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左翼共产主义(英语:Left Communism)是一些自称“共产主义左翼”的人士所创立的意识型态,他们宣称自己所持有的观点比共产国际在其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和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所采取的立场更为“马克思主义化和无产阶级化”,并且抨击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在这一时期的政治立场。左翼共产主义者声称他们比列宁主义者、共产无政府主义者及其他一些革命社会主义派别站在政治光谱上更左的立场上。
“左翼共产主义”的提法最早出现于1918年的苏维埃俄国,当时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内出现了一个以布哈林为首的派别,该派别反对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且以“左翼共产主义者”的名义发表声明。
罗莎·卢森堡的思想在政治和理论上对许多左翼共产主义者具有深刻影响,虽然她在这一政治思潮正式形成以前就已去世,但是她的著作仍然对左翼共产主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即便如此,一些卢森堡主义者仍然试图在立场上与左翼共产主义者保持距离。左翼共产主义的一些观点也可以在正统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被找到。左翼共产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赫尔曼·高特及西尔维娅·潘克赫斯特,与左翼共产主义有关的委员会共产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奥托·吕勒、安东尼·潘涅库克(荷兰、德国著名共产主义活动家)及保罗·马蒂克,同样与左翼共产主义有关的博尔迪加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博尔迪加主义的创始人阿马迪奥·博尔迪加(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
历史社会学家艾哈德·卢卡斯(Erhard Lucas)声称左翼共产主义因一战结束后革命大多以失败告终一事而出现,试图找出能被用以取替原有的革命模式的另一种方式[1]。
俄国革命的本质在战间期一直是左翼共产主义争论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俄国革命具有“双重”特征:一场以俄国少数工业工人阶级为基础的无产阶级革命,以及一场以农民占多数为基础的资本主义革命,另一种观点及后来包括潘涅库克在内的委员会共产党人所采取的立场是 俄国革命始终只是“资产阶级”革命,在1930年代,潘涅库克以一种具强烈的宿命论色彩的方式声称,由于革命爆发前的俄罗斯是封建主义化的,因此布尔塞维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无论他们的主观观点如何,从这个角度来看,抨击布尔塞维的具体政策是没有意义的,原因是这些政策的出现在历史上是不可避免的,而像政论家赫尔曼·高特这样的左翼共产主义者对布尔塞维作出了自相矛盾的批评,一方面,他们抨击布尔塞维所实行的独裁统治,但另一方面,他们指责布尔塞维让他们的决策受到绝大多数人口农民所提出的要求所影响[1]。
早期的左翼共产主义者普遍不支持列宁主义,认为共产主义者不应该加入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或加入保守的工会。但是, 在抨击列宁主义这一议题上,许多左翼共产主义者意见不一;左翼共产主义者和委员会共产主义者指责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以“精英党”的形式运作,并且强调建立更加自主的无产阶级组织;而另外一些人,例如阿马迪奥·博尔迪加则强调政党的作用,并且认为多党制国家没有必要存在,故此左翼共产主义者与博尔迪加主义者之间有不少分歧,有时他们甚至互相敌视[2]。相对于左翼共产主义者及委员会共产主义者,博尔迪加主义者对于列宁主义的看法比较正面。
战间期是左翼共产主义运动最兴盛的时期,但即使是在这段时期,左翼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力仍然非常有限,没能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什么贡献[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虽然一些左翼共产主义组织仍在运作,但是它们的实力已经变得十分衰弱。随着时间流逝,这些组织大多被解散。
