发展,地产发展模式也需要多元化。[ 1]
1988年加入进念二十面体 后,其导演、编剧及设计的剧场作品逾六十出,作品以强烈视觉影像建构剧场美学。作品应邀于中国北京、南京、上海、苏州、乌镇、澳门、台湾台北、日本东京、新加坡、德国柏林、比利时布鲁塞尔、波兰克拉科夫、意大利米兰等地上演。创作涵盖文学、历史、时政、建筑、宗教等主题的戏剧,保持对政治、社会、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始创多媒体建筑音乐剧场系列,作品计有《路易简的时代和生活》(The Life and Times of Louis I. Kahn)、《CORBU》及《密斯.凡德罗的简约建筑》(Looking for Mies)。
探索时政的《东宫西宫》系列,在2003年至2015年间共上演过12个版本,广为大众熟悉,赢尽高官名人口碑。其他社会剧场系列作品―《楼市怪谈》、《万世师表孔巨基》、《香港电视终极检讨》、《唱K回忆录》等。
2006年获全球首次授权改编黄仁宇 大历史著作《万历十五年 》成舞台版本,首演后,先后八次在香港、中国内地及台湾重演超过五十场;2010年,在利玛窦 逝世四百年之际,改编由史景迁 原著的《利玛窦的记忆宫殿》成七幕多媒体歌剧;2012及2014年更分别改编张爱玲 同名作品《半生缘 》及《红玫瑰与白玫瑰》。
2007年开创以佛教哲学与艺术交融为题的《生命剧场》系列,创作《华严经》、《华严经2.0之心如工画师》及《华严经3.0之普贤行愿品》三个版本。2009年创作《心经即是巴哈》;2014年更与台北舞蹈空间合作,创作多媒体舞蹈剧场《如梦幻泡影》,担任导演、设计及编舞。
多次与国家一级昆曲艺术家张弘、石小梅、柯军等合作,策划及导演新编昆剧 《临川四梦汤显祖》及《紫禁城游记》。此外,在他的多个多媒体剧场作品中可见中国戏曲表演元素,先后邀请弹词艺术家金丽生、昆曲艺术家石小梅等,参与《半生缘》、《万历十五年》及《大紫禁城》演出。
胡氏多次应约为华人剧场达人赖声川、林奕华、孟京辉作多媒体舞台设计。
编剧、导演、设计
《三少爷的剑》(2023)
《上善若水-一桌两椅》(2023)
《香港鬼喜剧》(2023)
《13.67》(2023)
《KJ黄家正钢琴独奏会-五行》(2023)
《魔笛五行:金木水火土》(2023)
《说唱张爱玲》(2023)
《荔枝WOW!》(2022)
《百年之孤寂11十二小时》(2022)
《华严音乐会》(2022)
《华严十方》(2022)
《13.67》(2022)
《Soundscape魔笛》(2022)
《道可道Fashion道》 (2021)
《香港生死书》 (2021)
《Bauhaus魔笛》 (2021)
《心经即是巴哈》 (2021)
《说唱张爱玲》(2020)
《心经即是巴哈》(2020)
《魅》(2020)
《魔笛游乐场》珠海站(2019)
《烂大鼓》(2019)
《瞽师杜焕》(2019)
《美丽的阴暗》(2019)
《神唔神》(2019)
《STEAM之四大发明》(2019)
《建筑城市》香港站、上海站(2019)
《潘迪华音乐旅情演唱会》(2019) 联合艺术总监︰荣念曾、胡恩威
《魔笛游乐场》(2018)
《做好香港地》(2018)
《心经练习曲》(2018)
《瞽师杜焕》(2018)
《东宫西宫13我的志愿》(2017)
《东宫西宫14员警不见了》(2017)
《BAUHAUS魔笛》(2017)
《Freespace舞台与技术实验室 - 维特根斯坦》(2017)
《Freespace舞台与技术实验室 - 追忆似水年华》(2017)
《建筑城市》(2017)
《香光念佛》(2017, 2016)
《华严经4.0清净之行》(2017, 2016)
《麻雀台上的中国近代史之老中国之死》(2016)
《我们的爱情喜剧是威士忌》(2016)
《关公在剧场》(2017,2016 制作:国光剧团)
《维特根斯坦》(2016)
《元亨利贞‧易经计划》(2015)
《东宫西宫12 Let It Be一国两制》(2015)
《红玫瑰与白玫瑰》(2016, 2014, 2015上海;何秀萍联合编剧)
《东宫西宫11揾鬼做特首》(2014)
《如梦幻泡影》(2014台北及香港;台湾艺术节2014委约,台北舞蹈空间合作)
《华严经3.0之普贤行愿品》(2013,释衍空文本创作)
《如梦幻泡菜》(2013)
《东宫西宫10之悲惨世界》(2013)
《资本主义喜剧》(2012,徐沛筠联合编剧)
《半生缘》(2012, 2013新加坡华艺节, 2014澳门国际艺术节/上海;魏绍恩联合编剧,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合作)
《铁路像记忆一样长》(2011)
《中国建筑100年》 (2011, 2015米兰 Tramedautore 国际当代戏剧节及2015世博节目;魏绍恩联合编剧)
