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徐道邻(1906年12月17日—1973年12月24日),名审交,字道邻,以字行,小名旭郎、九如,江苏萧县人(今属安徽省宿州市),西北边防军总司令徐树铮之子,生于日本东京,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法学家。[1]属孔宋系人马。
徐道邻是江苏省徐州府萧县人(今属安徽省)醴泉村。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二(1906年12月17日)生于日本东京。徐道邻是徐树铮、夏宣夫妇的第三子。母亲夏宣为其取乳名“旭郎”。在老家的祖母岳氏为其取乳名“九如”(徐道邻在堂兄弟大排行中排第九)。在襁褓时,因保姆疏忽,徐道邻腿部受伤,造成终生残疾。到入学年龄,父亲徐树铮为他取名“审交”,字“道邻”(取《孟子》“交邻国有道乎”之意)。长大后,得知史可法也字道邻,徐道邻仰慕史可法,故不再用“审交”本名,而以字行。[2]
1910年暮春,徐道邻和大哥徐审义,以及刚出生的妹妹徐樱,随父母返回中国,回到家乡徐州省亲。1912年春节前后,一家四口被父亲徐树铮接至北京,居住在无量大人胡同。1912年,6岁的徐道邻在北京入私塾,父亲徐树铮请清朝举人杨汉云在家中教读。1917年秋,母亲带徐道邻和徐樱到徐州照顾徐道邻的祖母,塾师杨汉云随行。徐道邻在徐州居住3年。直到1920年底,父亲徐树铮因皖系在直皖战争中失败,避居上海英租界,才将徐审义、徐道邻接往上海读书,住在新闸路武林里。徐樱也和他们同住。[1][2]
1924年11月24日,徐道邻随父亲启程游历欧洲。1925年,父亲返华,徐道邻留在威玛德国学习。1925年12月,徐树铮被张之江绑架后杀死。徐道邻回中国,为遇刺身亡的父亲徐树铮奔丧。徐树铮曾经杀害冯玉祥妻子的叔父陆建章,冯玉祥力图报复,于是命部将张之江杀徐树铮。1926年初,徐道邻再赴德国。用一年时间完成了高中三年拉丁文、法文、世界史、数学的学业。1927年6月,通过普鲁士邦教育部考试,具备高中毕业资格,进海德堡大学学习法科。后来转入柏林大学学习法律。1931年以论文《宪法的变迁》获柏林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1][3][2]
1932年回中国,任职于南京国民政府国防设计委员会。1936年任行政院参议、司法组主任及诉愿审议委员会常务委员。1938年7月,任中华民国驻意大利使馆代办。[1]中意断交后,徐道邻回国。此后担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参事,还任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兼铨叙部甄核司司长三年,因徐道邻与同事相处并不愉快,有一次他还与考功司司长陈曼若当面争执,主要是徐道邻提出的政策主张不获同僚支持,故此任内三度递交辞呈,但这三次,考试院院长戴季陶都支持并且慰留他。后来他转任行政院政务处处长。[1][3][4][2]
1945年日本二战投降后,他辞去行政院政务处处长职务,在同年11月向重庆北碚法院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告发冯玉祥与张之江,指控二人杀害其父徐树铮,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已过行凶时刑法规定的杀人罪“追诉期十五年”,未接受他的诉状。他再提出“八年抗战,时效中断”,要继续追诉,但军事委员会和法院再未理会。[3][2]1946年春,徐道邻转入学术界,出任上海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4][2]他还曾短暂担任江苏省政府秘书长。[2]1947年4月29日,行政院任命徐道邻为台湾省政府秘书长。[5]:8344
1949年5月27日,徐道邻的夫人芭芭拉带着3个子女坐船从上海赴美国。徐道邻留下搜集父亲徐树铮的藏书,准备将书搜全就离开上海。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上海后,中国共产党当局两次请回想抱着书上船离开上海的徐道邻,希望他能留下来为新中国的建设效力。但徐道邻不肯改变初衷。[4]
1951年,徐道邻抵达台湾。到台湾后,他接受杂志记者采访,并写下一篇文章报告他近两年在上海见到的事情。由于其中他对中国共产党有所好评,遭蒋介石忌恨,被软禁十多年。1954年与芭芭拉离婚。徐道邻在台湾再婚,与第二任妻子叶妙暎又生一子一女。1950年代,他曾在国立台湾大学、东海大学任教,讲授中国法制史和唐律,兼授中国政治思想史及综合社会科学等课。1962年,解除软禁后的徐道邻带着台湾的妻儿来到美国。1962年7月应聘为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后来相继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1970年2月重返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任教。[1][4][2]
专著
论文
1934年9月,《外交评论》杂志上发表了《敌乎?友乎?——中日关系的检讨》一文,署名为“徐道邻”。1935年2月9日,鲁迅在致萧军、萧红的信中曾对此文加以嘲讽,称“做的是徐树铮的儿子,现代阔人的代言人,他竟连日本是友是敌都怀疑起来了,怀疑的结果,才决定是‘友’。” 而蒋中正在该书的序文中说“民国二十三年秋,中日局势更趋危急,正进入最后关头,极思设法打开僵局,乃在病榻分章口述,而属布雷同志笔录其详,以此为中日两国朝野作最后之忠告,期其警觉,克免同归于尽之浩劫。惟以当时政治关系,不便以布雷名义出之,乃托徐道邻君印行”[6] 黄仁宇在《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中说:此文发表后,“不久对方日本即看清此文最低限度为蒋介石授意所作,于是各刊物翻译转载,一时展开了和平谈判的空气。”蒋介石在1935年3月1日的日记中说:“(《敌乎?友乎?》)表明对日外交方针与态度,实为余政治生活中之一大重要事项。国民已有谅解,并多赞成,一月之间外交形势大变,欧美亦受影响,自信所谋不误。”[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