目前, 世上仍有两个主要的左翼共产主义国际组织,它们是国际共产主义潮流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倾向,但其规模都很小。
在十月革命前后,左翼共产主义者在布哈林带领下出版报纸《共产党人》,呼吁加速国有化。苏俄国内的左翼共产主义代表人物包括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波克罗夫斯基及格奥尔基·列昂尼多维奇·皮达可夫。但不久之后,由于苏俄国内绝大多数左翼共产主义者对列宁所提出的论点不再有任何反对意见,因此这个派别不复存在。然而,这些左翼共产主义者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被工人反对派继承,这个派别一直存在至1922年。布哈林本人的思想后来转向渐进的右翼共产主义,不再坚持原先所持有的偏向于左翼共产主义立场的很多观点,最初拥护斯大林,但后来成为不认可斯大林所持有的许多观点的右翼反对派人士,最后他被斯大林在大清洗中下令杀害。与左翼共产主义有一些关系的左翼反对派人士大多也在大清洗中被处决,而由部分左翼反对派人士所构成的联合反对派亦在1941年被彻底消灭。
左翼共产主义者在早期的意大利共产党发挥了重要作用。意共第一任总书记阿马迪奥·博尔迪加后来成为博尔迪加主义的创立人,他曾经当面在共产国际会议上批评斯大林。斯大林主义者夺得大权之后,博尔迪加及其追随者者被指控为托派人士并排挤出意共[3],有的博尔迪加主义者被斯大林主义势力和法西斯主义国家杀害[4]。墨索里尼统治期间,不少博尔迪加主义者流亡国外。二战结束后,他们成立了国际共产党等政党,但左翼共产主义者与博尔迪加主义者之间的冲突仍然存在[3]。国家共产党现已分裂为几个不相统属的政党。
一些来自于德国或荷兰的左翼共产主义者创立了委员会共产主义。流产的德国十一月革命及其领导者之一罗莎·卢森堡的思想对这种意识型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委员会共产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安东尼·潘涅库克、赫尔曼·高特、奥托·吕勒及保罗·马蒂克等人。当中马蒂克后来去了美国。1920年,德国共产党党内的左翼共产主义者退出该党并成立了德国共产主义工人党。后来德国共产主义工人党党内的一些左翼共产主义者退出该党并成立了德国工人总联合会。1921年10月,德国工人总联合会会内的委员会共产主义者因认为该组织与无产阶级完全分离一事而决定退出该会并成立了德国工人总联合会-统一组织。
德国共产主义工人党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逐渐瓦解,其他组织的名称也逐渐从文献记载上消失。
在韩国,一个规模极小的工运组织“韩国社会主义工人报纸小组”活跃于二十一世纪零十年代末。该组织和国际共产主义潮流有来往,受到左翼共产主义理论所影响[5]。然而,该组织的知名度极低,一些人认为它可能早已不复存在。
左翼共产主义的奉信者及组织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所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一开始便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政权,打着共产主义旗号招摇撞骗。1957年,博尔迪加声称在毛泽东统治下的中国是“已被证实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复制版”,原因是中国在当时仍然没有废除工资劳动方式,而且是由资产阶级所控制的[6]。
在共产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没有成型的左翼共产主义组织和理论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少数激进的造反派组织被称为“极左派”,如湖南省会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委员会,这些组织所发表的言论已经超出官方允许的范围,它们从更为左翼化的角度抨击当局,但它们所提出的理论没有完全超越毛泽东主义的框架[7]。这些组织声称文化大革命并不是毛泽东的拥护者与其反对者之间的冲突,也不是对个别走资派人士所发起的冲突,而是群众与颓废的、阻碍革命的“红色资本家阶级”之间的冲突,这次冲突的发生能够推动历史进步[8]。然而,中央文革小组很快在1967年取缔了这些超左翼组织并逮捕了它们的成员,理由是这些组织的思想是“反革命大杂烩”和“极度反动思潮”。有学者认为,超左派的理论基础是无政府共产主义[9]。一些放任自由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这些组织虽然正确地认识到中共已经成为阻碍历史进步的腐朽阶级,但是未能完全摆脱毛沢东主义的束缚,而且由于其思想建基于一国社会主义论,因此这些组织即使成功推翻中共,也无法解决困扰中国的大部分问题,故此中国最后仍然必须按照世界资本主义的理则运作[10]。