《唱K回忆录》(2010, 2011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合作)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2010新视野艺术节,廖端丽改编剧本)
《东宫西宫9 之十大9官》(2010)
《密斯.凡德罗的简约建筑》(2009, 2011)
《心经即是巴哈》(2009)
《Corbu and Kahn》(2009)
《紫禁城游记》(2009, 2010, 2013, 2017 香港,2012苏州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张弘昆曲剧本)
《大紫禁城》(2009)
《东宫西宫8 西九龙珠》(2009)
《香港电视终极探讨》(2009)
《东宫西宫7 香港公务员死亡笔记》(2008)
《上帝来到中国》(2008 新视野艺术节联合委约,张建伟联合编剧)
《这一夜,路易‧康说建筑》(2008第十届台北艺术节)
《华严经2.0之心如工画师》 (2008第十届台北艺术节;释衍空文本创作)
《东宫西宫6 七彩包青天》(2008)
《临川四梦汤显祖》(2007南京, 2008香港, 2009布鲁赛尔“欧罗巴利亚‧中国”/苏州第四届昆剧艺术节;2017香港。江苏省昆剧院合作,张弘昆剧剧本)
《香港电视风云》(2007)
《华严经》(2007释衍空文本创作)
《路易简的时代和生活》(2007香港, 2008台北, 2010上海国际当代戏剧季)
《东宫西宫5 2097 Back to the清朝》(2007)
《万历十五年》(2006, 2008, 2010, 2015香港, 2012台北“香港周”, 2014乌镇艺术节;张建伟联合编剧)
《香港风格》(2006)
《万世师表孔巨基》(2006)
《楼市怪谈》(2005, 2010)
《东宫西宫4 西九龙皇帝》(2005;林奕华联合编导)
《恋人絮语》(2005台北新舞台委约,非常林奕华制作,林奕华联合编导)
《Corbu》(2005)
《大娱乐家》(2005非常林奕华制作,林奕华联合编导)
《东宫西宫3 开咪封咪》(2004林奕华联合编导)
《2004:香港漫游》(2004)
《半生缘》(2003香港“中国传奇”艺术节, 2004台北, 2005北京;中国国家话剧院合作,林奕华联合编导)
《东宫西宫二 问责制唔制》(2003林奕华联合编导)
《我爱宋词之好风如水》(2003荣念曾联合导演)
《东宫西宫- 2046特首不见了》(2003林奕华联合编导)
《恋人论语:你爱你不爱我》(2003香港艺术节委约)
《百年孤寂 版本9.0》(2002新视野艺术节委约,荣念曾联合导演)
《Looking for Mies》(2002)
《叽哩咕噜揾食男女》(2002林奕华联合编导)
《佛洛伊德寻找中国情与事》(2016, 2002, 2003东京国际演艺市场, 2004新加坡华艺节;荣念曾联合导演)
《The Life and Times of Louis I. Kahn》(2001, 2002波兰第27届克拉科夫国际实验剧场艺术节)
《2001:香港漫游》(2000新视野艺术节委约)
《四大发明》(2000香港柏林当代文化节;荣念曾联合导演)
《华丽缘》(2000香港“旅程2000”艺术节,里斯本“世界之极端”演艺节;荣念曾联合导演)
《万历十五年》(1999)
《魔笛》(1998荣念曾联合编导)
《石头再现记》(1997荣念曾、于逸尧联合创作)
《人山人海》演唱会 (1997香港艺术节;总导演)
《艳电》(1996“艺术‧香港‧今日”艺术节)
《断章记》(1995荣念曾、林奕华、刘泽源联合创作)
《极乐世界之七大奇景》(1993)
《十诫》(1992艺穗节;集体创作)
《黑盒二世》(1991)
《超合金》(1991“二千艺风流”)
《Swimmer - Memories of C》(1991艺穗节)
《关公在剧场》(2017, 2016台北【国光剧团】编剧:王安祈 / 导演、舞台及数码影像设计:胡恩威 / 京剧导演:王冠强)
《十八罗汉图》(2015台北【国光剧团】艺术总监‧编剧 王安祈/ 编剧 刘建帼)
《如影随行》(2008台北【表演工作坊】赖声川编导)
《港乐VS黄耀明电幻狂想曲》音乐会 (2006【香港管弦乐团】)
《诸神会》(2005【进念‧二十面体】实验传统艺术节,荣念曾策划)
《四季》(2004【香港小交响乐团】)
《重按霓裳歌遍彻》任剑辉女士逝世十五周年纪念慈善演出 (2004)
《乱民全讲》(2003台北【表演工作坊】赖声川编导)
《快乐王子》(2003【非常林奕华】林奕华导演)
《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2002北京【中国国家剧院】孟京辉编导)