左翼共产主义组织 国际共产主义潮流 于1996年发表文章以分析中国革命,其声称中国共产党准确来说在1928年前的确是一个无产阶级工人革命的政党,但于1927年在四一二政变发生时许多工人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被杀之后就变质了,特别是南昌起义发生、中国工农红军建立之后(此时刚好处于在共产国际内部中斯大林主义获得胜利的时刻),共产党从一个主要是支持由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阶级斗争的政党变成了由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份子及军人所控制的政党,它组织了一支由农民所组成的军队,并且抛弃了原先无产阶级的革命而欺骗性地举着无产阶级牌子发动资产阶级革命[11]。左翼共产主义组织 国际主义共产主义倾向 声称毛泽东统治下的中国与邓小平统治下的中国一样毫无社会主义元素可言,并且声称八九民运是小资产阶级所发起的学生运动,工人阶级在这场运动中被大资产阶级利用,而以中共为代表的红色资产阶级为维持统治一事而在六四事件中屠杀了很多工人[12]。与此不同,托洛茨基主义组织国际社会主义前进声称八九民运是反对资产阶级复辟的工人运动,学生和工人在这场运动中同样作出了很多贡献,只是因学生和工人没有紧密合作一事而导致运动失败[13]。
霍查主义者认为中国在毛泽东统治下实际上奉行垄断国家资本主义。一些毛沢东主义者认同 中国的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并无分别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虽然当时中国尚未开始运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是国内已经出现资产阶级法权,但这些毛沢东主义者认为透过发动文化大革命,党内资产阶级的势力的扩张能够被抑制。然而,一些放任自由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文化大革命其实是一场自上而下发起的超右翼化的共产法西斯主义政治运动,它实际上是极右翼运动而非极左翼运动,而且文化大革命本质上没能改变社会关系,它只是由毛泽东为清除官僚主义势力一事而发起的政治运动,根本不是社会运动,毛泽东用忠于他的红卫兵取代了官僚的地位,当毛泽东厌倦了红卫兵所发起的斗争且发现他逐渐失去对红卫兵的控制时,便命令军队屠戮了激进的红卫兵,并且让工宣队取代其地位[10]。
真正接近左翼共产主义立场的组织是在香港成立的负责编缉杂志《Minus》的团体,这个团体活跃于1970年代。《Minus》的创办团队曾接触成立于英国的共产主义工人组织,但后来逐渐倾向于由左翼共产主义所衍生出来的委员会共产主义[7]。1984年,《Minus》的创办团队停止运作[14]。
被认为奉行民族共产主义的远左翼政权红色高棉曾经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烈支持[15],由红色高棉所演变而成的民主柬埔寨奉行波尔布特主义,这种意识型态受到与放任自由共产主义及左翼共产主义有关的无政府共产主义的影响。无政府共产主义主张彻底消灭国家、宗教、财产制、传统家庭观念等等,代之以无政府状态,这样每一个人都能够完全自由地生产和消费[16]。
波尔布特主义支持农民阶级反对工人阶级和散播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言论并主张实行极权统治,亦主张完全消灭资本主义。拥护毛泽东主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陈永贵副总理曾经表示:“马列、毛主席还没实现的共产主义,人家柬埔寨实现了。”[17][18]然而,一些毛泽东主义者声称波尔布特主义与毛泽东主义在很多方面上有不同的地方,更声称波尔布特主义实际上是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19]。现今学者认为民主柬埔寨奉行农业社会主义及国家恐怖主义。1975年至1979年初,红色高棉大屠杀造成了约二百万人的非正常死亡,约占当时柬埔寨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当中华人死亡人数约为二十万至三十万[20][21][22][23]。
1981年12月,柬埔寨共产党宣布解散后,柬埔寨共产党的领导人成立民主柬埔寨党,该党声称奉行民主社会主义且弃绝共产主义及马克思列宁主义[24]。
下方的列表列出了左翼共产主义政党及组织的名称:
国际共产主义潮流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倾向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左翼共产主义跨政党组织。
国际共产主义潮流反对法西斯主义、斯大林主义、毛泽东主义及霍查主义,视之为国家资本主义,也反对托洛茨基主义及官方无政府主义,视之为“资本主义政治机构内的左派”,又反对自由民主主义,视之为资产阶级所制造的骗局,并且反对恐怖主义,视之为资产阶级所操纵的势力[25],其亦反对共济会,视之为资产阶级所成立的秘密社团[26]。
另一方面,国际共产主义潮流反对博尔迪加主义及委员会共产主义,视之为宗派主义,并且认为十月革命爆发一事具有重要意义、接受了弗拉基米尔·列宁在其著作《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对左翼共产主义所提出的一些抨击意见,也表示其认同列夫·托洛茨基在某些方面上所提出的一些说法的正确性[27]。
国际主义共产主义倾向反对斯大林主义、毛泽东主义及卡斯特罗主义等部分意识型态。此外,国际主义共产主义倾向对托洛茨基主义持负面看法,其声称列夫·托洛茨基所持有的很多观点是错误的,举例来说,国际主义共产主义倾向指责列夫·托洛茨基错误地把苏联视为工人国家 而非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在没有独立的无产阶级运动的情况下成立了第四国际、倾向于进入主义(Entryism)的立场和支持马克思主义者参与抗日战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倾向也声称托洛茨基主义已经变得与社会民主主义十分相似,举例来说,国际主义共产主义倾向声称托洛茨基主义在列夫·托洛茨基在世时便开始出现改良主义特征,但即便如此,国际主义共产主义倾向仍然承认列夫·托洛茨基为革命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8]。
国际主义共产主义倾向表示其认同弗拉基米尔·列宁在某些方面上所提出的一些说法是正确的[29],故此不少人认为它是过于激进的或过于温和的列宁主义组织,而该组织亦承认自身在对有很大 影响力的马列主义作出抨击的同时,批判性地接受了弗拉基米尔·列宁所持有的许多观点[30]。该组织的不少成员及拥护者也在某些方面上倾向于列宁主义的立场[31]。
总括来说,尽管最早期的左翼共产主义者认为列宁主义的主张只适用于俄罗斯 而非其他欧洲国家,不过他们没有完全否定列宁主义的观点的正确性,但后来不少左翼共产主义者因苏维埃民主制在苏俄国内名存实亡一事而开始反对列宁主义,自此之后,许多左翼共产主义者及受其影响的其他部分左派人士直接把列宁主义视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
然而,在冷战结束后,由于很多左派人士开始思考列宁主义的思想在多大程度上被斯大林主义者曲解这个问题,因此在这个趋势的影响下,一些左翼共产主义者不再抗拒列宁主义的影响。现今的左翼共产主义组织大多并不接受早期的左翼共产主义组织 完全反对列宁主义 的立场。现今部分左翼共产主义组织的立场与拥护列宁主义且反对斯大林主义及托洛茨基主义的共产主义之声组织的立场有相似的地方。
尽管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导致左翼共产主义运动进入停济状态,不过左翼共产主义仍然对后来出现的马克思共产主义[注 2]及其他一些左翼意识型态(如曾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盛行于西班牙的放任自由共产主义及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情境主义)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如此,但是后者没有接受左翼共产主义的不少不合时宜的观点,仅仅从中汲取一些灵感而不全盘接受,例如虽然马克思共产主义与左翼共产主义同样仍然反对苏联式的国有共产主义,但是马克思共产主义不主张保持无产阶级的纯洁性,由于马克思共产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本身就是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要素之一,因此如果要终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产阶级不应该加强自身的力量,相反,它必须先废除自身,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推动共产化进程[32]。然而,因为大多数马克思共产主义者在具体的方法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仍然争论不休,所以关于共产化的理论受到不少放任自由马克思主义者的批驳[33]。