《十八相送》(2002【非常林奕华】林奕华导演)
《独脚戏─实验中国传统戏曲》(2002【进念‧二十面体】艺术总监 荣念曾)
2023年,凭《荔枝WOW!》获台湾金点设计奖—空间设计类 2023
2020年,凭《心经即是巴哈》获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 2021–优异奖
2020年,凭进念舞台创新实验室 Z Innovation Lab 2019 获颁德国 The Red Dot Award : Brand & Communication Design 2020
2019年, 凭多媒体音乐剧场《建筑城市》获颁意大利“A'国际设计大奖赛(表演艺术、造形及布景设计)银奖”。
2018年,凭多媒体音乐剧场《建筑城市》获香港设计中心颁发“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2018 - 银奖”。
2013年获《南方都市报》颁授“深港生活大奖年度艺文人物奖”。
2012年凭《密斯.凡德罗的简约建筑》(Looking for Mies) 获香港设计中心颁发“亚洲最具影响力优秀设计奖”。
2004年,胡恩威联同雅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789 - 汕头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一期”,获香港建筑师学会颁发2004年度会员香港境外作品奖。
2001年,与严迅奇先生合作参与“西九龙填海区概念规划比赛”,获特区政府颁发优异奖。
2015年,与无印良品合作“香港风格漫游‧胡恩威”展览,于香港Atelier MUJI展出。
2010年,在他所策划的《无中生有跨界作品展》中,同时参与跨界作品创作,在香港文化中心展出。
2009年,于台北当代艺术馆“无中生有9+1:书法‧符号‧空间”展览中,展出多媒体展品《无》。
2008年,获邀参与第11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及香港馆回应展“重塑香港”揭幕演出及参展项目(2009香港),展出多媒体装置《香港漫游》。
2006年,参与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举办名为“四头家”的展览 (其他参展者为杨志超、葛民辉、夏永康、及陶杰),以“家”为题,设计装置作品。展览于文化博物馆展出。
2004年,于台北诚品画廊展出多媒体装置作品《候鸟》。
艺术节 (艺术总监)
建筑是艺术节 (2009, 2013, 2015, 2017, 2019 香港)
Z Innovation Lab 进念舞台创新实验室 2022
(总策划、艺术总监及空间设计)
《麻省理工MIT与香港艺术科技的实践与培育两天研讨会》
进念主办
Z Innovation Lab 进念舞台创新实验室 2021
(总策划、艺术总监及空间设计)
《艺术科技ABC舞台工作坊》、《艺术行政/Arts Tech剧场实战生》、《ARTS TECH ABC 两天速成班》
进念主办
Z Innovation Lab 进念舞台创新实验室 2020
(总策划、艺术总监及空间设计)
《心经即是巴哈》、《共塑艺术科技专题讲座》、《舞台与技术工作坊》
进念主办
Z Innovation Lab 进念舞台创新实验室 2019
(总策划、艺术总监及空间设计)
《烂大鼓》、《专业应用系列》、《舞台与技术工作坊》
进念主办
Z Innovation Lab 舞台创新实验室 2018
(总策划、艺术总监及空间设计)
《天宫》、《惊梦》、《瞽师杜焕》、《苏黎世艺术大学/进念Z/Z 双子实验室同步现场演出》
进念主办
Freespace 舞台与技术实验室 2017
(总策划、艺术总监及空间设计)
进念主办、西九文化区合办
《易经计划》(2015)
《中国火车建筑一百年》(2011)
《墨池》私塾习 (装置、多媒体展示) (2010)
《书法.音乐.诗》装置演出系列 (2010)
《无中生有》跨界作品展 (2010)
《我要学书法之书法生活设计》主题展览 (2010)
《大紫禁城》主题展览 (2009)
实验实验展 荣念曾创作50年(策展人)(2021)
HKCC-AR 文化中心时间旅程 (2019)
进念实验35年海报展览 (2017)
木积积廿廿年漫画空间展(2015)
动画儿童音乐剧《魔笛游乐场》(2015)
音乐会《假音人唱“香港歌书─小流民”夜总会》(2014)
多媒体剧场《包豪斯的建筑设计宣言》(2011)
火车诗歌计划:开往辛亥年的火车展览 (2011)
卡通儿童音乐剧《魔笛》(2010)
音乐会《假音人之陈浩峰爵士摇滚K唱会》(2005)