流行于意大利的博尔迪加主义认为存在一种完全纯洁的共产主义纲领,并且主张保障这一网领免受曲解,甚至主张远离阶级斗争以保持共产主义政党的纯洁性。虽然如此,但是不同的博尔迪加主义政党对 这一网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由于博尔迪加主义支持革命者在工会工作,因此博尔迪加主义与左翼共产主义在这方面上有不同的观点[5]。
在早期,活跃于荷兰及德国的左翼共产主义者认为工人阶级不需要所谓的纲领及政党,工人阶级本身就是所谓的共产主义主体,因而主张维护其纯洁性。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的左翼共产主义运动有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以小型精英团体的形式活动以保持纯洁性,并且认为武装斗争是唯一的选择 和 发生在运动当中的任何政治讨论都会削弱运动,而与国家谈判则被视为对运动的背叛,当武装斗争明显失败时,左翼共产主义者应该按照“胜利或死亡”的座右铭行事,这意味着他们所采取的行动得不到大多数劳动者的支持,第二个特征是乐观地认为自发性的行动和日常经验将使劳动者理解以工人委员会的形式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这种心态使得左翼共产主义者决定把全部责任放在工人阶级身上,自己却无所作为,削弱了左翼运动的力量[1]。有意见认为“胜利或死亡”这一座右铭过于偏激,只会导致运动更加容易失败,而把全部责任放在工人阶级身上则是过于依赖工人阶级的自发性的表现,忽视了计划及领导的重要性和事态后续发展的复杂性必定会使得工人阶级需要领导者带领他们应对挑战这一事实等等。
赫尔曼·高特在他发表于1920年的公开信中表示,西欧的无产阶级没有盟友,他对“工人阶级”的定义非常狭隘。店主、贫穷农民、工匠、低阶佣人及雇员(如店员和公务员)都被认为是工人阶级的敌人,高特用以支持这一观点的论点是,这些人被大资本利用,或以其他方式“依赖”资本,因此他们会站在资本一边,而这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是一个奇怪的观点[1],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只是无产阶级的一分子 而非全部,而且马克思主义者呼吁全世界不拥有生产资料且受到剥削的无产者参与行动,这些无产者包括农民及仆役,他们同样受到压迫,所谓依赖资本是没有意义的指控,原因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上,每一个无产者都被迫为满足资本家增值资本这一需求而工作,包括左翼共产主义者所重视的工人,此外,工人也未必会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坚定支持者,因为发达国家的许多工人因生活水平上升一事而成为了生活舒适的工人贵族,所以他们很可能不会支持无产阶级革命,故此仅仅依赖他们来发动革命这一方法并不一定会有成效。
高特的朋友卡尔·施罗德(Karl Schröder)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德国共产主义工人党党内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家之一,他在戈特撰写公开信的同一年写信,宣称各个政党之间不存在“实质性差异”, 包括“从德国国家人民党到斯巴达克同盟”的组织在内,原因是它们的组织方式都具有“资本主义方法”的特征,但左翼共产主义没能提出有效的替代方案[1],也忽视了斯巴达克同盟等组织的社会国际主义性质和委员会共产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奥托·吕勒是斯巴达克同盟的重要成员这一事实等等。
委员会共产主义者认为政党不应该与无产阶级完全分离,这一观点成为了左翼共产主义者与委员会共产主义者之间的争论的要点[35]。