演出暨研讨会《各位同志晚安兼职业特工队》(1997)
“九七万岁”建筑意念展览 (1996)
2008年与张艾嘉和陈淑贤合作,创作电影剧本《一个好爸爸》,获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提名。
2007年与张艾嘉合作,创作电影剧本《生日快乐》,获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提名。
亚洲政策组 ―政改点样改? (2014)
亚洲政策组―香港有问题?(2014)
亚洲政策组―港人不能自港?(2013-2014)
亚洲政策组―人人身体好 (2013)
亚洲政策组―六大产业 (2013)
亚洲政策组―人人读好书 (2012)
亚洲政策组―人人住得好 (2012)
我要做特首3 (2012)
政策大辩论 (2012)
特首大辩论 (2012)
我要做特首2 (2011-2012)
东宫西宫TV (2011)
我要做特首 (2011)
香港风格系列 (原作/主编)
《香港风格》是一系列记录香港建筑风貌的文本/图本,2005初次出版的《香港风格》可谓创下本港出版界神话,在几乎没有传媒宣传下,赢尽大众口碑,《香港风格》至今出版了四次,销量近一万本。
《Hong Kong Style 香港风格》2012 (原作) 进念‧二十面体出版
《香港风格(3)─城市是应该这样建成的》2007 (原作) 进念‧二十面体出版
《香港风格(2)─消灭香港》2006 (主编) 进念‧二十面体出版
《香港风格》2005 (主编), CUP出版
《第二次软实力世界大战》2021 (原作)
《胡恩威乱讲文化政策》2016 (原作)
《文化视野03》2014 (主编)
《文化视野02》2013 (主编)
《文化视野01》2012 (主编)
《香港文化深层结构》2012 (原作)
《文化视野-试刊号》2011 (主编)
《东宫西宫公民教育塔罗牌》2010 (图:黎达达荣 杜翰炀)
《香港的敌人是香港自己》2009 (原作)
《经济危机文化机遇?》2009(原作)
《胡恩威香港漫游》2009 (原作)
《西九蓝图》2007 (主编)
《变态儿童乐园》2007 (原作)
《好风如水》2008 (原作)
《东宫西宫》漫画 2008 (与漫画家黎达达荣合作创作)
《香港漫游》2001 (原作)
胡氏被文化界人士广为称誉,其效率魄力相当惊人。胡氏开会时总能以其手提电话办理其它事务,同时以最严厉严谨的语气训示与会的后辈;毋须先了解会议程序与内容,仍可积极参与讨论。此魄力于香港文化界可谓难得。作为蜚声国际,全球华人知名创作人,以下是世界各国对胡氏的评价:
“要知道趋势在哪,就看胡恩威在哪。”赖声川/表演工作坊创团艺术总监
“(胡恩威是)城中最受欢迎、最受敬重的创意人之一。”《南华早报》社论
“胡恩威并不只是一个社团的艺术总监,而是在这个城市中对社会问题发声的公共知识分子。”《南方都市报》
“由建筑入戏,用戏剧与时代相互印证,胡恩威与进念‧二十面体的艺术实践已经成为深港两地的人文标识”《南方都市报》
“胡恩威在华文文化界资历甚深,创作及编导题材屡见丰富。”《明报》
“胡恩威站在推动香港文化发展的前线。”《双城杂志》
“《建筑是艺术节》是一次独特的尝试,可能是全世界前所未有的创举。”《华尔街日报亚洲版》
“胡恩威是香港重要的导演与文化评论者。”《自由时报》
“擅长科技剧场的胡恩威通过他熟悉的声光电技法,游刃有余地呈现作品;透过听觉和视觉语言的运用,把科技推到前台。”《有染‧上海》
“和胡恩威导演合作很有意思,他的戏演起来很过瘾...”沈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配角奖、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佐临话剧艺术奖最佳男配角奖得主
“由建筑入戏,用戏剧与时代相互印证,胡恩威与进念‧二十面体的艺术实践已经成为深港两地的人文标识”《南方都市报》
“胡恩威的舞台作品旨在创造新的戏剧体验,这些体验深刻地反映并传达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声音。”露西娜‧费拿利博士/维也纳大学 中国研究系(汉学)教授; The Theatre Times中华区总编辑
“Woo’s stage work can be seen as an attempt to engender new forms of theatrical experience that… belong and speak to our times. ” 露西娜‧费拿利博士 (伦敦大学东方及非洲研究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