左翼共产主义把经济因素视为革命活动的唯一动力,这导致左翼共产主义者认为所有活动都应该以经济决定论为基础,曾为左翼共产主义者的反议会主义者赖辛巴德(Reichenbach)在晚年时承认他们在这方面上犯了严重的错误[36]。
现今的左翼共产主义仍然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类似于拒绝使用任何“资本主义的产物”、视这种行为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支持的社会原教旨主义。很多左翼共产主义者反对与其眼中的“资产阶级的走狗”合作,其声称自近代以来所有战争都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例如在以哈战争中,许多左翼共产主义者拒绝支持任何一方,声称这是美帝国主义势力与伊朗帝国主义势力之间的冲突,其亦声称即使是对受到压迫的巴勒斯坦人表达同情之意也是支持阿拉伯帝国主义的举动(同样地,对受到伤害的犹太人表达同情之意也被其认为是支持西方帝国主义的举动),就算是在谴责哈马斯时承认哈马斯受到很多巴勒斯坦人的拥护的这一举动也被其视为美化恐怖主义的行为,这些左翼共产主义者也反对建立巴勒斯坦国并认为这是加沙资产阶级在利用民族主义来谋利的行为,并且呼吁巴勒斯坦人承认巴勒斯坦国只会是“肮脏的资产阶级”用以剥削无产阶级的工具和要求他们放弃这个计划,这些左翼共产主义者只主张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站在同一阵线,却没有提出详细的方案[37],还经常把人们的任何微小的举动与发生在国际层面上的事件联系在一起,导致扣帽子的情况不断发生[38]。
不少意见认为由于左翼共产主义者拒绝与其他左派人士合作抗衡法西斯主义者,又不愿意把法西斯主义视为比资本主义更强大和危险的威胁,因此无意中纵容了法西斯主义在战间期后期主导了整个中欧。博尔迪加主义者甚至公开反对反法西斯主义、将其与纳粹主义等同起来,并且声称纳粹主义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更声称他们所说的 统治德意志的资本主义者 没有屠杀犹太人的纯粹动机和简单手段、反犹主义的盛行只是次要因素、那些犹太人是因被逐出生产过程一事而死去的 等等,故此 这些博尔迪加主义者受到一些反博尔迪加主义者的猛烈批评,这些反博尔迪加主义者声称纳粹主义与资本主义非常不同,而且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纳粹主义者故意使用毒气室等等来杀害犹太人[39]。
一些意见认为早期左翼共产主义者为了防止出现分歧,经常压制异议,但这种行为反而加剧了内部冲突,对反对声音的压制不但不利于对理论的发展,而且造成了更多的分裂活动。
有意见认为现今的许多左翼共产主义者对民主相关理念的反对[40]不符合马克思所持有关于民主的观点,这些左翼共产主义者认为实行民主制度的组织因无法及时了解各种资讯一事而不能够作出适当的决定,但马克思曾经表示他认为民主是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马克思及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称工人阶级在革命之路上的第一步应该是将自身提升至统治阶级的地位并建构民主制及普选制,而这也是激进的无产阶级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任务[41][42][43]。
2007年, 支持马克思主义的、拥护无政府主义的政论家奥辛·麦克·吉奥拉莫尔(Oisín Mac Giollamóir)撰文抨击左翼共产主义及博尔迪加主义,他指出左翼共产主义及博尔迪加主义的不少观点是武断的、僵化的和过于理想化的,首先,左翼共产主义认为工人阶级是所谓的共产主义主体,但事实上他们所说的共产主义主体并不存在,工人阶级只是有能力实现共产主义的阶级,这才是革命者重视工人阶级的原因,其次,左翼共产主义认为历史是单向地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但事实上历史的发展充满变数,共产主义社会的出现是人们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共产主义社会不会自然地出现,故此参与阶级斗争是必须的,这样才有机会实现共产主义,否则共产主义社会很可能永远都不会出现,最后,博尔迪加主义认为有一种纯洁的共产主义纲领,它是工人阶级的利益,必须保障其免受腐化,但事实上没有这种纲领,因为工人阶级在阶级斗争之外没有利益,也没有永久的利益,而且发动革命所依赖的不是教条,而是社会运动,所以博尔迪加主义的这一主张是没有意义的,总括来说,左翼共产主义及博尔迪加主义都在理论方面上犯了很多错误[4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